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相絕秦原文賞析

朝代先秦 詩人左丘明

  夏四月戊午,晉侯使呂相絕秦,曰:“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禍晉國,文公如齊,惠公如秦。無祿,獻公即世。穆公不忘舊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於晉。又不能成大勳,而為韓之師。亦悔於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冑,跋履山川,逾越險阻,徵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諸秦,則亦既報舊德矣。鄭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帥諸侯及秦圍鄭。秦大夫不詢於我寡君,擅及鄭盟。諸侯疾之,將致命於秦。文公恐懼,綏靜諸侯,秦師克還無害,則是我有大造於西也。

  “無祿,文公即世;穆為不弔,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餚地,奸絕我好,伐我保城。殄滅我費滑,散離我兄弟,撓亂我同盟,傾覆我國家。我襄公未忘君之舊勳,而懼社稷之隕,是以有淆之師。猶願赦罪於穆公,穆公弗聽,而即楚謀我。天誘其衷,成王隕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於我。

  “穆、襄即世,康、靈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帥我蝥賊,以來蕩搖我邊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猶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羈馬,我是以有河曲之戰。東道之不通,則是康公絕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領西望曰:‘庶撫我乎!’君亦不惠稱盟,利吾有狄難,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我農功,虔劉我邊垂,我是以有輔氏之聚。君亦悔禍之延,而欲徼福於先君獻、穆,使伯車來命我景公曰:‘吾與女同好棄惡,復脩舊德,以追念前勳。’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會。君又不祥,背棄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昏姻也。君來賜命曰:‘吾與女伐狄。’寡君不敢顧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於吏。君有二心於狄,曰:‘晉將伐女。’狄應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於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餘雖與晉出入,餘唯利是視。’”不榖惡其無成德,是用宣之,以懲不壹。’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寡人帥以聽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願也,其承寧諸侯以退,豈敢徼亂?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諸侯退矣。敢盡布之執事,俾執事實圖利之。”

古文觀止 寫人 外交

譯文

譯文
  夏天四月初五,晉歷公派呂相去秦國斷交,說:“從前我們先君獻公與穆公相友好,同心合力,用盟誓來明確兩國關係,用婚姻來加深兩國關係。上天降禍晉國,文公逃亡齊國,惠公逃亡秦國。不幸獻公去逝,穆公不忘從前的交情,使我們惠公因此能回晉國執政。但是秦國又沒有完成大的功勞,卻同我們發生了韓原之戰。事後穆公心裡感到了後悔,因而成全了我們文公回國為君。這都是穆公的功勞。

  “文公親自戴盔披甲,跋山涉水,經歷艱難險阻,征討東方諸候國,虞、夏、商、周的後代都來朝見秦國君王,這就已經報答了秦國過去的恩德了。鄭國人侵擾君王的邊疆,我們文公率諸侯和秦國一起去包圍鄭國。秦國大夫不和我們國君商量,擅自同鄭國訂立盟約。諸侯都痛恨這種做法,要同秦國拼命。文公擔心秦國受損,說服了諸侯,秦國軍隊才得以回國而沒有受到損害,這就是我們對秦國有大恩大德之處。

  “不幸文公去逝,穆公不懷好意蔑視我們故去的國君,輕視我們襄公,侵擾我們的淆地,斷絕同中國的友好,攻打我們的城堡,滅絕我們的滑國,離間我們兄弟國家的關係,擾亂我們的盟邦,顛覆我們的國家。我們襄公沒有忘記秦君以往的功勞,卻又害怕國家滅亡,所以才有淆地的戰鬥。我們是希望穆公寬免我們的罪過,穆公不同意,反而親近楚國來算計我們。老天有眼,楚成王喪了命,穆公因此沒有使侵犯中國的圖謀得逞。

  穆公和襄公去逝,康公和靈公即位。康公是我們先君獻公的外甥,卻又想損害我們公室,顛覆我們國家,率公子雍回國爭位,讓他擾亂我們的邊疆,於是我們才有令狐之戰。康公還不肯悔改,入侵我們的河曲,攻打我們的涑川,劫掠我們的王宮,奪走我們的羈馬,因此我們才有了河曲之戰。與東方貴國的聯絡不通的原因,正是因為康公斷絕了同我們的友好關係。

  “等到君王即位之後,我們景公伸長脖子望著西邊說:‘恐怕要關照我們吧!’但君王還是不肯開恩同中國結為盟好,卻乘我們遇上狄人禍亂之機,入侵我們臨河的縣邑,焚燒我們的萁、郜兩地,搶割毀壞我們的莊稼,屠殺我們的邊民,因此我們才有輔氏之戰。君王也後悔兩國戰爭蔓延,因而想向先君獻公和穆公求福,派遣伯車來命令我們景公說:‘我們和你們相互友好,拋棄怨恨,恢復過去的友誼,以追悼從前先君的功績。’盟誓還沒有完成,景公就去逝了,因此我們國君才有了令狐的盟會。君王又產生了不善之心,背棄了盟誓。白狄和秦國同處雍州,是君王的仇敵,卻是我們的姻親。君王賜給我們命令說:‘我們和你們一起攻打狄人。’我們國君不敢顧念姻親之好,畏懼君王的威嚴,接受了君王使臣攻打狄人的命令。但君王又對狄人表示友好,對狄人說:‘晉國將要攻打你們。’狄人表面上答應了你們的要求,心裡卻憎恨你們的做法,因此告訴了我們。楚國人同樣憎恨君王反覆無常,也來告訴我們說;‘秦國背叛了令狐的盟約,而來向我們要求結盟。他們向著皇天上帝、秦國的三位先公和楚國的三位先王宣誓說:‘我們雖然和晉國有來往,當我們只關注利益。’我討厭他們反覆無常,把這些事公開,以便懲戒那些用心不專一的人。’諸侯們全都聽到了這些話,因此感到痛心疾首,都來和我親近。現在我率諸侯前來聽命,完全是為了請求盟好。如果君王肯開恩顧念諸侯們,哀憐寡人,賜我們締結盟誓,這就是寡人的心願,寡人將安撫諸侯而退走,哪裡敢自求禍亂呢?如果君王不施行大恩大德,寡人不才,恐怕就不能率諸侯退走了,請向你的左右執事佈置清楚,使他們權衡怎樣才對秦國有利。”

註釋
晉侯;晉厲公。呂相,晉國大夫,魏騎現依的兒子魏相,因食色在呂,又稱呂相。絕;絕交。
戮力:合力,併力。
申:申明。
重:加重,加深。昏姻:婚姻。秦、晉國有聯姻關係。
天禍:天降災禍,指驪姬之亂。
無祿:沒有福祿。這裡指不幸。
即世;去世。
俾:使。用:因為。奉祀;主持祭祀。這裡指立為國君。
韓之師:韓地的戰爭,指秦晉韓原之戰。
厥:其,指秦穆公。
用:因而。集:成全。
躬:親身。擐:穿上。
跋履:跋涉。
胤(yin):後代。東方諸侯國的國君大多是虞、夏、商、周的後代。
舊德:過去的恩惠。
怒:指侵犯。疆場:邊疆。
詢:指商量。擅及鄭盟:擅自與鄭人訂盟。
疾:憎惡,憎恨。
致命於秦;與秦國拼命。
綏靜:安定,安撫。
大造:大功。西:指秦國。
不弔:不善。
寡:這裡的意思是輕視。
迭:同“軼”,越過,指侵犯。
奸絕:斷絕。我好:同我友好。
保:同“堡”,城堡。
殄(tian)滅;滅絕。費(bi):滑國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師附近。費滑即滑國。
散離:拆散。兄弟:指兄弟國家。
撓亂;擾亂。同盟:同盟國家,指鄭國和滑國。
猶願:還是希望。
即楚:親近楚國。謀我:謀算我晉國。
誘:開啟。衷:內心。
穆、襄:秦穆公和晉襄公。
康、靈:秦康公和晉靈公。
我之自出:秦康公是穆姬所生,是晉文公的外甥,所以說“自出”。
闕翦:損害,削弱。
蟊(mao)賊:本指吃莊稼的害蟲,這裡指晉國公子雍。
悛(quan):悔改。
河曲:晉國地名,在今山西永濟東南。
涑(Su)川:水名,在今山西西南部。
俘:劫掠。王官:晉國地名,在今山西聞喜西。
羈馬:晉國地名,在今山西永濟南。
東道;晉國在秦國東邊,所以稱“東道”。不通:指兩國斷絕關係。
君;指秦桓公。
引:伸長。:脖子。
蔗:大概,或許。撫:撫卹。
稱盟:舉行盟會。
狄難:指晉國同狄人打仗。
河縣:晉國臨河的縣邑。
箕:晉國地名,在今山西蒲縣東北。郜(gdo):晉國地名,在今山西祁縣西。
芟(shan):割除。夷:傷害。農功:莊稼。
虔劉:殺害,屠殺。邊垂:邊陲,邊境。
輔氏:晉國地名,在今陝西大荔東。聚:聚眾抗敵。
伯車:秦桓公之子。
寡君:指晉歷公。
不詳:不善。
白狄:狄族的一支。及:與。同州:同在古雍州。
婚姻;指晉文公在狄娶季隗。
吏:指秦國傳令的使臣。
是用:因此。
二三其德;三心二薏,反覆無常。
昭:明。昊:廣大。秦三公:秦國穆公、康公、共公。楚三王:楚國成王、穆王、莊王。
出入:往來。
唯利是視:一心圖利,唯利是圖。
不壹:不專一。
暱就:親近。
帥以聽命:率諸侯來聽侯君王的命令。
承寧:安定。
不佞:不敏,不才。
圖:考慮。利之:對秦國有利。

參考資料:

1、傅德岷.《古文觀止鑑賞》:崇文書局,2010

賞析

  文章從秦晉相好說起,歷數秦穆公、康公、桓公時代,兩國由交好到引發爭端的種種情況,表明晉國在“餚之師”、“令狐之役”、“河曲之戰”、“輔氏之聚”等雙方爭端中每次都是因秦怎麼樣,我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後切入正題,說明這次“令狐會盟”秦的失約和不是,但狄、楚都已通報,晉國早有準備,是戰是和由秦君定奪。這是一篇完整的外交辭令,結構嚴整,句法變化錯綜,行文步步緊逼,不容辯駁,雖然言語中真假攙雜甚至強詞奪理,但深意曲筆,文字錚錚,開戰國縱橫家遊說之辭和後世論辯書信的先河。

  文章第一段對秦恩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在秦晉兩國關係史上,也曾有過友好的時代,正所謂“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將女兒伯姬(穆姬)嫁給秦穆公。公元前637年,晉文公重耳逃亡秦國,秦穆公嫁以女兒懷羸。所以後世以男女通婚謂之結秦晉之好,獻公寵驪姬,殺太子串生,“文公如齊,惠公如秦”。重耳逃亡各國十九年,最後一站是秦國,夷吾先後逃亡樑國和秦國。晉惠公夷吾和晉文公重耳兩兄弟都是在秦國的鼎力相助下才得以回國登上君位的,秦對晉實有再造之恩。呂相卻將此說成是“穆公不忘舊德,俾我惠公能奉祀於晉”,指穆公雖然做了好事,但那只是報答晉國的舊德而已。緊接著又指責秦國“而為韓之師”,好事做得不徹底,所以“不能成大勳”。公元前645年秦晉韓原之戰的原因是晉惠公為得君位曾許秦五座城,回國後卻又食言;公元前643年,晉國發生饑荒,秦輸粟於晉,輸粟船隊自雍及絳相繼,人稱“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國發生饑荒,晉國卻不賣給秦國糧食。韓原之戰,晉惠公被俘,交割了原先答應的五座城,又以太子為人質,才回到晉國。作為戰爭雙方來說,實在是晉國理屈,有負秦恩,但在呂相絕交書中,倒好像戰爭的責任在秦國似的。所以下文秦穆公“亦悔厥於心”,支援晉文公順利登上君位。呂相絕秦書中只有這一段涉及了歷史上兩國存在友好關係,但呂相絕不是為秦歌功頌德來的,而是為戰爭即將爆發來遞交絕交書,所以他把秦國友好行為說成是“不忘舊德”,“悔於厥心”,可謂深文曲筆,煞費苦心。

  文章第三段對秦罪濃墨重彩,極力渲染,呂相對兩國曆史上的友好關係輕描淡寫,但對秦國的“罪咎”卻是不吝筆墨。在絕秦書中,秦國韓原之戰是第一罪;公元前630年秦晉共同攻打鄭國,秦穆公在鄭大夫燭之武的遊說下,和鄭國私下訂盟撤軍回國,是第二罪;公元前627年,晉文公去世,秦穆公不來憑弔,反而侵犯晉國餚地,滅掉與晉同姓的滑國,妄圖傾覆晉國,是第三罪;公元前626年,秦國因為餚之戰戰敗,釋放楚國俘虜,約定秦楚合作反對晉國,幸而上天有靈,楚太子商臣弒楚成王,秦國的陰謀才沒有得逞,這是第四罪;公元前620年,秦康公即位,秦帥師送公子雍回國即位,被晉軍在令狐擊敗,是第五罪;公元前615年,秦軍為令狐之役伐晉,取晉羈馬,兩軍戰於河曲,是第六罪;秦桓公即位後,公元前594年,秦國利用晉國進兵伐赤狄滅潞國的機會,侵入晉國靠近黃河的州縣,焚燒晉國的箕、郜兩地,搶割莊稼、屠殺邊境人民,秦晉因此有輔氏之戰,這是第七罪。在歷數了秦國的罪狀之後,呂相才切入令狐會盟的正題,聲討秦國背盟的不義。在指斥秦國背盟時,呂相先用白狄告我,再用楚人告我,引告我。是秦反覆無常的罪證。尤其是引楚王所述秦國之語:“爾雖與晉出入,餘唯利是視。”既暴露了秦國見利忘義的嘴臉,又刻畫了秦國兩面三刀的作法,使秦國無所逃其咎。令狐背盟是秦國言而無信、背信棄義、唯利是圖的代表作,故呂相抓住不放,大作文章。

  文章第四段在論述秦康公、晉靈公時期兩國關係惡化時,絕秦書先點明“康公我之自出”,康公母親是晉獻公女兒,本是至親,但他“又欲闕剪我公室”,“搖盪我邊疆”,簡直是六親不認,實在不像話。“我是有以令狐之役”,又是被迫採取的行動。可“康猶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剪我羈馬。”這等於說,給他改過的機會,他猶不思改悔,反而變本加厲。所以“我是以有河曲之戰”,“東道之不通,是康公絕我好也。”事實是,晉襄公死後,晉大夫趙盾等因太子夷皋年幼,都主張立公子雍。於是派先蔑、士會等到秦國去迎接公子雍,秦國亦派兵護送。可是晉襄公的夫人穆羸出來反對,堅持要立太子夷皋。趙盾臨時變卦,改立夷皋,即晉靈公。趙盾派兵拒秦,在令狐把秦兵擊退。後公子雍就客死秦國。本來是晉國前去迎公子雍,卻說成是秦“帥我蟊賊”,有意顛覆晉國,真理都在晉國,責任全在秦國,講理能講到這種地步,呂相的口才實在令人驚歎。

  呂相這篇絕交書,歷數秦穆、康、桓三王和晉獻、惠、文、襄、景五君之事,上溯源流,下及當世,行文縱橫捭闔,筆力陽剛雄健,給後世以很大影響。其後秦作《譏楚文》,即仿效此書。呂相絕秦書開戰國策士遊說之辭先河,也是後世檄文之祖。

參考資料:

1、關永禮.《古文觀止·續古文觀止鑑賞辭典》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 2、傅德岷.《古文觀止鑑賞》:崇文書局,2010

創作背景

  前580年,晉、秦為了講和,在令狐會盟。晉侯首先到達令狐,秦伯不肯渡過黃河,派史顆在河東與晉侯結盟;晉國的郤犨到河西與秦伯結盟。結果,秦伯回國就背棄了與晉國的和約。前578年,夏四月戊午(四月初五),晉侯派呂相去斷絕和秦國的邦交,即有此篇《呂相絕秦》的檄文。

  

參考資料:
1、陳長喜.《中國曆代名文賞讀·上冊》: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賞析

  文章從秦晉相好說起,歷數秦穆公、康公、桓公時代,兩國由交好到引發爭端的種種情況,表明晉國在“餚之師”、“令狐之役”、“河曲之戰”、“輔氏之聚”等雙方爭端中每次都是因秦怎麼樣,我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後切入正題,說明這次“令狐會盟”秦的失約和不是,但狄、楚都已通報,晉國早有準備,是戰是和由秦君定奪。這是一篇完整的外交辭令,結構嚴整,句法變化錯綜,行文步步緊逼,不容辯駁,雖然言語中真假攙雜甚至強詞奪理,但深意曲筆,文字錚錚,開戰國縱橫家遊說之辭和後世論辯書信的先河。

  文章第一段對秦恩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在秦晉兩國關係史上,也曾有過友好的時代,正所謂“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將女兒伯姬(穆姬)嫁給秦穆公。公元前637年,晉文公重耳逃亡秦國,秦穆公嫁以女兒懷羸。所以後世以男女通婚謂之結秦晉之好,獻公寵驪姬,殺太子串生,“文公如齊,惠公如秦”。重耳逃亡各國十九年,最後一站是秦國,夷吾先後逃亡樑國和秦國。晉惠公夷吾和晉文公重耳兩兄弟都是在秦國的鼎力相助下才得以回國登上君位的,秦對晉實有再造之恩。呂相卻將此說成是“穆公不忘舊德,俾我惠公能奉祀於晉”,指穆公雖然做了好事,但那只是報答晉國的舊德而已。緊接著又指責秦國“而為韓之師”,好事做得不徹底,所以“不能成大勳”。公元前645年秦晉韓原之戰的原因是晉惠公為得君位曾許秦五座城,回國後卻又食言;公元前643年,晉國發生饑荒,秦輸粟於晉,輸粟船隊自雍及絳相繼,人稱“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國發生饑荒,晉國卻不賣給秦國糧食。韓原之戰,晉惠公被俘,交割了原先答應的五座城,又以太子為人質,才回到晉國。作為戰爭雙方來說,實在是晉國理屈,有負秦恩,但在呂相絕交書中,倒好像戰爭的責任在秦國似的。所以下文秦穆公“亦悔厥於心”,支援晉文公順利登上君位。呂相絕秦書中只有這一段涉及了歷史上兩國存在友好關係,但呂相絕不是為秦歌功頌德來的,而是為戰爭即將爆發來遞交絕交書,所以他把秦國友好行為說成是“不忘舊德”,“悔於厥心”,可謂深文曲筆,煞費苦心。

  文章第三段對秦罪濃墨重彩,極力渲染,呂相對兩國曆史上的友好關係輕描淡寫,但對秦國的“罪咎”卻是不吝筆墨。在絕秦書中,秦國韓原之戰是第一罪;公元前630年秦晉共同攻打鄭國,秦穆公在鄭大夫燭之武的遊說下,和鄭國私下訂盟撤軍回國,是第二罪;公元前627年,晉文公去世,秦穆公不來憑弔,反而侵犯晉國餚地,滅掉與晉同姓的滑國,妄圖傾覆晉國,是第三罪;公元前626年,秦國因為餚之戰戰敗,釋放楚國俘虜,約定秦楚合作反對晉國,幸而上天有靈,楚太子商臣弒楚成王,秦國的陰謀才沒有得逞,這是第四罪;公元前620年,秦康公即位,秦帥師送公子雍回國即位,被晉軍在令狐擊敗,是第五罪;公元前615年,秦軍為令狐之役伐晉,取晉羈馬,兩軍戰於河曲,是第六罪;秦桓公即位後,公元前594年,秦國利用晉國進兵伐赤狄滅潞國的機會,侵入晉國靠近黃河的州縣,焚燒晉國的箕、郜兩地,搶割莊稼、屠殺邊境人民,秦晉因此有輔氏之戰,這是第七罪。在歷數了秦國的罪狀之後,呂相才切入令狐會盟的正題,聲討秦國背盟的不義。在指斥秦國背盟時,呂相先用白狄告我,再用楚人告我,引告我。是秦反覆無常的罪證。尤其是引楚王所述秦國之語:“爾雖與晉出入,餘唯利是視。”既暴露了秦國見利忘義的嘴臉,又刻畫了秦國兩面三刀的作法,使秦國無所逃其咎。令狐背盟是秦國言而無信、背信棄義、唯利是圖的代表作,故呂相抓住不放,大作文章。

  文章第四段在論述秦康公、晉靈公時期兩國關係惡化時,絕秦書先點明“康公我之自出”,康公母親是晉獻公女兒,本是至親,但他“又欲闕剪我公室”,“搖盪我邊疆”,簡直是六親不認,實在不像話。“我是有以令狐之役”,又是被迫採取的行動。可“康猶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剪我羈馬。”這等於說,給他改過的機會,他猶不思改悔,反而變本加厲。所以“我是以有河曲之戰”,“東道之不通,是康公絕我好也。”事實是,晉襄公死後,晉大夫趙盾等因太子夷皋年幼,都主張立公子雍。於是派先蔑、士會等到秦國去迎接公子雍,秦國亦派兵護送。可是晉襄公的夫人穆羸出來反對,堅持要立太子夷皋。趙盾臨時變卦,改立夷皋,即晉靈公。趙盾派兵拒秦,在令狐把秦兵擊退。後公子雍就客死秦國。本來是晉國前去迎公子雍,卻說成是秦“帥我蟊賊”,有意顛覆晉國,真理都在晉國,責任全在秦國,講理能講到這種地步,呂相的口才實在令人驚歎。

  呂相這篇絕交書,歷數秦穆、康、桓三王和晉獻、惠、文、襄、景五君之事,上溯源流,下及當世,行文縱橫捭闔,筆力陽剛雄健,給後世以很大影響。其後秦作《譏楚文》,即仿效此書。呂相絕秦書開戰國策士遊說之辭先河,也是後世檄文之祖。

參考資料:

1、關永禮.《古文觀止·續古文觀止鑑賞辭典》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 2、傅德岷.《古文觀止鑑賞》:崇文書局,2010

創作背景

  前580年,晉、秦為了講和,在令狐會盟。晉侯首先到達令狐,秦伯不肯渡過黃河,派史顆在河東與晉侯結盟;晉國的郤犨到河西與秦伯結盟。結果,秦伯回國就背棄了與晉國的和約。前578年,夏四月戊午(四月初五),晉侯派呂相去斷絕和秦國的邦交,即有此篇《呂相絕秦》的檄文。

  

參考資料:
1、陳長喜.《中國曆代名文賞讀·上冊》: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詩人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於前502年,死於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後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