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織原文賞析

朝代清代 詩人蒲松齡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此物故非西產;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試使鬥而才,因責常供。令以責之里正。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直,居為奇貨。里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為人迂訥,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百計營謀不能脫。不終歲,薄產累盡。會徵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憂悶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歸,提竹筒絲籠,於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靡計不施,迄無濟。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於款。宰嚴限追比,旬餘,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並蟲亦不能行捉矣。轉側床頭,惟思自盡。

  時村中來一駝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資詣問。見紅女白婆,填塞門戶。入其舍,則密室垂簾,簾外設香幾。問者爇香於鼎,再拜。巫從旁望空代祝,脣吻翕闢,不知何詞。各各竦立以聽。少間,簾內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無毫髮爽。成妻納錢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頃,簾動,片紙拋落。拾視之,非字而畫:中繪殿閣,類蘭若;後小山下,怪石亂臥,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旁一蟆,若將躍舞。展玩不可曉。然睹促織,隱中胸懷。折藏之,歸以示成。

  成反覆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細瞻景狀,與村東大佛閣逼似。乃強起扶杖,執圖詣寺後,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見蹲石鱗鱗,儼然類畫。遂於蒿萊中側聽徐行,似尋針芥。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冥搜未已,一癩頭蟆猝然躍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間。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遽撲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狀極俊健。逐而得之。審視,巨身修尾,青項金翅。大喜,籠歸,舉家慶賀,雖連城拱璧不啻也。上於盆而養之,蟹白慄黃,備極護愛,留待限期,以塞官責。

  成有子九歲,窺父不在,竊發盆。蟲躍擲徑出,迅不可捉。及撲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兒懼,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大驚曰:“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兒涕而去。

  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日將暮,取兒藁葬。近撫之,氣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復甦。夫妻心稍慰,但兒神氣痴木,奄奄思睡。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亦不復以兒為念,自昏達曙,目不交睫。東曦既駕,僵臥長愁。忽聞門外蟲鳴,驚起覘視,蟲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鳴輒躍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虛若無物;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顧,見蟲伏壁上。審諦之,短小,黑赤色,頓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顧,尋所逐者。壁上小蟲忽躍落襟袖間,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喜而收之。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思試之鬥以覘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因出己蟲,納比籠中。成視之,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較。少年固強之。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納鬥盆。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少年又大笑。試以豬鬣毛撩撥蟲須,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齕敵領。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蟲翹然矜鳴,似報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雞瞥來,徑進以啄。成駭立愕呼,幸啄不中,蟲躍去尺有咫。雞健進,逐逼之,蟲已在爪下矣。成倉猝莫知所救,頓足失色。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力叮不釋。成益驚喜,掇置籠中。

  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成述其異,宰不信。試與他蟲鬥,蟲盡靡。又試之雞,果如成言。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既入宮中,舉天下所貢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一切異狀遍試之,莫出其右者。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悅,詔賜撫臣名馬衣緞。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後歲餘,成子精神復舊,自言身化促織,輕捷善鬥,今始蘇耳。撫軍亦厚賚成。不數年,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

  異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昇,仙及雞犬。信夫!”

高中文言文 敘事 小說 抒懷 憤懣

譯文

譯文
  明朝宣德年間,皇室裡盛行鬥蟋蟀的賭博,每年都要向民間徵收。這東西本來不是陝西出產的。有個華陰縣的縣官,想巴結上司,把一隻蟋蟀獻上去,上司試著讓它鬥了一下,顯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級於是責令他經常供應。縣官又把供應的差事派給各鄉的公差。於是市上的那些遊手好閒的年輕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籠裝著餵養它,抬高它的價格;儲存起來,當作珍奇的貨物一樣等待高價出售。鄉里的差役們狡猾刁詐,借這個機會向老百姓攤派費用,每攤派一隻蟋蟀,就常常使好幾戶人家破產。
  縣裡有個叫成名的人,是個唸書人,長期沒有考中秀才。為人拘謹,不善說話,就被刁詐的小吏報到縣裡,叫他擔任里正的差事。他想盡方法還是擺脫不掉(任里正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產都受牽累賠光了。正好又碰上徵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沒有抵償的錢,憂愁苦悶,想要尋死。他妻子說:“死有什麼益處呢?不如自己去尋找,希望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捉到一隻。”成名認為這些話很對。就早出晚歸,提著竹筒絲籠,在破牆腳下。荒草叢裡,挖石頭,掏大洞,各種辦法都用盡了,最終沒有成功。即使捉到二、三隻,也是又弱又小,款式上不符合。縣官定了限期,嚴厲追逼,成名在十幾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兩條腿膿血淋漓,連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來覆去只想自殺。
  這時,村裡來了個駝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預卜凶吉。成名的妻子準備了禮錢去求神。只見紅顏的少女和白髮的老婆婆擠滿門口。成名的妻子走進巫婆的屋裡,只看見暗室拉著簾子,簾外擺著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爐上上香,拜了兩次。巫婆在旁邊望著空中替他們禱告,嘴脣一張一合,不知在說些什麼。大家都肅敬地站著聽。一會兒,室內丟一張紙條出來,那上面就寫著求神的人心中所想問的事情,沒有絲毫差錯。成名的妻子把錢放在案上,像前邊的人一樣燒香跪拜。約一頓飯的工夫,簾子動了,一片紙拋落下來了。拾起一看,並不是字,而是一幅畫,當中繪著殿閣,就像寺院一樣;(殿閣)後面的山腳下,橫著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長著一叢叢荊棘,一隻青麻頭蟋蟀伏在那裡;旁邊有一隻癩蛤蟆,就好像要跳起來的樣子。她展開看了一陣,不懂什麼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畫著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紙片摺疊好裝起來,回家後交給成名看。
  成名反覆思索,恐怕是指給我捉蟋蟀的地方吧?細看圖上面的景物,和村東的大佛閣很相像。於是他就忍痛爬起來,扶著杖,拿著圖來到寺廟的後面,(看到)有一座古墳高高隆起。成名沿著古墳向前跑,只見一塊塊石頭,好像魚鱗似的排列著,真像畫中的一樣。他於是在野草中一面側耳細聽一面慢走,好像在找一根針和一株小草似的;然而心力、視力、聽力都用盡了,結果還是一點蟋蟀的蹤跡響聲都沒有。他正用心探索著,突然一隻癩蛤蟆跳過去了。成名更加驚奇了,急忙去追它,癩蛤蟆(已經)跳入草中。他便跟著癩蛤蟆的蹤跡,分開叢草去尋找,只見一隻蟋蟀趴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撲過去捉它,蟋蟀跳進了石洞。他用細草撩撥,蟋蟀不出來;又用竹筒取水灌進石洞裡,蟋蟀才出來,形狀極其俊美健壯。他便追趕著抓住了它。仔細一看,只見蟋蟀個兒大,尾巴長,青色的脖項,金黃色的翅膀。成名特別高興,用籠子裝上提回家,全家慶賀,把它看得比價值連城的寶玉還珍貴,裝在盆子裡並且用蟹肉栗子粉餵它,愛護得周到極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縣裡去繳差。
  成名有個兒子,年九歲,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開啟盆子來看。蟋蟀一下子跳出來了,快得來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後,(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會兒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著告訴媽媽,媽媽聽了,(嚇得)面色灰白,大驚說:“禍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來,自然會跟你算帳!”孩子哭著跑了。
  不多時,成名回來了,聽了妻子的話,全身好像蓋上冰雪一樣。怒氣衝衝地去找兒子,兒子無影無蹤不知到哪裡去了。後來在井裡找到他的屍體,於是怒氣立刻化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絕。夫妻二人對著牆角流淚哭泣,茅屋裡沒有炊煙,面對面坐著不說一句話,再也沒有了依靠。直到傍晚時,才拿上草蓆準備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還有一絲微弱的氣息。他們高興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裡孩子又甦醒過來。夫妻二人心裡稍稍寬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氣呆呆的,氣息微弱,只想睡覺。成名回頭看到蟋蟀籠空著,就急得氣也吐不出,話也說不上來,也不再把兒子放在心上了,從晚上到天明,連眼睛也沒合一下。東方的太陽已經升起來了,他還直挺挺地躺在床上發愁。他忽然聽到門外有蟋蟀的叫聲,吃驚地起來細看時,那隻蟋蟀彷彿還在。他高興得動手捉它,那蟋蟀叫了一聲就跳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蕩蕩地好像沒有什麼東西;手剛舉起,卻又遠遠地跳開了。成名急忙追它,轉過牆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東張西望,四下尋找,才看見蟋蟀趴在牆壁上。成名仔細看它,個兒短小,黑紅色,立刻覺得它不像先前那隻。成名因它個兒小,看不上它。(成名)仍不住地來回尋找,找他所追捕的那隻。(這時)牆壁上的那隻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裡去了。再仔細看它,形狀像螻蛄,梅花翅膀,方頭長腿,覺得好像還不錯。他高興地收養了它,準備獻給官府,但是心裡還很不踏實,怕不合縣官的心意,他想先試著讓它鬥一下,看它怎麼樣。
  村裡一個喜歡多事的年輕人,養著一隻蟋蟀,自己給它取名叫“蟹殼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鬥(蟋蟀)沒有一次不勝的。他想留著它居為奇貨來牟取暴利,便抬高價格,但是也沒有人買。(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門來找成名,看到成名所養的蟋蟀,只是掩著口笑,接著取出自己的蟋蟀,放進比試的籠子裡。成名一看對方那隻蟋蟀又長又大,自己越發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殼青”較量。少年堅持要鬥,但成名心想養著這樣低劣的東西,終究沒有什麼用處,不如讓它鬥一鬥,換得一笑了事。因而把兩個蟋蟀放在一個鬥盆裡。小蟋蟀趴著不動,呆呆地象個木雞,少年又大笑。(接著)試著用豬鬣撩撥小蟋蟀的觸鬚,小蟋蟀仍然不動,少年又大笑了。撩撥了它好幾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衝,於是互相鬥起來,騰身舉足,彼此相撲,振翅叫喚。一會兒,只見小蟋蟀跳起來,張開尾,豎起須,一口直咬著對方的脖頸。少年大驚,急忙分開,使它們停止撲鬥。小蟋蟀抬著頭振起翅膀得意地鳴叫著,好像給主人報捷一樣。成名大喜,(兩人正在觀賞)突然來了一隻雞,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嚇得(站在那裡)驚叫起來,幸喜沒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遠。雞又大步地追逼過去,小蟋蟀已被壓在雞爪下了。成名嚇得驚慌失措,不知怎麼救它,急得直跺腳,臉色都變了。忽然又見雞伸長脖子扭擺著頭,到跟前仔細一看,原來小蟋蟀已蹲在雞冠上用力叮著不放。成名越發驚喜,捉下放在籠中。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獻給縣官,縣官見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講述了這隻蟋蟀的奇特本領,縣官不信。試著和別的蟋蟀搏鬥,所有的都被鬥敗了。又試著和雞鬥,果然和成名所說的一樣。於是就獎賞了成名,把蟋蟀獻給了巡撫。巡撫特別喜歡,用金籠裝著獻給皇帝,並且上了奏本,仔細地敘述了它的本領。到了宮裡後,凡是全國貢獻的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及各種稀有的蟋蟀,都與(小蟋蟀)鬥過了,沒有一隻能佔它的上風。它每逢聽到琴瑟的聲音,都能按照節拍跳舞,(大家)越發覺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歡,便下詔賞給巡撫好馬和錦緞。巡撫不忘記好處是從哪來的,不久,縣官也以才能卓越而聞名了。縣官一高興,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囑咐主考官,讓成名中了秀才。過了一年多,成名的兒子精神復原了。他說他變成一隻蟋蟀,輕快而善於搏鬥。現在才甦醒過來。巡撫也重賞了成名。不到幾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頃田地,很多高樓殿閣,還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門,身穿輕裘,騎上高頭駿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還闊氣。
  我(蒲松齡)說:“皇帝偶爾使用一件東西,未必不是用過它就忘記了;然而下面執行的人卻把它作為一成不變的慣例。加上官吏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頭抵押妻子賣掉孩子,還是沒完沒了。所以皇帝的一舉一動,都關係著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視啊!只有成名這人因為官吏的侵害而貧窮,又因為進貢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貴的皮衣,坐上豪華的車馬,得意揚揚。當他充當里正,受到責打的時候,哪裡想到他會有這種境遇呢!老天要用這酬報那些老實忠厚的人,就連巡撫、縣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聽說‘一人得道成仙,連雞狗都可以上天。’這話真是一點不假啊!”

註釋
1.宣德:明宣宗年號(1426-1435)。
2.尚:崇尚,愛好。
3.西:這裡指陝西。
4.華陰令:華陰縣縣官。
5.才:(有)才能。這裡指勇敢善鬥。
6.責:責令。
7.里正:里長。
8.遊俠兒:這裡指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年輕人。
9.昂其直:抬高它的價錢。直,通“值”。
10.居為奇貨:儲存起來,當作稀奇的貨物(等待高價)。居,積、儲存。
11.里胥:管理鄉里事物的公差。
12.科斂丁口:向百姓徵稅攤派費用。科斂,攤派、聚斂。科,聚斂。丁口,老百姓。丁,成年男子。
13.操童子業:意思是正在讀書,準備應考。操……業,從事……行業。童子,童生。科舉時代還沒考取秀才的讀書人,不論年紀大小,都稱為“童生”。
14.售:原意是賣賣物出手,這裡指考取。
15.迂訥:拘謹而又不善於說話。
16.累盡:牽累而耗盡。累,牽連,妨礙。
17.裨益:補益。
18.款:款式,規格。
19.宰嚴限追比:縣令嚴定期限,催促繳納。追比,舊時地方官吏嚴逼人民,限期交稅、交差、逾期受杖責,叫“追比”。
20.流離:淋漓。
21.能以神卜:能夠憑藉神力占卜。
22.紅女白婆:紅妝的少女、白髮的老婆婆。
23.爇香:點燃香。
24.翕闢:翕,合。闢,開。
25.竦立:恭敬地站著。
26.無毫髮爽:沒有絲毫差錯。
27.食頃:吃一頓飯的工夫。
28.蘭若:寺廟,即梵語“阿蘭若”。
29.青麻頭:和下文的“蝴蝶”、“螳螂”、“油利墶”、“青絲額”,都是上品蟋蟀的名字。
30.有古陵蔚起:有古墳高起。蔚,草木茂盛的樣子,引申為高大的樣子。
31.蹲石鱗鱗:蹲踞著的一塊塊石頭像魚鱗排列。
32.冥搜:用盡心思搜尋。冥:深。
33.趁:趕。
34.躡跡披求:追(蛤蟆的)總計,撥開(叢草)尋求。躡,悄悄追隨。披,撥開。
35.雖連城拱璧不啻也:即使價值連城的寶玉也比不上。拱璧,大璧,極言其珍貴。啻,止。
36.蟹白慄黃:蟹肉和慄肉,指蟋蟀吃的精飼料。
37.斯須:一刻工夫,一會兒。
38.業根:禍種,惹禍的東西。業,業障,佛教用語,罪惡的意思。
39.復算:再算賬,追究。
40.搶呼欲絕:頭撞地,口呼天,幾乎要絕命。搶,碰撞。
41.向隅:面對牆角(哭泣)。《說苑》:“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哭泣……”後人用“向隅”,含有哭泣的意思。
42.藁葬:用草蓆裹著屍體埋葬。
43.惙然:氣息微弱的樣子。
44.氣斷聲吞:出不來氣,說不出話,形容極度悲傷。
45.交睫:閉上眼睛要睡。
46.東曦既駕:東方的太陽已經升起。東曦,指日神東君。曦,日光。既駕,已經乘車出來。古代傳說,日神乘著神龍駕馭的車。
47.覘視:窺視。
48.裁:通“才”,剛剛。
49.超忽:形容跳得輕快而高。
50.審諦之:仔細地(看)它。
51.土狗:螻蛄的別名。
52.日與子弟角:天天和夥伴(的蟋蟀)角鬥比賽。子弟,年輕人。
53.售者:這裡指買主。
54.造廬:指到家。造,到……去。廬,本指鄉村一戶人家所佔的房地。引申為村房或小屋。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章理解

  “異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齡對故事所作的評論,這也是筆記小說常用的一種形式,通過評語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段評論主要有三點:

  第一,從官貪吏虐追溯到天子宮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寄諷諫之旨;

  第二,就成名的一貧一富說明是“天將酬長厚者”,反映了“善惡有報”的宿命論思想;

  第三,針對撫臣、令尹蒙受促織“恩蔭”,證實“一人飛昇,仙及雞犬”的說法,生動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遷發跡是建立在百姓苦難之上的,在此作者抒發了憤懣不平之感。

  蒲松齡作《聊齋志異》,古書有載:“相傳先生居鄉里,落拓無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於人。作此書時,每臨晨攜大磁罌,中貯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於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如是二十餘寒暑,此書方告蕆。故筆法超絕。”《聊齋志異》全書十二卷,四百八十八篇,通過花妖鬼怪故事,人神鬼相雜、幽明相間的藝術畫面,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和官場的罪惡,諷刺科舉制的腐朽和弊端,歌頌男女青年的純真愛情,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品繼承和發揚了六朝志怪小說和唐傳奇小說的藝術傳統,既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又給人以現實主義的真實感。構思奇特,幻異曲折,跌宕多變,刻畫細膩,文筆洗練。其思想和藝術成就,標誌著中國文言短篇小說創作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高地位。

  高中語文課本所選的《促織》,是《聊齋志異》中的優秀篇章,主題思想和藝術成就均達到很高的水平,可謂是文學精品。本文擬從情節、語言、人物三方面賞析其藝術魅力。

  一、情節曲折,構思嚴謹中國小說起源於古代的神話傳說,因此形成的藝術傳統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節,善於營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轉合的完整性。《促織》一文以“促織”為線索,敘述清晰,又曲折動人。它的情節可以概括如下:徵蟲--覓蟲--求蟲--得蟲--失蟲--化蟲--鬥蟲--獻蟲。其中“徵蟲-覓蟲”可看成是故事的開端,“求蟲-得蟲”是故事的發展,“失蟲-化蟲-鬥蟲”是故事的高潮,“獻蟲”是故事的結局。這樣,全文的情節特徵已經一目瞭然。但本文的曲折性還體現在每一個發展過程:成名初次覓蟲不得,轉側床頭,唯思自盡,走到了山窮水盡,是為一波;而巫婆的適時出現,讓成名能按圖索驥,於村東大佛閣後得蟲,可謂是柳暗花明,又為一波;剛剛得蟲,舉家慶賀,不料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成子好奇,“竊發盆”,蟲得而復失,再起一波;成名歸,“怒索兒”,卻不料兒子也已跳井自盡,人物兩空,禍不單行,是為推波助瀾;其後,成子竟然“半夜復甦”,又身化促織,雖令人匪夷所思,但文章也就從此得以急轉直下,豁然開朗;此後,小說極力地以其貌不揚,來反襯促織的輕捷善鬥,突出其奇異功能,鬥蟲,鬥雞,無不勝,又能“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也寫得波瀾起伏,扣人心絃;最後以大團圓結局,讓人於緊張之後,可以長舒一口氣,但淡然一笑後,不由得要掩卷三思…… 故事情節曲折,卻構思嚴謹。縱觀全文,起承轉合,前呼後應,結構完整。關於起承轉合,上面已經敘述過了。至於前呼後應,至少有兩處照應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於“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以“上大嘉悅,詔賜撫臣名馬衣緞……”為終,應了“解鈴還需繫鈴人”的古話;二是成名始“操童子業,久不售,為人迂訥”,且家中“薄產累盡”,而終能“入邑庠”,且“田萬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蹺各千計;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可謂善有善報。

  二、語言精煉,生動形象《聊齋志異》一書歷數十年乃成,且不斷修改增補,其語言來自民間,又經藝術加工,自然十分的精煉、生動。用詞精煉主要表現在對動詞的運用,十分恰當,而且經濟。如第三段:“成妻納錢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頃,簾動,片紙拋落。拾視之,非字而畫……”二十餘字,就清楚地記敘了成妻求蟲的全過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間。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遽撲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狀極俊健。逐而得之。審視,巨身修尾,青項金翅。大喜,籠歸……”這是一段細節描寫,作者去蕪存雜,突出動作性,通過“逐”、“躡 ”、“撲”、“掭”、“灌”、“視”等詞,把成名捕蟲的全過程描繪得纖細畢現,如在眼前。再如第七段:“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紇敵領。”這一段文字也通過“怒”、“奔”、“躍”、“張”、“伸”、“紇”等詞,把鬥蟲過程中促織的神態和動作寫得細膩逼真。文章在精煉處惜字如金,但在形象處卻又潑墨如水,細緻入微,生動感人。如第六段:“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亦不以兒為念。自昏達曙,目不交睫。東曦既駕,僵臥長愁。”作者非常善於運用白描手法進行勾勒,描繪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態;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襯托,以“茅舍無煙”(正襯)、“東曦既駕”(反襯)來表現成名夫婦“不復聊賴”的精神狀態。

  三、神態描寫細緻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前面我已經講過,中國古代小說十分注重情節性,甚至到了刻意的地步,而對人物形象的塑造略顯不足。但《促織》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畫得很成功,就連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確屬獨樹一幟。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處,主要在於神態描寫。關於對成名的神態描寫,前面已經提及,不再累述。讓我們來看看對“遊俠兒”的描繪吧。第七段:“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弟子角,無不勝。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因出己蟲,納比籠中。成視之,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較。少年固強之。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納鬥盆中。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少年又大笑。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紇敵領。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見成名的促織“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盧而笑”,這一笑很形象地刻畫出少年一副輕狂傲少的神態;第二次是他看見成名的促織“蠢若木雞”,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豬鬣來挑逗促織,但“仍不動”,於是“又笑”, 得意至極。通過這“三笑”的描寫,一個終日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遊俠兒形象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而最終“少年大駭”,既襯托出促織的奇異,更進一步表現了人物的無知可笑的一面。此外,文中雖然對成名的妻子和兒子著墨不多,但精煉的數筆也很生動形象。若第五段:“兒懼,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大驚曰:‘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兒涕而去。”把成子的“恐懼”和成妻的“驚”、“怒”渲染得很成功。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再一一例舉。

  總之,《促織》既繼承了中國古代小說創作的優秀傳統,十分注重情節結構的營造;又能在語言方面推敲斟酌,做到精煉生動;並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的短篇小說精品.

  《促織》是蒲氏的代表作之一。從內容看,顯然是受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的影晌而寫成的,其著眼點全在於揭露和諷刺上。小說通過主人翁成名從悲到喜、喜極生悲、悲極復喜,禍福轉化的奇特故事情節,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統治者“宮廷”的驕奢淫逸,以及各級官吏的媚上責下“假此科斂丁口”等等罪責,同時也提示了封建社會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段落分析

  《促織》是按事物發展的自然順序記敘的,情節曲折多變,故事完整。本篇小說從總體看是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記敘的。在本文之後又加上“異史氏曰”的一段作者評論。《聊齋志異》在小說後面常有作者對所寫的人和事作出的評價,是作品的附帶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背景:禍患起於宮廷,為滿足宮中鬥蟋蟀之樂而“歲徵民間”,一頭促織會帶來“輒傾數家之產”的後果。圍繞著徵集促織,充分地表現了官府的貪鄙,“遊俠兒”的居奇,里胥的刁猾。故事背景的簡要交代為全文作了鋪墊。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開端:寫成名因繳不上促織而遭受的痛苦。

  本段先點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業敗落,“薄產累盡”。面對徵促織,他既“不敢斂戶口”,又“無所賠償”,形勢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無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轉側床頭,惟思自盡”。這部分概寫故事發端,點出成名因“徵促織”而遭受的苦難,同時表現出他“迂訥”、忠厚的性格。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發展:寫求卜得蟲為成名一家帶來解脫苦難的希望。

  “求神問卜”是在無望中尋求生路。“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無毫髮爽”的靈驗,引出成妻問卜,由此推動情節的發展。問卜得圖為再度捕捉促織提供了線索。

  成名得畫,按圖苦搜,終獲佳品,“留待期限,以塞官責”,解脫苦難有了希望,至此第一層波瀾趨向平息。

  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潮:寫成名得蟲、失蟲和再得異蟲(成子化蟲)。

  “失蟲”是又一新的波瀾。獲蟲的喜悅和對蟲的珍愛,為成子的誤斃促織作了襯筆。“兒懼”,母親的驚恐,說明事關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語,暗釦後文的“得其屍於井”。

  從失促織到失愛子是情節的深入發展,加強了故事的悲劇色彩。成子投井自殺的悲劇,其原因不過是斃一蟋蟀,這充分反映了官府貪暴給百姓帶來的苦難之深。行文至此,著意寫出成名夫婦的感情變化:由驚怖(“如被冰雪”)到“怒索兒”,得屍於井又“化怒為悲,搶呼欲絕”,然後又轉入深深的憂慮(“相對默然,不復聊賴”)。這驚、怒、悲、憂的一系列感情變化,更增強了悲劇氣氛。待發現愛子“氣息然”,又陷入更深的焦慮。“忽聞門外蟲鳴”是情節的又一轉折,出人意外,追尋之下得小蟋蟀。在此寫了小蟋蟀的形狀: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寫了它動作的迅捷、飄忽;又寫了“壁上小蟲忽躍落襟袖間”,對成名似乎有感情,以此表示促織的異乎尋常,暗與成子化身促織相呼應。

  小說接著細寫小促織鬥勝強敵“蟹殼青”與雞口脫險,顯示了小促織的超凡本事,故事達到了高潮。

  小說以誇張手法與細節描寫來顯示促織的才能。寫促織的善鬥,採用了襯托與對比的手法。“蟹殼青”的鬥無不勝、“龐然修偉”,與成名的促織“伏不動,蠢若木雞”形成對比,給人造成一種小蟲怯懦無能的印象,加強了緊張氣氛。然後情況一變,小蟲“暴怒,直奔”,“騰擊”“躍起,張尾伸須,直齕敵領”這一系列動作展示了小促織的勇敢善鬥,少年從“笑”到“駭”的表現又從側面作了渲染。然而在這時,又掀起波瀾:雞的出現和“徑進以啄”,形成極其危急的情勢,而小蟲以其機敏出人意料地將雞制伏,進一步以誇張筆法顯示了促織的神奇本領。

  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結局:成名因禍得福。

  成名獻促織,宮中試鬥進一步展示了小蟲非凡的才能(不只善鬥,且能聞樂起舞),成名因得厚賞而鉅富。成子復甦之後“自言身化促織”的交代點明瞭神異促織的來歷,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與神奇色彩,同時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劇性。在官府逼迫之下,成子自殺後還要魂化促織以供玩賞,方能解脫一家的苦難,這就更加表現出所受迫害之深,對荒淫殘暴的封建統治者是一個有力的抨擊。這一喜劇結尾寄託了作者的美好願望。

  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評語。

  “異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齡對故事所作的評論,這也是筆記小說常用的一種形式,通過評語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段評論主要有三點:第一,從官貪吏虐追溯到天子宮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寄諷諫之旨;第二,就成名的一貧一富說明是“天將酬長厚者”,反映了“善惡有報”的宿命論思想;第三,針對撫臣、令尹蒙受促織“恩蔭”,證實“一人飛昇,仙及雞犬”的說法,生動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遷發跡是建立在百姓苦難之上的,在此作者抒發了憤懣不平之感。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言現象

  楚靈王乃是春秋後期一位極富爭議的君主,乃楚莊王的孫子,楚共王的次子,楚康王的弟弟。楚康王死後,其幼子即位為君,當時擔任執政官(令尹)的靈王趁國君生病,親手勒死了國君,自立為王。楚國曆史上一直有王子弒君自立的傳統:成王殺兄自立,穆王殺父自立,靈王則殺侄自立,三者都獲得了大臣的承認,坐穩了江山;但是在《春秋》上,仍然不免被譏諷為亂臣賊子。

  自從楚共王以來,楚國霸業日益衰落,晉國佔據優勢,吳國也強大起來。靈王即位後,與吳國多次交戰,先後滅了陳、蔡兩個華夏諸侯國,又修築了東西不羹兩座大城以威懾中原,終於在會盟中壓倒晉國,重新成為霸主。從這個角度看,靈王可謂中興之主。但是他的霸業完全依靠武力和威壓,而不像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當年那樣威德並用,中原諸侯大多心中不服,楚國國內也有大量不穩定因素。靈王不思採用懷柔手段穩固政權基礎,反而再次出兵與吳國爭奪徐國(今徐州一帶),《子革對靈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時。

  靈王率軍駐紮在離徐國不遠的乾溪,以狩獵為名,炫耀武力。看看他穿著的服裝:皮毛做的帽子(皮冠),秦國贈送的羽衣(秦復陶),翠鳥羽毛做成的披風(翠被),豹皮做的鞋子(豹舄),手中還拿著鞭子。以上服飾極盡奢華,有楚國本土的特產,還有別的諸侯進獻的寶物,充分顯示了楚王作為霸主的威嚴。靈王一直以好大喜功著名,鄭國名臣子產就曾指出此人虛榮心太強,未來難以善終。狩獵歸來,大臣子革進見,靈王遂摘下帽子,脫下披風,放下鞭子,以示對大臣的尊敬。

  這個子革是何許人也?不是楚國本土的大臣,而是從鄭國來楚國“政治避難”的公子,原名鄭丹,子革是他的字。春秋時代列國人才流動頻繁,“楚材晉用”的例子很多,中原人才逃往楚國的也不少。子革作為一個落魄的公子,能夠做到執政官的助手(右尹),顯示了楚國任用人才的不拘一格。靈王接下來與子革的對話,則顯示了對子革這一外國人的充分信任。

  靈王對子革的問話很長,但精髓很簡單:想要這個,想要那個,什麼都想要,貪心不足而已。靈王首先回顧了自己的祖先對周王朝的巨大功勳(其實楚國在西周乃是不到百里的小國,遠沒有靈王吹的那麼偉大),然後耿耿於懷地指出,齊國、晉國、魯國、衛國都得到了周天子賜予的禮器,楚國卻沒有。如果現在派人向周天子索取禮器,天子會不會給?

  子革回答:“肯定會給啊!我們楚國的祖先,勤勞勇敢那是沒話說,可當時我們不是周天子的親戚,天子就不拿我們當回事。今天可不一樣了,周天子害怕我們,齊國、晉國、魯國、衛國都服侍我們,大王您派人去要禮器,天子哪敢不給啊?”

  這段回答很對靈王的胃口,於是他得寸進尺地繼續問:許這個地方(即今天的許昌),原本是楚國祖先的伯父的封地(都過去一千多年的事情了,虧靈王還好意思拿出來說),後來鄭國人佔領了這片土地,不把它還給楚國。如果楚國現在派人去索取這片土地,鄭國會不會給我們呢?

  子革回答:“肯定會給啊!周天子都不敢不給我們禮器,鄭國怎麼敢不給我們土地啊?”

  靈王聽了這兩個回答,簡直是心花怒放,慾望繼續膨脹,於是又問道:原先晉國稱霸中原,是因為晉國離中原比較近,我們楚國離中原比較遠。現在我們在中原建立了陳、蔡、東西不羹四座大城,都可以出動一千輛兵車,諸侯應該害怕我們了吧?

  子革回答:“肯定會害怕啊!這四個城池的兵力足夠威懾諸侯了,何況還有楚國本土的兵力呢?誰敢不害怕大王啊!”

  至此,靈王的自信心和慾望已經膨脹到極點,幸虧工匠進來請求他去觀看玉器的製作,否則真是難以想象,接下來他還會提出多麼天真的問題。

  靈王以上的問題,有許多失禮的地方。子革是鄭國人,鄭國是周朝的同姓,又是華夏諸侯。靈王不僅大大咧咧地問他割讓鄭國土地的問題,還公然提出要威逼周天子、鎮壓華夏諸侯,絲毫不顧及子革作為鄭國人的感情,只能說明他已經被慾望矇住了眼睛。楚國當時的國力強盛,可以做到威懾周朝和其他諸侯,但靈王提問的口吻如同想要糖果的小孩子,實在不是一個霸主應有的作風。漢朝的汲黯曾諷刺漢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楚靈王則是赤裸裸的“外多欲”,連行仁義的幌子都懶得打一下。

  靈王的慾望和子革的逢迎,果然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滿。大臣析父趁靈王不在,對子革抱怨道:“您是在我們楚國很有名望的人,現在大王問你話,你只知道唯唯諾諾,我們國家該怎麼辦啊?”子革胸有成竹地回答:“我剛才是在磨刀子呢,等一會大王出來,我的刀刃就要砍下來啦!”先秦時的思想家並不崇尚犯言直諫,而是崇尚溫和委婉的諷諫,晏子、鄒忌、孟子等均是諷諫的典型。可惜後世的諫官大多貪圖名垂青史,以犯上為榮耀,以直諫為正道,已經遠遠偏離了孔子讚許的勸諫之道。

  靈王從工匠那裡出來了,這時,楚國的史官倚相正好經過。靈王就指著倚相說:“這是我們楚國的良史啊,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些古書。”《三墳》《五典》是三皇五帝的書,《八索》是關於八卦占卜的書,《九丘》則是關於九州地理人情的書。靈王得意洋洋地引用這些書名,大概不是為了稱讚倚相的博學,而是為了炫耀楚國的人才眾多,間接說明自己這個國王的偉大。可這正好給了子革一個“下刀子”的機會。

  子革不屑地說:“我曾經問倚相,周穆王在位的時候喜歡到處遊玩,大臣祭公作了一首《祈招》之詩以剋制穆王的慾望,結果穆王果然沒有遭到禍亂,得到了善終;倚相居然不能背誦《祈招》,這算什麼博學啊?”(其實子革只是找一個由頭罷了,倚相併不一定就不會背誦那首詩)靈王一聽,果然來了興致,就要子革把《祈招》背誦給他聽。子革就背誦道:

  “司馬祈招多麼和悅安詳啊,向人民傳播大王的德音。想我們大王的德行,就像美玉,又像黃金。他有限度地使用民力,沒有酒足飯飽之心。”

  —— 這首詩的意思是,君主應該按照人民能夠承擔的限度來使用民力,不要用民力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樣的君主才算是具備金玉一樣的德行,他的德行才會被天下的人民傳誦。“無醉飽之心”,與剛才靈王慾壑難填、貪求利益的心態相比,是多麼格格不入啊!用孔子的話說,這首詩就講了四個字:“克己復禮”。

  楚靈王雖然被慾望衝昏了頭腦,卻不失為一個聰明人,很快理解了子革的意思。他向子革作揖表示感謝,回到休息的地方,當天就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我們知道,一個人剋制慾望的時候,很容易出現這種心神不寧的情形,一個普通人剋制一下煙癮、酒癮尚且如此,何況一國之君剋制權力慾?結果很悲慘,雖然子革的諫言打動了靈王,靈王卻無法剋制自己。第二年,楚國內部就爆發了政變,窮兵黷武的靈王被廢黜,其弟登基為王,眾叛親離的靈王最後在荒野自殺,這就是一代霸主的下場。

  春秋時期的霸主,能夠善終的不多,像靈王這樣身死而為天下笑的卻不少。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後因為寵信佞臣,餓死在床上,死後齊國有五世之亂;秦穆公是秦國最賢明的君主,卻因為利令智昏而多次敗於晉國,子孫三百年不能出函谷關一步;晉厲公在鄢陵擊敗楚軍,獨霸中原,幾年之後就被卿大夫殺死,只有一輛牛車陪葬;吳王夫差先後打敗齊、晉、楚,卻死在自己的手下敗將越王勾踐手裡,吳國隨之滅亡。《詩經》有之:“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不是說越到後面難度越大,而是說成功的人心態會有變化,一旦慾望膨脹起來,就算想保全身家性命都不容易,談何建功立業?

  孔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克己,就是要剋制自己的慾望;復禮,就是要符合周禮的規定。一旦能夠做到克己復禮,則天下紛紛擾擾都歸於自己的仁心,不再會有慾壑難填的苦惱,也不會再有自取滅亡的衝動。可惜後世的理學家把“克己復禮”四個字理解成了“存天理,遏人慾”,最終變成了片面空談性理,消滅人的正常慾望,與孔子和先秦其他哲人的本意相去甚遠。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章理解

  “異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齡對故事所作的評論,這也是筆記小說常用的一種形式,通過評語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段評論主要有三點:

  第一,從官貪吏虐追溯到天子宮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寄諷諫之旨;

  第二,就成名的一貧一富說明是“天將酬長厚者”,反映了“善惡有報”的宿命論思想;

  第三,針對撫臣、令尹蒙受促織“恩蔭”,證實“一人飛昇,仙及雞犬”的說法,生動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遷發跡是建立在百姓苦難之上的,在此作者抒發了憤懣不平之感。

  蒲松齡作《聊齋志異》,古書有載:“相傳先生居鄉里,落拓無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於人。作此書時,每臨晨攜大磁罌,中貯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於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如是二十餘寒暑,此書方告蕆。故筆法超絕。”《聊齋志異》全書十二卷,四百八十八篇,通過花妖鬼怪故事,人神鬼相雜、幽明相間的藝術畫面,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和官場的罪惡,諷刺科舉制的腐朽和弊端,歌頌男女青年的純真愛情,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品繼承和發揚了六朝志怪小說和唐傳奇小說的藝術傳統,既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又給人以現實主義的真實感。構思奇特,幻異曲折,跌宕多變,刻畫細膩,文筆洗練。其思想和藝術成就,標誌著中國文言短篇小說創作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高地位。

  高中語文課本所選的《促織》,是《聊齋志異》中的優秀篇章,主題思想和藝術成就均達到很高的水平,可謂是文學精品。本文擬從情節、語言、人物三方面賞析其藝術魅力。

  一、情節曲折,構思嚴謹中國小說起源於古代的神話傳說,因此形成的藝術傳統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節,善於營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轉合的完整性。《促織》一文以“促織”為線索,敘述清晰,又曲折動人。它的情節可以概括如下:徵蟲--覓蟲--求蟲--得蟲--失蟲--化蟲--鬥蟲--獻蟲。其中“徵蟲-覓蟲”可看成是故事的開端,“求蟲-得蟲”是故事的發展,“失蟲-化蟲-鬥蟲”是故事的高潮,“獻蟲”是故事的結局。這樣,全文的情節特徵已經一目瞭然。但本文的曲折性還體現在每一個發展過程:成名初次覓蟲不得,轉側床頭,唯思自盡,走到了山窮水盡,是為一波;而巫婆的適時出現,讓成名能按圖索驥,於村東大佛閣後得蟲,可謂是柳暗花明,又為一波;剛剛得蟲,舉家慶賀,不料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成子好奇,“竊發盆”,蟲得而復失,再起一波;成名歸,“怒索兒”,卻不料兒子也已跳井自盡,人物兩空,禍不單行,是為推波助瀾;其後,成子竟然“半夜復甦”,又身化促織,雖令人匪夷所思,但文章也就從此得以急轉直下,豁然開朗;此後,小說極力地以其貌不揚,來反襯促織的輕捷善鬥,突出其奇異功能,鬥蟲,鬥雞,無不勝,又能“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也寫得波瀾起伏,扣人心絃;最後以大團圓結局,讓人於緊張之後,可以長舒一口氣,但淡然一笑後,不由得要掩卷三思…… 故事情節曲折,卻構思嚴謹。縱觀全文,起承轉合,前呼後應,結構完整。關於起承轉合,上面已經敘述過了。至於前呼後應,至少有兩處照應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於“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以“上大嘉悅,詔賜撫臣名馬衣緞……”為終,應了“解鈴還需繫鈴人”的古話;二是成名始“操童子業,久不售,為人迂訥”,且家中“薄產累盡”,而終能“入邑庠”,且“田萬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蹺各千計;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可謂善有善報。

  二、語言精煉,生動形象《聊齋志異》一書歷數十年乃成,且不斷修改增補,其語言來自民間,又經藝術加工,自然十分的精煉、生動。用詞精煉主要表現在對動詞的運用,十分恰當,而且經濟。如第三段:“成妻納錢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頃,簾動,片紙拋落。拾視之,非字而畫……”二十餘字,就清楚地記敘了成妻求蟲的全過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間。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遽撲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狀極俊健。逐而得之。審視,巨身修尾,青項金翅。大喜,籠歸……”這是一段細節描寫,作者去蕪存雜,突出動作性,通過“逐”、“躡 ”、“撲”、“掭”、“灌”、“視”等詞,把成名捕蟲的全過程描繪得纖細畢現,如在眼前。再如第七段:“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紇敵領。”這一段文字也通過“怒”、“奔”、“躍”、“張”、“伸”、“紇”等詞,把鬥蟲過程中促織的神態和動作寫得細膩逼真。文章在精煉處惜字如金,但在形象處卻又潑墨如水,細緻入微,生動感人。如第六段:“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亦不以兒為念。自昏達曙,目不交睫。東曦既駕,僵臥長愁。”作者非常善於運用白描手法進行勾勒,描繪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態;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襯托,以“茅舍無煙”(正襯)、“東曦既駕”(反襯)來表現成名夫婦“不復聊賴”的精神狀態。

  三、神態描寫細緻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前面我已經講過,中國古代小說十分注重情節性,甚至到了刻意的地步,而對人物形象的塑造略顯不足。但《促織》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畫得很成功,就連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確屬獨樹一幟。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處,主要在於神態描寫。關於對成名的神態描寫,前面已經提及,不再累述。讓我們來看看對“遊俠兒”的描繪吧。第七段:“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弟子角,無不勝。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因出己蟲,納比籠中。成視之,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較。少年固強之。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納鬥盆中。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少年又大笑。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紇敵領。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見成名的促織“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盧而笑”,這一笑很形象地刻畫出少年一副輕狂傲少的神態;第二次是他看見成名的促織“蠢若木雞”,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豬鬣來挑逗促織,但“仍不動”,於是“又笑”, 得意至極。通過這“三笑”的描寫,一個終日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遊俠兒形象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而最終“少年大駭”,既襯托出促織的奇異,更進一步表現了人物的無知可笑的一面。此外,文中雖然對成名的妻子和兒子著墨不多,但精煉的數筆也很生動形象。若第五段:“兒懼,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大驚曰:‘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兒涕而去。”把成子的“恐懼”和成妻的“驚”、“怒”渲染得很成功。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再一一例舉。

  總之,《促織》既繼承了中國古代小說創作的優秀傳統,十分注重情節結構的營造;又能在語言方面推敲斟酌,做到精煉生動;並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的短篇小說精品.

  《促織》是蒲氏的代表作之一。從內容看,顯然是受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的影晌而寫成的,其著眼點全在於揭露和諷刺上。小說通過主人翁成名從悲到喜、喜極生悲、悲極復喜,禍福轉化的奇特故事情節,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統治者“宮廷”的驕奢淫逸,以及各級官吏的媚上責下“假此科斂丁口”等等罪責,同時也提示了封建社會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段落分析

  《促織》是按事物發展的自然順序記敘的,情節曲折多變,故事完整。本篇小說從總體看是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記敘的。在本文之後又加上“異史氏曰”的一段作者評論。《聊齋志異》在小說後面常有作者對所寫的人和事作出的評價,是作品的附帶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背景:禍患起於宮廷,為滿足宮中鬥蟋蟀之樂而“歲徵民間”,一頭促織會帶來“輒傾數家之產”的後果。圍繞著徵集促織,充分地表現了官府的貪鄙,“遊俠兒”的居奇,里胥的刁猾。故事背景的簡要交代為全文作了鋪墊。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開端:寫成名因繳不上促織而遭受的痛苦。

  本段先點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業敗落,“薄產累盡”。面對徵促織,他既“不敢斂戶口”,又“無所賠償”,形勢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無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轉側床頭,惟思自盡”。這部分概寫故事發端,點出成名因“徵促織”而遭受的苦難,同時表現出他“迂訥”、忠厚的性格。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發展:寫求卜得蟲為成名一家帶來解脫苦難的希望。

  “求神問卜”是在無望中尋求生路。“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無毫髮爽”的靈驗,引出成妻問卜,由此推動情節的發展。問卜得圖為再度捕捉促織提供了線索。

  成名得畫,按圖苦搜,終獲佳品,“留待期限,以塞官責”,解脫苦難有了希望,至此第一層波瀾趨向平息。

  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潮:寫成名得蟲、失蟲和再得異蟲(成子化蟲)。

  “失蟲”是又一新的波瀾。獲蟲的喜悅和對蟲的珍愛,為成子的誤斃促織作了襯筆。“兒懼”,母親的驚恐,說明事關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語,暗釦後文的“得其屍於井”。

  從失促織到失愛子是情節的深入發展,加強了故事的悲劇色彩。成子投井自殺的悲劇,其原因不過是斃一蟋蟀,這充分反映了官府貪暴給百姓帶來的苦難之深。行文至此,著意寫出成名夫婦的感情變化:由驚怖(“如被冰雪”)到“怒索兒”,得屍於井又“化怒為悲,搶呼欲絕”,然後又轉入深深的憂慮(“相對默然,不復聊賴”)。這驚、怒、悲、憂的一系列感情變化,更增強了悲劇氣氛。待發現愛子“氣息然”,又陷入更深的焦慮。“忽聞門外蟲鳴”是情節的又一轉折,出人意外,追尋之下得小蟋蟀。在此寫了小蟋蟀的形狀: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寫了它動作的迅捷、飄忽;又寫了“壁上小蟲忽躍落襟袖間”,對成名似乎有感情,以此表示促織的異乎尋常,暗與成子化身促織相呼應。

  小說接著細寫小促織鬥勝強敵“蟹殼青”與雞口脫險,顯示了小促織的超凡本事,故事達到了高潮。

  小說以誇張手法與細節描寫來顯示促織的才能。寫促織的善鬥,採用了襯托與對比的手法。“蟹殼青”的鬥無不勝、“龐然修偉”,與成名的促織“伏不動,蠢若木雞”形成對比,給人造成一種小蟲怯懦無能的印象,加強了緊張氣氛。然後情況一變,小蟲“暴怒,直奔”,“騰擊”“躍起,張尾伸須,直齕敵領”這一系列動作展示了小促織的勇敢善鬥,少年從“笑”到“駭”的表現又從側面作了渲染。然而在這時,又掀起波瀾:雞的出現和“徑進以啄”,形成極其危急的情勢,而小蟲以其機敏出人意料地將雞制伏,進一步以誇張筆法顯示了促織的神奇本領。

  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結局:成名因禍得福。

  成名獻促織,宮中試鬥進一步展示了小蟲非凡的才能(不只善鬥,且能聞樂起舞),成名因得厚賞而鉅富。成子復甦之後“自言身化促織”的交代點明瞭神異促織的來歷,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與神奇色彩,同時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劇性。在官府逼迫之下,成子自殺後還要魂化促織以供玩賞,方能解脫一家的苦難,這就更加表現出所受迫害之深,對荒淫殘暴的封建統治者是一個有力的抨擊。這一喜劇結尾寄託了作者的美好願望。

  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評語。

  “異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齡對故事所作的評論,這也是筆記小說常用的一種形式,通過評語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段評論主要有三點:第一,從官貪吏虐追溯到天子宮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寄諷諫之旨;第二,就成名的一貧一富說明是“天將酬長厚者”,反映了“善惡有報”的宿命論思想;第三,針對撫臣、令尹蒙受促織“恩蔭”,證實“一人飛昇,仙及雞犬”的說法,生動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遷發跡是建立在百姓苦難之上的,在此作者抒發了憤懣不平之感。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言現象

  楚靈王乃是春秋後期一位極富爭議的君主,乃楚莊王的孫子,楚共王的次子,楚康王的弟弟。楚康王死後,其幼子即位為君,當時擔任執政官(令尹)的靈王趁國君生病,親手勒死了國君,自立為王。楚國曆史上一直有王子弒君自立的傳統:成王殺兄自立,穆王殺父自立,靈王則殺侄自立,三者都獲得了大臣的承認,坐穩了江山;但是在《春秋》上,仍然不免被譏諷為亂臣賊子。

  自從楚共王以來,楚國霸業日益衰落,晉國佔據優勢,吳國也強大起來。靈王即位後,與吳國多次交戰,先後滅了陳、蔡兩個華夏諸侯國,又修築了東西不羹兩座大城以威懾中原,終於在會盟中壓倒晉國,重新成為霸主。從這個角度看,靈王可謂中興之主。但是他的霸業完全依靠武力和威壓,而不像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當年那樣威德並用,中原諸侯大多心中不服,楚國國內也有大量不穩定因素。靈王不思採用懷柔手段穩固政權基礎,反而再次出兵與吳國爭奪徐國(今徐州一帶),《子革對靈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時。

  靈王率軍駐紮在離徐國不遠的乾溪,以狩獵為名,炫耀武力。看看他穿著的服裝:皮毛做的帽子(皮冠),秦國贈送的羽衣(秦復陶),翠鳥羽毛做成的披風(翠被),豹皮做的鞋子(豹舄),手中還拿著鞭子。以上服飾極盡奢華,有楚國本土的特產,還有別的諸侯進獻的寶物,充分顯示了楚王作為霸主的威嚴。靈王一直以好大喜功著名,鄭國名臣子產就曾指出此人虛榮心太強,未來難以善終。狩獵歸來,大臣子革進見,靈王遂摘下帽子,脫下披風,放下鞭子,以示對大臣的尊敬。

  這個子革是何許人也?不是楚國本土的大臣,而是從鄭國來楚國“政治避難”的公子,原名鄭丹,子革是他的字。春秋時代列國人才流動頻繁,“楚材晉用”的例子很多,中原人才逃往楚國的也不少。子革作為一個落魄的公子,能夠做到執政官的助手(右尹),顯示了楚國任用人才的不拘一格。靈王接下來與子革的對話,則顯示了對子革這一外國人的充分信任。

  靈王對子革的問話很長,但精髓很簡單:想要這個,想要那個,什麼都想要,貪心不足而已。靈王首先回顧了自己的祖先對周王朝的巨大功勳(其實楚國在西周乃是不到百里的小國,遠沒有靈王吹的那麼偉大),然後耿耿於懷地指出,齊國、晉國、魯國、衛國都得到了周天子賜予的禮器,楚國卻沒有。如果現在派人向周天子索取禮器,天子會不會給?

  子革回答:“肯定會給啊!我們楚國的祖先,勤勞勇敢那是沒話說,可當時我們不是周天子的親戚,天子就不拿我們當回事。今天可不一樣了,周天子害怕我們,齊國、晉國、魯國、衛國都服侍我們,大王您派人去要禮器,天子哪敢不給啊?”

  這段回答很對靈王的胃口,於是他得寸進尺地繼續問:許這個地方(即今天的許昌),原本是楚國祖先的伯父的封地(都過去一千多年的事情了,虧靈王還好意思拿出來說),後來鄭國人佔領了這片土地,不把它還給楚國。如果楚國現在派人去索取這片土地,鄭國會不會給我們呢?

  子革回答:“肯定會給啊!周天子都不敢不給我們禮器,鄭國怎麼敢不給我們土地啊?”

  靈王聽了這兩個回答,簡直是心花怒放,慾望繼續膨脹,於是又問道:原先晉國稱霸中原,是因為晉國離中原比較近,我們楚國離中原比較遠。現在我們在中原建立了陳、蔡、東西不羹四座大城,都可以出動一千輛兵車,諸侯應該害怕我們了吧?

  子革回答:“肯定會害怕啊!這四個城池的兵力足夠威懾諸侯了,何況還有楚國本土的兵力呢?誰敢不害怕大王啊!”

  至此,靈王的自信心和慾望已經膨脹到極點,幸虧工匠進來請求他去觀看玉器的製作,否則真是難以想象,接下來他還會提出多麼天真的問題。

  靈王以上的問題,有許多失禮的地方。子革是鄭國人,鄭國是周朝的同姓,又是華夏諸侯。靈王不僅大大咧咧地問他割讓鄭國土地的問題,還公然提出要威逼周天子、鎮壓華夏諸侯,絲毫不顧及子革作為鄭國人的感情,只能說明他已經被慾望矇住了眼睛。楚國當時的國力強盛,可以做到威懾周朝和其他諸侯,但靈王提問的口吻如同想要糖果的小孩子,實在不是一個霸主應有的作風。漢朝的汲黯曾諷刺漢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楚靈王則是赤裸裸的“外多欲”,連行仁義的幌子都懶得打一下。

  靈王的慾望和子革的逢迎,果然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滿。大臣析父趁靈王不在,對子革抱怨道:“您是在我們楚國很有名望的人,現在大王問你話,你只知道唯唯諾諾,我們國家該怎麼辦啊?”子革胸有成竹地回答:“我剛才是在磨刀子呢,等一會大王出來,我的刀刃就要砍下來啦!”先秦時的思想家並不崇尚犯言直諫,而是崇尚溫和委婉的諷諫,晏子、鄒忌、孟子等均是諷諫的典型。可惜後世的諫官大多貪圖名垂青史,以犯上為榮耀,以直諫為正道,已經遠遠偏離了孔子讚許的勸諫之道。

  靈王從工匠那裡出來了,這時,楚國的史官倚相正好經過。靈王就指著倚相說:“這是我們楚國的良史啊,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些古書。”《三墳》《五典》是三皇五帝的書,《八索》是關於八卦占卜的書,《九丘》則是關於九州地理人情的書。靈王得意洋洋地引用這些書名,大概不是為了稱讚倚相的博學,而是為了炫耀楚國的人才眾多,間接說明自己這個國王的偉大。可這正好給了子革一個“下刀子”的機會。

  子革不屑地說:“我曾經問倚相,周穆王在位的時候喜歡到處遊玩,大臣祭公作了一首《祈招》之詩以剋制穆王的慾望,結果穆王果然沒有遭到禍亂,得到了善終;倚相居然不能背誦《祈招》,這算什麼博學啊?”(其實子革只是找一個由頭罷了,倚相併不一定就不會背誦那首詩)靈王一聽,果然來了興致,就要子革把《祈招》背誦給他聽。子革就背誦道:

  “司馬祈招多麼和悅安詳啊,向人民傳播大王的德音。想我們大王的德行,就像美玉,又像黃金。他有限度地使用民力,沒有酒足飯飽之心。”

  —— 這首詩的意思是,君主應該按照人民能夠承擔的限度來使用民力,不要用民力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樣的君主才算是具備金玉一樣的德行,他的德行才會被天下的人民傳誦。“無醉飽之心”,與剛才靈王慾壑難填、貪求利益的心態相比,是多麼格格不入啊!用孔子的話說,這首詩就講了四個字:“克己復禮”。

  楚靈王雖然被慾望衝昏了頭腦,卻不失為一個聰明人,很快理解了子革的意思。他向子革作揖表示感謝,回到休息的地方,當天就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我們知道,一個人剋制慾望的時候,很容易出現這種心神不寧的情形,一個普通人剋制一下煙癮、酒癮尚且如此,何況一國之君剋制權力慾?結果很悲慘,雖然子革的諫言打動了靈王,靈王卻無法剋制自己。第二年,楚國內部就爆發了政變,窮兵黷武的靈王被廢黜,其弟登基為王,眾叛親離的靈王最後在荒野自殺,這就是一代霸主的下場。

  春秋時期的霸主,能夠善終的不多,像靈王這樣身死而為天下笑的卻不少。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後因為寵信佞臣,餓死在床上,死後齊國有五世之亂;秦穆公是秦國最賢明的君主,卻因為利令智昏而多次敗於晉國,子孫三百年不能出函谷關一步;晉厲公在鄢陵擊敗楚軍,獨霸中原,幾年之後就被卿大夫殺死,只有一輛牛車陪葬;吳王夫差先後打敗齊、晉、楚,卻死在自己的手下敗將越王勾踐手裡,吳國隨之滅亡。《詩經》有之:“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不是說越到後面難度越大,而是說成功的人心態會有變化,一旦慾望膨脹起來,就算想保全身家性命都不容易,談何建功立業?

  孔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克己,就是要剋制自己的慾望;復禮,就是要符合周禮的規定。一旦能夠做到克己復禮,則天下紛紛擾擾都歸於自己的仁心,不再會有慾壑難填的苦惱,也不會再有自取滅亡的衝動。可惜後世的理學家把“克己復禮”四個字理解成了“存天理,遏人慾”,最終變成了片面空談性理,消滅人的正常慾望,與孔子和先秦其他哲人的本意相去甚遠。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人蒲松齡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