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巖下徑行田詩原文賞析
知淺懼不周,愛深憂在情。
舊業橫海外,蕪穢積頹齡。
饑饉不可久,甘心務經營。
千頃帶遠堤,萬里瀉長汀。
州流涓澮合,連統塍埒並。
雖非楚宮化,荒闕亦黎萌。
雖非鄭白渠,每歲望東京。
天鑑倘不孤,來茲驗微誠。
譯文
譯文
住在樂城縣的百姓非常貧寒,遇到災年就更加難以生活。
我智慧淺薄害怕沒有能力救濟他們,憂慮就總是掛在心間。
如今災難降臨,舊的圃宅橫陳在海邊,莊稼草蔓延,顆粒無收。
這饑荒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我要細心籌劃營造,幫他們度過難關。
要把興修水利的藍圖繪好,築好海堤,護衛良田;挖好鄉村溝渠。
讓將細流引到田間小溝,將所有田地築起田埂,分清界限。
雖不能同衛文公在楚丘的業績相比,但遇上災荒年,也能使百姓受益。
雖然比不上鄭國渠和白渠,但每年的收成肯定會比之東京也不遜色!
如果上天不負有心人,來年定能豐收。
註釋
白石巖:即白石山,在永嘉郡樂城縣(今浙江樂清市)。行田,巡視農田。
小邑:小縣,指樂城縣。居:住。
無生:無法生活。
知:智。知淺:指自己智慧淺薄。懼:怕。
不周:考慮不周到。
愛深:指對百姓的深深的愛。憂:擔憂。情:心。
舊業:使舊的圃宅。
橫:橫陳。
海外:海邊。
蕪穢:荒蕪,謂田地不整治而雜草叢生。積:積久。
頹齡:衰敗的歲月。
饑饉:饑荒。
甘心:情願。經營:籌劃營造。
幹頃:形容農田之多。堤:這裡指海邊的堤塘。
瀉:水很快地流,這裡指排灌的設想。汀:水邊平地。
州:古代行政單位名。涓:細流。
澮:田間小溝。
連:古代行政單位名。
塍(chéng):田埂。
埒(liè):小界堤。
楚宮:楚丘的富室。楚丘:在今河南滑縣東。化:教化。
荒闕:指災荒歉收之年。
黎萌:即“黎民”、百姓。“雖非”二句說,雖不能同衛文公在楚丘的業績相比,但遇上災荒年,也能使百姓受益。
鄭白渠:指鄭國渠和白渠。鄭國渠是戰國末期秦國在韓人鄭國指導下開鑿的。分涇水東流,注入洛水。白渠是漢代白公設計開鑿的。引涇水東南流,注入渭水。
天鑑:指上天監視著下界的善惡。倘:假如。
不孤:不負。
茲:來年。驗:檢驗,證明。
微誠:微薄的誠心。
賞析
白石巖,一名白石山,在浙江樂清市西三十里。《溫州志》雲:“山下有白石徑,為靈執行田之所。”行田,巡視農田。詩作先籠統而言“災年民無生”,表明自己“愛深憂在情”。繼寫災情實況,引出其理想中的農田水利工程。詩末六句,詩人敘寫自己的心願。該詩體現了詩人既有尋幽探勝,肆意遊遨,“民間聽訟,不復關懷”的一面;又有身處災年,關心黎民,正視現實,注重農業的一面。全詩表達了詩人對貧困人民的同情之情。
詩開篇二句:“小邑居易貧,災年民無生。”說小郡縣的百姓平時本來就夠貧寒的了,又逢災年,更加無法存活了。雖然沒有描寫飢寒交迫,不堪其苦的種種慘象,但黎民掙扎於死亡線上的處境,還是不難想象出來的。
“知淺懼不周,愛深憂在情”,前句說,作為太守唯恐智謀短淺,救濟不周(“知”通“智”);後句說,自己對人民是很愛護的,對民生疾苦的憂慮是常掛在心上的。然而,從謝靈運的“懼”、“憂”中,還是可以感受到他的“哀民生之多艱”的憂患意識和作為一郡之長的責任感。在這個意義上,謝靈運也可以算是為元結“導夫先路”的人。
五、六句從“災年”而來,再現田地荒廢的景象。“莓薔橫海外,蕪穢積頹齡。”“莓薔”,一種小草,“橫海外”,極言到處縱橫蔓生;“蕪穢”,荒蕪之狀,“積頹齡”,自謂衰朽無能使災情加劇。後一句又帶有反躬自責之意,作為一個封建官吏是十分難得的。
“饑饉不可久,甘心務經營。”在災害危及小邑之時,太守兼詩人的謝靈運積極籌劃戰勝災害的措施。“千頃”以下四句,就是設想中興修水利、灌溉農田的藍圖。《詩經·小雅·信南山》寫定田界、整田土,以簡樸取勝,謝詩寫“帶遠堤”、“瀉長汀”以壯美見長。“千頃”、“萬里”,從大處落墨。將築堤護田、引水灌田的巨集偉景象展現出來,這兩句是從小處著眼,一個“合”字、一個“並”字,見得村村落落,溝渠縱橫,堤壩滿目。這四句雖是想象之詞,卻也頗令人嚮往。
詩人相信經過一番努力“經營”,來歲必定豐稔。“雖非楚宮化,荒闕亦黎萌;雖非鄭白渠,每歲望東京。”楚宮,語出《詩經·鄘風·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於楚宮。”這是稱美衛文公的詩。衛為狄所滅,衛遺民東徙渡河,居楚丘。在衛文公的率領下,建城市,營宮室,百姓悅之,國家殷富。荒闕,即荒廢,這裡指災年。黎萌,即黎民。謝詩借衛文公的史實,表達了即使荒年也要使百姓生活下去的願望。鄭白渠,指鄭國渠和白渠。鄭國渠,戰國時韓人鄭國說秦所開。白渠,漢白公所開。均在關中。詩人借鄭白渠造福於民的史實,旨在期望興修水利將帶來農業的豐收,達到繁榮富盛的西漢的水平。最後兩句:“天鑑倘不孤,來茲驗微誠。”天鑑,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的神,監視人間。
此詩語言質樸,不尚藻飾,雖有用典,但不堆垛,與靈運句句對仗、處處用典、流於晦澀的另一類詩不可同日而語。尤其是全詩運之以真情實感、無矯揉造作之嫌,在謝集中當屬不多見的佳作。
參考資料:
1、丁福林編著.謝靈運鮑照集:鳳凰出版社,2009.01:第31頁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公元423年(景平元年)秋。詩人在永嘉太守任上巡視農田,看到災情嚴重、民不聊生,下決心整治水利工程,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
1、胡大雷選注.謝靈運鮑照詩選:中華書局,2005年01月第1版:第35頁
-
謝靈運(385年-433年),東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原為陳郡謝氏士族。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樂。著名山水詩人,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由謝靈運始,山水詩乃成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賦》,也是見諸史冊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謝靈運還兼通史學,工於書法,翻譯佛經,曾奉詔撰《晉書》。《隋書·經籍志》、《晉書》錄有《謝靈運集》等1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