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華宮原文賞析
貞觀二十一年,作玉華宮,後改為寺,在宜君縣北鳳凰谷。
溪回松風長,蒼鼠竄古瓦。
不知何王殿,遺構絕壁下。
陰房鬼火青,壞道哀湍瀉。
萬籟真笙竽,秋色正蕭灑。
美人為黃土,況乃粉黛假。
當時侍金輿,故物獨石馬。
憂來藉草坐,浩歌淚盈把。
冉冉征途間,誰是長年者?
譯文
譯文
溪路迴轉松林裡的風很大,有老鼠在古老的瓦簷上竄跳。
這裡不知道是給哪個王修的殿宇,建構在絕壁之下。
陰冷的房屋裡有青色的鬼火,毀壞了的道路上有湍急的流水。
大自然的聲音是真正的音樂,秋天裡的景物正是最美的時候。
當時的美人都已成了黃土,何況是泥塑的木偶呢。
當時能侍奉在皇帝左右的,也唯獨剩下石馬了。
心裡感到憂愁,坐在草上,大唱一首歌,眼淚落了一大把。
漫漫的征途中,誰又能活到一大把歲數。
註釋
玉華宮:在陝西省宜君縣西北,是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所建,依山臨澗,環境十分幽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改宮觀為廟宇,廢為玉華寺。
貞觀二十一年:即公元647年,貞觀是唐太宗年號。
宜君縣:今屬陝西,位於今陝西省銅川市北部。
回:一作“迥”。.松風:松林之風。
遺構:前代留下的建築物。絕壁:陡峭的山壁。
陰房:陰涼的房室。鬼火:磷火。迷信者以為是幽靈之火,故稱。
壞道:毀壞的道路。湍(tuān)瀉:湍急的流水瀉下。
萬籟(lài):各種聲響。籟,從孔穴中發出的聲音。笙(shēng)竽(yú):兩種樂器名。一作“竽瑟”。
色:一作“氣”,一作“光”。正:一作“極”。蕭灑:即瀟灑,清麗;爽朗。
況乃:何況;況且。粉黛:敷面的白粉和畫眉的黛墨,均為化妝用品。
金輿(yú):帝王乘坐的車轎。《史記·禮書》:“人體安駕乘,為之金輿錯衡,以繁其飾。”
故物:舊物;前人遺物。石馬:石雕的馬。古時多列於帝王及貴官墓前。
藉(jiè):憑藉,依靠。
浩歌:放聲高歌,大聲歌唱。
盈把:滿把。把,一手握取的數量。
冉(rǎn)冉:漸進貌。形容時光漸漸流逝。
長年者:長壽的人。
賞析
玉華宮,在寫此詩時已廢為玉華寺,但此詩題不作“玉華寺”,而是寫作“玉華宮”,體現了詩人在兵連禍結,國家衰微之時,對貞觀之治的無限緬懷和對榮華難駐人世滄桑的感嘆,撫今追昔,不禁傷懷無盡。
詩中前八句描寫舊宮的淒涼景象。先寫舊宮外景:“溪回松風長,蒼鼠竄古瓦。”宮前溪水迴流,松風長嘯,蒼褐色的老鼠在古瓦上竄來竄去。這遺棄在絕壁之下的宮殿,不知是何代帝王所建?接著寫舊宮內景:不知何王殿,遺構絕壁下。那陰森的房中,青瑩的燈光彷彿夜間的鬼火一樣,年久失修的道路上流著湍急的水,水聲好象在哀鳴。而除此以外的一切自然之聲,卻像笙和竽的吹奏聲一樣,悅耳動聽,宮院內,秋色正顯得分外瀟灑。這裡,作者用穿插手法,在每四句中,前兩句寫景,欲盡未盡,忽入抒情,在時斷時續的跳躍式的寫景中,插入自己的感慨,把景與情自然而然地結合起來,避免了平鋪直敘,使情景達到了高度的融合。同時,在描寫上採用了反襯法,即以樂襯哀。當此海內烽煙四起之際,自然聲音、自然景物不因人事而變化,在秋色中顯得這般美好,而眼前的古殿,卻已滿目荒涼。一個“古”字、一個“正”字,透出了此中訊息,表現了作者在遣詞用字上的匠心獨具。這樣反襯,昔盛今衰的對比更為強烈,作者的人生無常的感想也暗寓其中,為後八句作了巧妙的鋪墊。
詩歌后八句抒寫對舊宮荒涼的感慨。前四句承上而來,感嘆人與物的幻滅無常。先寫人:昔日宮中的美女,早已化為黃土,何況那些殉葬的木偶人呢!再寫物:當年陪侍太宗的金輿,多麼華美,如今何在?
留存下來的,只有荒殿門前那冰冷的石馬了。從對人和物的感慨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後四句的憂嘆。詩人難以承受這所見所感的憂傷,癱坐在草地上,時而高歌,時而痛哭,淚如雨下。他想: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有誰能夠長存永駐呢?這浩茫無際的人生憂傷,真是無終無了啊!仇兆鰲在《杜詩詳註》中說:“上章(指《九成宮》)以傷亂作結,本章(即《玉華宮》)以憂老作結。”其實,這首詩在憂老中,更多地包含著傷亂的心情。作此詩時杜甫已經四十六歲,除困守長安十年外,又經歷了三年的戰亂,戰亂的摧殘,使人感到易於衰老,生死無常,他深刻地領悟到人生的艱辛,更體會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此時,他看到舊宮的荒涼景象,因景及人,因人而國,將個人的憂傷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絡起來,憂生而又憂世,使得全詩的意義更為深廣,從而產生出更加沉鬱的思想力量。
這首詩不僅在結構上顯得跳躍而富於變化,同時在音韻上也很有特色。首先,此詩在用韻上,以短促的仄聲韻一韻到底,與描寫的荒涼景象和抒發的悽楚情緒很協調。其次,詩中多用仄聲字,如“蒼鼠竄古瓦”、“遺構絕壁下”,都是一平四仄,甚至整句全用仄聲字的,如“況乃粉黛假”、“故物獨石馬”,五字五仄。這就使得詩歌在音律上顯得“生拗”,急促有力,造成激昂的聲情,給人以一種奇崛的美感。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補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268-270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閏八月。時安史之亂國家破敗不堪,人民災難深重。杜甫政治上受到打擊,內心淒涼。他自長安回陝北鄜州探視妻子,路過殘破的玉華宮,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詩。玉華宮到杜甫路過之時,已歷經百餘年,已改為寺,境地荒涼。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補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268-270
賞析
玉華宮,在寫此詩時已廢為玉華寺,但此詩題不作“玉華寺”,而是寫作“玉華宮”,體現了詩人在兵連禍結,國家衰微之時,對貞觀之治的無限緬懷和對榮華難駐人世滄桑的感嘆,撫今追昔,不禁傷懷無盡。
詩中前八句描寫舊宮的淒涼景象。先寫舊宮外景:“溪回松風長,蒼鼠竄古瓦。”宮前溪水迴流,松風長嘯,蒼褐色的老鼠在古瓦上竄來竄去。這遺棄在絕壁之下的宮殿,不知是何代帝王所建?接著寫舊宮內景:不知何王殿,遺構絕壁下。那陰森的房中,青瑩的燈光彷彿夜間的鬼火一樣,年久失修的道路上流著湍急的水,水聲好象在哀鳴。而除此以外的一切自然之聲,卻像笙和竽的吹奏聲一樣,悅耳動聽,宮院內,秋色正顯得分外瀟灑。這裡,作者用穿插手法,在每四句中,前兩句寫景,欲盡未盡,忽入抒情,在時斷時續的跳躍式的寫景中,插入自己的感慨,把景與情自然而然地結合起來,避免了平鋪直敘,使情景達到了高度的融合。同時,在描寫上採用了反襯法,即以樂襯哀。當此海內烽煙四起之際,自然聲音、自然景物不因人事而變化,在秋色中顯得這般美好,而眼前的古殿,卻已滿目荒涼。一個“古”字、一個“正”字,透出了此中訊息,表現了作者在遣詞用字上的匠心獨具。這樣反襯,昔盛今衰的對比更為強烈,作者的人生無常的感想也暗寓其中,為後八句作了巧妙的鋪墊。
詩歌后八句抒寫對舊宮荒涼的感慨。前四句承上而來,感嘆人與物的幻滅無常。先寫人:昔日宮中的美女,早已化為黃土,何況那些殉葬的木偶人呢!再寫物:當年陪侍太宗的金輿,多麼華美,如今何在?
留存下來的,只有荒殿門前那冰冷的石馬了。從對人和物的感慨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後四句的憂嘆。詩人難以承受這所見所感的憂傷,癱坐在草地上,時而高歌,時而痛哭,淚如雨下。他想: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有誰能夠長存永駐呢?這浩茫無際的人生憂傷,真是無終無了啊!仇兆鰲在《杜詩詳註》中說:“上章(指《九成宮》)以傷亂作結,本章(即《玉華宮》)以憂老作結。”其實,這首詩在憂老中,更多地包含著傷亂的心情。作此詩時杜甫已經四十六歲,除困守長安十年外,又經歷了三年的戰亂,戰亂的摧殘,使人感到易於衰老,生死無常,他深刻地領悟到人生的艱辛,更體會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此時,他看到舊宮的荒涼景象,因景及人,因人而國,將個人的憂傷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絡起來,憂生而又憂世,使得全詩的意義更為深廣,從而產生出更加沉鬱的思想力量。
這首詩不僅在結構上顯得跳躍而富於變化,同時在音韻上也很有特色。首先,此詩在用韻上,以短促的仄聲韻一韻到底,與描寫的荒涼景象和抒發的悽楚情緒很協調。其次,詩中多用仄聲字,如“蒼鼠竄古瓦”、“遺構絕壁下”,都是一平四仄,甚至整句全用仄聲字的,如“況乃粉黛假”、“故物獨石馬”,五字五仄。這就使得詩歌在音律上顯得“生拗”,急促有力,造成激昂的聲情,給人以一種奇崛的美感。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補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268-270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閏八月。時安史之亂國家破敗不堪,人民災難深重。杜甫政治上受到打擊,內心淒涼。他自長安回陝北鄜州探視妻子,路過殘破的玉華宮,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詩。玉華宮到杜甫路過之時,已歷經百餘年,已改為寺,境地荒涼。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補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268-270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