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原文賞析

朝代近現代 詩人毛澤東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抒情 議論 抒懷 理想 豪邁

譯文

譯文
長久以來都抱有巨集大的志向,今天我再次登上井岡山。從千里之外來尋訪這片舊地,哪裡還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顏。到處都是鶯啼燕飛的晚春新景,流水潺潺,寬大的盤山公路直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隘口,就沒有任何的險處可看了。
當年革命時期風雷激盪,紅旗漫卷,這就是人世間。三十八年都過去了,猶如彈指的一剎那。可以飛向長空摘月亮,也可以潛下深海捉魚或鱉,談笑間高奏凱歌還師。世上沒有什麼困難的事,只要肯下定決心去登攀。

註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遊”等。上下闋,九十五字,平韻。
重上井岡山:1965年五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岡山遊覽視察。先後到黃洋界和茨坪。在茨坪居住期間,瞭解井岡山地區水利、公路建設和人民生活,會見了老紅軍、烈士家屬、機關幹部和群眾。
黃洋界: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個是八面山、雙馬石、朱沙衝、桐木嶺。
人寰:人世間。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從一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到這次重來,已經過去了三十八年,作者卻覺得只是彈一下指、揮一下手的短時間。
九天攬月:九天,天的極高處。覽同攬。
捉鱉(biē):喻擒拿敵人。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全詞上片紀事、寫景,下片抒懷明志。文字簡單、明瞭,沿襲了詩人一貫的寫作風格,豪邁、自信依然是毛澤東在這首詞中的兩大元素。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首句即破空而來,氣魄非凡。詩人在閒庭信步的從空間讓閱讀者看到的是一種大氣派。“凌雲志”借井岡山的巍峨寫出了詩人的“凌雲”抱負。三十八年前詩人在此立下的天下抱負,今天早已經實現,如今他一路征塵歸來,重訪故地,心情是何等激動與自豪。詩人在走過他自己當年曾經戰鬥過的每一處地方時,都留下了深情的目光和不盡的思緒。這是最容易為人所理解的詞意。然而,“重上”的含義僅僅是重回、重遊嗎?為何“重上井岡山”又是詩人“久有”的“凌雲志”呢?這只是一次感情的尋覓迴歸,還是執政黨領袖對使命的深層呼喚?

  巍巍井岡,山高林密,竹繁花盛,樹茂草深。澗水潺潺,鶯歌燕舞,“高路入雲端”,三十八年前的舊地,如今變了新顏。這讓走在井岡山、站在井岡山的毛澤東禁不住思緒萬千、感慨萬千。他透過眼前的景色不僅看到了當年的腥風血雨,也看到了自己堅定不移的信仰所起到的作用。也因此,詩人激動、豪邁、自信,揮毫寫下“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這是一種駐足回首的豪邁與慷慨,也是詩人即將進行新一輪革命行動的信心和決心。

  詩人展示一幅絢麗多彩圖畫:藍天綠樹,黃鶯婉轉,紫燕飛翔,溪澗流水潺潺;舉目仰望,盤旋的高路,插入白雲渺渺的雲端。字裡行間,洋溢著詩人無比喜悅、輕鬆而舒暢的心情。流暢明快的筆調,抒發了詩人對井岡山變化之美的讚頌。

  詩人採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形象的描繪了井岡山的變化;它是當時國民經濟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呈現祖國新貌的縮影。

  湖南黃洋界海拔1343米,群山巍巍,雲霧茫茫,形勢其險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詩人以輕鬆、舒暢的情懷來到黃洋界哨口,攀登鬼斧神工般“鷹隼難度,猿猴難攀”黃洋界,其他“險處”豈能阻擋雄姿虎步,何須再看?詩人由眼前景色,盪開一筆,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

  上闋描述詩人重上井岡山經過,敘事、寫景、抒情溶為一體;表達了詩人歡快的情緒和豪邁的氣概。

  下闋開頭三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壯偉遒勁地展現了井岡山以及整個革命鬥爭時期的風雷激盪,紅旗漫卷的壯闊場面。井岡山獵獵紅旗,打碎帝、官、封枷鎖,變成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詩人運用白描手法,不僅照應前文“重上井岡山”,點出離別的時間;而且濃縮時空距離,表達了撫今追昔豐富的情感。三十八年,在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屈不撓的中華兒女經受的是血與火、生與死嚴峻的考驗,囊括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新民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豐富內涵。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過去”“彈指”看似輕鬆,飽含著沉重的犧牲和可歌可泣感人的詩篇。勝利果實來之不易,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詩人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豪邁氣魄,表達中華兒女凌雲壯志。可以飛往昔日高不可攀的天上去摘“月亮”,可以探入深不可測五大洋去捉拿“魚鱉”,然後談笑風生、唱著勝利的歌曲,從容而歸。酣暢淋漓的抒發了詩人征服宇宙的革命家豪情。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民間諺語;作者把深刻的哲理,用口頭語融於詩詞之中,詩人此詞以議論的手法結穴,不僅首尾呼應,而且啟迪、鞭策人們:勝利屬於不畏艱險,勇敢攀登的人。世界上什麼事都是如此。“無限風光在險峰”,只要有毅力,有恆心,就一定能實現。

  下闋詩人觸景生情,回顧三十八年革命歷程;融情於理,以發人深省、深刻的哲理總結詩篇。

  縱觀全詞,筆調明麗、輕鬆,揮灑自如;節奏優美歡快,巧妙運用諺語、古人詩句。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結合一體,意境開闊、高遠。可以說其藝術性和思想性高度統一,是現代詩詞寶庫中難得的瑰寶。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七六年一月號。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開闢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並沿著這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1965年5月,毛澤東又重上井岡山。他感慨良多,詩興大發,寫下這首詞。   

參考資料:


賞析

  全詞上片紀事、寫景,下片抒懷明志。文字簡單、明瞭,沿襲了詩人一貫的寫作風格,豪邁、自信依然是毛澤東在這首詞中的兩大元素。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首句即破空而來,氣魄非凡。詩人在閒庭信步的從空間讓閱讀者看到的是一種大氣派。“凌雲志”借井岡山的巍峨寫出了詩人的“凌雲”抱負。三十八年前詩人在此立下的天下抱負,今天早已經實現,如今他一路征塵歸來,重訪故地,心情是何等激動與自豪。詩人在走過他自己當年曾經戰鬥過的每一處地方時,都留下了深情的目光和不盡的思緒。這是最容易為人所理解的詞意。然而,“重上”的含義僅僅是重回、重遊嗎?為何“重上井岡山”又是詩人“久有”的“凌雲志”呢?這只是一次感情的尋覓迴歸,還是執政黨領袖對使命的深層呼喚?

  巍巍井岡,山高林密,竹繁花盛,樹茂草深。澗水潺潺,鶯歌燕舞,“高路入雲端”,三十八年前的舊地,如今變了新顏。這讓走在井岡山、站在井岡山的毛澤東禁不住思緒萬千、感慨萬千。他透過眼前的景色不僅看到了當年的腥風血雨,也看到了自己堅定不移的信仰所起到的作用。也因此,詩人激動、豪邁、自信,揮毫寫下“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這是一種駐足回首的豪邁與慷慨,也是詩人即將進行新一輪革命行動的信心和決心。

  詩人展示一幅絢麗多彩圖畫:藍天綠樹,黃鶯婉轉,紫燕飛翔,溪澗流水潺潺;舉目仰望,盤旋的高路,插入白雲渺渺的雲端。字裡行間,洋溢著詩人無比喜悅、輕鬆而舒暢的心情。流暢明快的筆調,抒發了詩人對井岡山變化之美的讚頌。

  詩人採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形象的描繪了井岡山的變化;它是當時國民經濟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呈現祖國新貌的縮影。

  湖南黃洋界海拔1343米,群山巍巍,雲霧茫茫,形勢其險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詩人以輕鬆、舒暢的情懷來到黃洋界哨口,攀登鬼斧神工般“鷹隼難度,猿猴難攀”黃洋界,其他“險處”豈能阻擋雄姿虎步,何須再看?詩人由眼前景色,盪開一筆,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

  上闋描述詩人重上井岡山經過,敘事、寫景、抒情溶為一體;表達了詩人歡快的情緒和豪邁的氣概。

  下闋開頭三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壯偉遒勁地展現了井岡山以及整個革命鬥爭時期的風雷激盪,紅旗漫卷的壯闊場面。井岡山獵獵紅旗,打碎帝、官、封枷鎖,變成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詩人運用白描手法,不僅照應前文“重上井岡山”,點出離別的時間;而且濃縮時空距離,表達了撫今追昔豐富的情感。三十八年,在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屈不撓的中華兒女經受的是血與火、生與死嚴峻的考驗,囊括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新民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豐富內涵。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過去”“彈指”看似輕鬆,飽含著沉重的犧牲和可歌可泣感人的詩篇。勝利果實來之不易,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詩人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豪邁氣魄,表達中華兒女凌雲壯志。可以飛往昔日高不可攀的天上去摘“月亮”,可以探入深不可測五大洋去捉拿“魚鱉”,然後談笑風生、唱著勝利的歌曲,從容而歸。酣暢淋漓的抒發了詩人征服宇宙的革命家豪情。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民間諺語;作者把深刻的哲理,用口頭語融於詩詞之中,詩人此詞以議論的手法結穴,不僅首尾呼應,而且啟迪、鞭策人們:勝利屬於不畏艱險,勇敢攀登的人。世界上什麼事都是如此。“無限風光在險峰”,只要有毅力,有恆心,就一定能實現。

  下闋詩人觸景生情,回顧三十八年革命歷程;融情於理,以發人深省、深刻的哲理總結詩篇。

  縱觀全詞,筆調明麗、輕鬆,揮灑自如;節奏優美歡快,巧妙運用諺語、古人詩句。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結合一體,意境開闊、高遠。可以說其藝術性和思想性高度統一,是現代詩詞寶庫中難得的瑰寶。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七六年一月號。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開闢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並沿著這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1965年5月,毛澤東又重上井岡山。他感慨良多,詩興大發,寫下這首詞。   

參考資料:


詩人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