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畫師原文賞析

朝代近現代 詩人魯迅

風生白下千林暗,霧塞蒼天百卉殫。
願乞畫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

抒情 愛國 感慨

譯文

譯文
從南京城刮出的陰風使千林萬樹暗淡無光,沉沉霧氣遮天蔽日使百花枯萎凋零。
希望畫家構想出新的意境,只管用鮮麗的顏彩描繪春光明媚的山色。

註釋
畫師:指日本畫師望月玉成。
白下:白下城,故址在今南京金川門外。唐武德九年(626年)移金陵縣治於此,改名白下縣,故舊時以白下為南京的別稱。
百卉(huì):百種花草。殫(dān):盡,指枯萎。
意匠:指藝術創造上的構思。
研:磨,舊時寫字作畫,須將墨磨於硯中。朱墨:朱為紅色,墨為黑色,均為寫字作畫的顏色。春山:朝氣蓬勃的山。

參考資料:

1、周振甫.魯迅詩歌注: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6年:132頁 2、金鷹.橄欖小集: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年:383頁

賞析

  這首詩的前兩句勾勒了一幅陰暗悽慘的畫面:白下刮出的惡風捲來潑墨烏雲,蓋沒了所有的生機勃勃的樹林,慘淡愁霧遮天蔽日,各種花草盡被摧殘。這裡通過具體形象,藝術地概括了舊中國山河破碎、民生悲慘、文壇淒涼,革命者被害的社會面貌。詩句寫出了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風生白下”,即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一、二句正是對國民政府推行反共政策,實行鎮壓革命、扼殺文學運動的抨擊。魯迅用“白下”一詞寓意深刻,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既指明瞭地點,又暗示了國民政府政權的統治;同時由於它名字的古老和地理位置的特點,又影射了“風”的陰森和肅殺。

  後兩句峰迴意轉,熱情地希望和請求畫師匠心獨運,用新穎的構思、鮮豔的色採去描繪生機勃勃的春天山林。詩句強調“只研朱墨”一種顏料來繪畫,就是要求畫家畫出一片紅的“春山”。詩中“願乞”兩字,更突出體現了詩人要求表現共產黨根據地的迫切心情;詩中強調描繪根據地要有“新意匠”,又表現了詩人對革命根據地的景仰和熱情歌頌。

  全詩緊扣一個”畫”字,以強烈的對比手法,描繪出黑暗現實與革命理想的兩幅畫面。從而,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憤懣感情與革命理想的堅定信念。一、二兩句,內容上是並列關係,句式上是對偶句。作者以黑暗的“千林”與凋殘的“百卉”,逼真地描繪出舊中國的黑暗面。一個“生”字,點風的來源,一個“塞”字,狀霧的廣佈,一個“暗”字,一個“殫”字,狀寫了陰森恐怖的程度。三、四兩句,內容上是起承關係,句式上是非對偶的散句。作者在上兩句現實描寫的基礎上,將筆鋒陡轉,別開生面,以“新意”引出“春山”,形象地展現出革命理想的嶄新畫面。一個“新”字,寓意深刻,感情誠摯,一個“只”字,十分肯定,力重千鈞。這裡,體現了作者“乞”的虔誠,“新”的瞻望,“只”的肯定,“作”的熱情。

  此詩煉字、煉句卓有功力,首二句“千林暗”、“百卉殫”,畫面鮮明,“風”與“霧”,比喻形象; “生”與“塞”,抓住關鍵,深中肯綮。後二句“願乞”與“只研”,雖為規諫之語,紆徐婉轉,但表現了作者熱切的心情與誠摯的願望。

參考資料:

1、謝邦華 張純武 俞瑞華.魯迅舊詩導讀: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177-178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1933年1月26日,是書贈日本畫家望月玉成的。這位畫家為搜尋作畫題材,遠道而來。魯迅當時一方面目睹日軍不斷的侵略,而國民政府不斷的軍事、文化“圍剿”,中國滿目瘡痍,焦土千里的景象,使他感到悲憤;另一方面又對中國抗戰勝利充滿信心;有感於此創作了此詩。   

參考資料:
1、鄭心伶.魯迅詩淺析:花山文藝出版社,1982年:213-215頁

賞析

  這首詩的前兩句勾勒了一幅陰暗悽慘的畫面:白下刮出的惡風捲來潑墨烏雲,蓋沒了所有的生機勃勃的樹林,慘淡愁霧遮天蔽日,各種花草盡被摧殘。這裡通過具體形象,藝術地概括了舊中國山河破碎、民生悲慘、文壇淒涼,革命者被害的社會面貌。詩句寫出了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風生白下”,即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一、二句正是對國民政府推行反共政策,實行鎮壓革命、扼殺文學運動的抨擊。魯迅用“白下”一詞寓意深刻,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既指明瞭地點,又暗示了國民政府政權的統治;同時由於它名字的古老和地理位置的特點,又影射了“風”的陰森和肅殺。

  後兩句峰迴意轉,熱情地希望和請求畫師匠心獨運,用新穎的構思、鮮豔的色採去描繪生機勃勃的春天山林。詩句強調“只研朱墨”一種顏料來繪畫,就是要求畫家畫出一片紅的“春山”。詩中“願乞”兩字,更突出體現了詩人要求表現共產黨根據地的迫切心情;詩中強調描繪根據地要有“新意匠”,又表現了詩人對革命根據地的景仰和熱情歌頌。

  全詩緊扣一個”畫”字,以強烈的對比手法,描繪出黑暗現實與革命理想的兩幅畫面。從而,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憤懣感情與革命理想的堅定信念。一、二兩句,內容上是並列關係,句式上是對偶句。作者以黑暗的“千林”與凋殘的“百卉”,逼真地描繪出舊中國的黑暗面。一個“生”字,點風的來源,一個“塞”字,狀霧的廣佈,一個“暗”字,一個“殫”字,狀寫了陰森恐怖的程度。三、四兩句,內容上是起承關係,句式上是非對偶的散句。作者在上兩句現實描寫的基礎上,將筆鋒陡轉,別開生面,以“新意”引出“春山”,形象地展現出革命理想的嶄新畫面。一個“新”字,寓意深刻,感情誠摯,一個“只”字,十分肯定,力重千鈞。這裡,體現了作者“乞”的虔誠,“新”的瞻望,“只”的肯定,“作”的熱情。

  此詩煉字、煉句卓有功力,首二句“千林暗”、“百卉殫”,畫面鮮明,“風”與“霧”,比喻形象; “生”與“塞”,抓住關鍵,深中肯綮。後二句“願乞”與“只研”,雖為規諫之語,紆徐婉轉,但表現了作者熱切的心情與誠摯的願望。

參考資料:

1、謝邦華 張純武 俞瑞華.魯迅舊詩導讀: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177-178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1933年1月26日,是書贈日本畫家望月玉成的。這位畫家為搜尋作畫題材,遠道而來。魯迅當時一方面目睹日軍不斷的侵略,而國民政府不斷的軍事、文化“圍剿”,中國滿目瘡痍,焦土千里的景象,使他感到悲憤;另一方面又對中國抗戰勝利充滿信心;有感於此創作了此詩。   

參考資料:
1、鄭心伶.魯迅詩淺析:花山文藝出版社,1982年:213-215頁

詩人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