賓至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杜甫

幽棲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
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
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

譯文

譯文
我棲身的這地方過於偏僻,很少有人來,我年老多病,需要攙扶難以多拜,請您擔待。
我老朽之人哪有名動天下的文章,你遠來看我,車馬停在江邊,讓我感謝又感慨。
尊貴的你屈尊停留這破草房整日,讓我很不自在,只能用粗茶淡飯招待你,我這腐儒沒錢沒能耐。
你要是真的不嫌這野外沒有好酒好菜,以後高興時還可以來看看我的小園裡芍藥花開。

註釋
幽棲:獨居。
經過:這裡指來訪的人。
人扶:由人攙扶。
再:二次。此句表客氣尊重。
文章:這裡指詩歌,杜詩中習用。如《偶題》: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旅夜書懷》: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漫勞:勞駕您。
江干:江邊,杜甫住處。
竟日:全天。
淹留:停留。
佳客:尊貴的客人。
百年:猶言終身,一生。作者《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屏跡三首》之三: “百年渾得醉,一月不梳頭。”
 粗糲:即糙米。《後漢書·魏霸傳》: “(魏霸)為鉅鹿太守,常服粗糲,不食魚肉之味。”這裡是形容茶飯的粗劣。
腐儒:迂腐寒酸的儒生,作者常用自指。
野外:郊外,指自己住處。
供給:茶點酒菜。乘興:有興致。
藥欄:藥圃欄杆。這裡借指藥圃中的花葯。

參考資料:

1、胡光舟,周滿江主編,中國曆代名詩分類大典(4),文字人民出版社,1990.07,第182頁 2、蕭滌非:《杜甫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52頁 3、夏鬆涼,杜詩鑑賞,遼寧教育出版社,1986年03月第1版,第283頁 4、龔篤清選注.杜甫詩精選精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03

賞析

  “幽棲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先寫延客之狀。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訪之人。忽聞通報,有貴客來臨,只得循禮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實感艱“難”。詩中明顯表現出年邁多病,不勝應酬之苦的不悅。

  “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寫驚訝之情。從上句看,此賓當是耳聞杜甫文名,特通報相訪的。“豈有”、“漫勞”四字,在這裡起了賓主對稱作用。“我豈有文名,您徒勞過訪”,運用散文的筆調,馭律詩的對法,傲岸之態可掬,嘲諷之意自見,很能體現杜甫七律詩的特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寫款待之事。上句易“賓”為“客”, 既避免與詩題相重複,也為了平仄協調。言下之意:你這位“佳客”,入門就“坐”,“淹留”“竟日”,我雖不能盛饌相餉,也算盡禮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說:我一生食“粗糲”,身為“腐儒”,款待不周,還望多多包涵。在自謙中實含自傷之意。

  “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特致歉意,兼邀貴客重來。詩人說:如果不嫌“野外”“供給”菲薄,還望“乘興”再“來看”花。這是客套話,也有送客之意。嘲諷之意,隱約可見了。

  此詩詩題雖突出“賓”字,但在寫法上,卻處處以賓主對舉,實際上突出的是詩人自己。從強調“幽棲”少客,迎“賓”為“難”到表明“豈有”文名,漫勞垂訪,到如果不嫌簡慢,還望重來看花,雖始終以賓主對言,卻隨處傳達出主人公的簡傲自負神態。“豈有文章驚海內”,“ 百年粗糲腐儒餐”,在杜甫筆下,一為自謙之辭,一為自傷之語,也是詩人自慨平生的深刻寫照。

參考資料:

1、費振剛主編,少陵詩傳(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第19頁 2、王新龍編著,杜甫文集 1,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08,第118頁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當時杜甫住在成都草堂。詩中的來賓,大約是個地位較高的人,詩人對來訪的貴客表示了感謝之情,言辭較為客氣。  

參考資料:
1、費振剛主編,少陵詩傳(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第19頁

賞析

  “幽棲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先寫延客之狀。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訪之人。忽聞通報,有貴客來臨,只得循禮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實感艱“難”。詩中明顯表現出年邁多病,不勝應酬之苦的不悅。

  “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寫驚訝之情。從上句看,此賓當是耳聞杜甫文名,特通報相訪的。“豈有”、“漫勞”四字,在這裡起了賓主對稱作用。“我豈有文名,您徒勞過訪”,運用散文的筆調,馭律詩的對法,傲岸之態可掬,嘲諷之意自見,很能體現杜甫七律詩的特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寫款待之事。上句易“賓”為“客”, 既避免與詩題相重複,也為了平仄協調。言下之意:你這位“佳客”,入門就“坐”,“淹留”“竟日”,我雖不能盛饌相餉,也算盡禮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說:我一生食“粗糲”,身為“腐儒”,款待不周,還望多多包涵。在自謙中實含自傷之意。

  “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特致歉意,兼邀貴客重來。詩人說:如果不嫌“野外”“供給”菲薄,還望“乘興”再“來看”花。這是客套話,也有送客之意。嘲諷之意,隱約可見了。

  此詩詩題雖突出“賓”字,但在寫法上,卻處處以賓主對舉,實際上突出的是詩人自己。從強調“幽棲”少客,迎“賓”為“難”到表明“豈有”文名,漫勞垂訪,到如果不嫌簡慢,還望重來看花,雖始終以賓主對言,卻隨處傳達出主人公的簡傲自負神態。“豈有文章驚海內”,“ 百年粗糲腐儒餐”,在杜甫筆下,一為自謙之辭,一為自傷之語,也是詩人自慨平生的深刻寫照。

參考資料:

1、費振剛主編,少陵詩傳(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第19頁 2、王新龍編著,杜甫文集 1,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08,第118頁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當時杜甫住在成都草堂。詩中的來賓,大約是個地位較高的人,詩人對來訪的貴客表示了感謝之情,言辭較為客氣。  

參考資料:
1、費振剛主編,少陵詩傳(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第19頁

詩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