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雜詩原文賞析

朝代清代 詩人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江南 水鄉 農民 勞動

譯文

譯文
四條河流交錯環抱著吳興城,它們的流向與城牆偏斜。這四條河又分出許多溪水,溪水邊居住著許多人家。
居民們利用這大好的自然條件,在水深的地方種上菱角,水淺的地方種植水稻,在那不深不淺的水域裡種上荷花。

註釋
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
雜詩:題目中不指明題材內容的詩。
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四條河流交錯地流通。交流,交叉溝通。四水,湖州城附近有西苕溪、東苕溪,二水合成霅溪,另有一條東去的運河。
抱城斜(xiá):繞著城斜流。斜,指環城的河流並不是和城牆構成平行直線而是斜斜地流著。
散作:分散成。
千溪:很多條流水。千,與後面的“萬”同用以形容數量多,均不是確數。
遍:遍及。
深處:水深的地方。
菱(líng):水生草本植物,果實叫菱角,可食。

參考資料:

1、張志興.《絕句精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336 2、鄭萬澤,姚芳藩,甘雪娟.《古詩一日一首(夏)》.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269 3、馬太欽.《中國曆代詩詞精華選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138 4、藍光中.《歷代詩歌選讀·下卷》.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315 5、楊簫.《歷朝田園漁樵詩》.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407 6、朱安群,郭紀金.《歷代山水詩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234 7、李昌宗,黃蓉.《中國古代山水詩選讀》.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89:237 8、盧如山.《絕句選譯》.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2:301

地理內涵

  此詩的頭兩句刻畫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徵。“交流”、“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對水系不規則性、複雜性的觀察和感受,是對整形幾何觀的某種超越。第二句更是關於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畫,準確、生動而富有韻味。“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從環抱吳興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斷分叉而形成的千溪萬流,整體上構成一幅分支式分形圖。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點分佈的分形。自然界的水系本來是由千溪萬澗逐步匯聚而成的,村落是人們擇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類分形結構。作者採用詩家慣常的人格化手法,彷彿是先有了居民點的分形分佈,而後河流為了親近千村萬戶,便從吳興城外的四水開始,逐步分散為千溪萬澗,遍灑人間。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統的分形,居民點分佈是人文系統的分形,兩幅分形畫面不可分離地交織在一起,既展示了獨特的美學意韻,又體現了大地的厚德載物。

  地理分形造就了氣象的分形特徵,地理分形與氣象分形共同造就了生態環境的分形特性,導致動植物的多樣性、差異性、相關性和複雜性,形成植物生態系統的分形特性。詩作的後兩句表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意會到這種生態分形,通過對農作物間種的形象描繪,反映了河流分形帶來的生態多樣性,進一步豐富了詩作對水系分形描繪的內涵。

參考資料:

1、陳德才.《古典詩文意蘊與現代詮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325-326

創作背景

  阮元在做浙江巡撫時,頗為關心百姓及農事,不時出外巡視民情,因此對地方的山川形勢比較熟悉,這首《吳興雜詩》便作於嘉慶二年(1797)。在江南水鄉,地處太湖南面的吳興(今浙江湖州)是最美麗的城市之一。此詩即描寫吳興的田園風光。   

參考資料:
1、王章濤.《阮元年譜》.合肥:黃山書社,2003:138

2、衣殿臣.《歷代哲理詩》.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425

3、周嘯天.《中國曆代詩詞精品鑑賞辭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1139

哲學啟示

  此詩以優美的語言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美麗風光,給人以美的享受。更蘊涵著深刻的哲學思想。

  詩的末二句將這遍及千家萬戶的溪水分三類,即“深”處。“淺”處和“不深不淺”處,並且分別為它們做了科學的安排,即“深”處種“菱”,“淺”處種“稻”,“不深不淺”處種“荷花”。全詩之妙,即在這三種安排之上。這三種安排的共同特點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惟其如此,菱、稻、荷花俱可長得茁壯喜人。反之,如果“一刀切”,不顧客觀實際,那將會產生災難性的的後果。

  這二句語言簡潔,但哲學思想卻非常豐富。它告訴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地講,就是從實際需要和實際可能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按客觀規律辦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爭取實踐的成功和目標的實現。絕不能背離實際需要和實際可能,形而上學地搞“一刀切”、絕對化。要在水深處種菱角,在水淺處種稻子,在不深不淺的地方種上荷花。不管水深水淺,一律種菱角,或者一律種稻子、種荷花,都是錯誤的。對於人生來說,也是如此。每一一個人,各有各的抱負,各有各的處境,各有各的能力,各有各的環境,各有各的機遇。關鍵在於,從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找準自己的定位,爭取事業的成功,實現人生的價值。水深處種菱角,不深不淺種荷花,再淺可以種稻,再淺沒有水還可以長草。只要遵循這樣的哲學思想,每一個人都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資料:

1、田戈.《古今中外哲理詩鑑賞》.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223 2、張建華,隋慶隆.《歷代詩詞哲學思想選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42

賞析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寫吳興地處水鄉的特殊自然風光。讀者首先注意到兩句中的三個數量詞,它們寫出了密而不紊的一片水系。“四水”是主幹,“千溪”是支流,“萬家”則意味著更多的支流。通過“交流”、“散作”“遍”等動詞勾勒,讀者彷彿凌空鳥瞰,一望收盡吳興水鄉風光。被這密如蛛網的水系所分割,江南綠野就變成許多色塊組成的錦繡。“抱城斜”是指環城的幹流與城牆有一定走向上的斜度,是自然形成的一種勢態,大大小小的水流都是活水,它們給江南原野帶來了生機。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兩句寫水鄉農作及其特點:人們在水深處種菱,水淺處種稻,而在不深不淺的地方種藕。它首先給讀者呈現的是一派富庶的景象,難怪“人人都說江南好”,難怪有“蘇杭熟,天下足”的俗諺了。這兩句還給人更多的美感,在前二句的背景上描繪了更加生動的景物,即各種作物互相間雜,組成繽紛錯綜的圖案。不說種藕而說種“荷花”,固然是為了字數韻腳的要求,但也使人從經濟價值觀念中跳出來,從審美價值角度來審視這幅圖景。待到夏秋之交,綠的菱葉,黃的稻浪,紅的荷花交相輝映,那是一幅格外宜人的圖畫。從語言風韻看,這兩句也極有意趣,上句以“句中排”形式,揭出一“深”一“淺”,相反相成,已給人有唱嘆宕跌、無限妍媚之感。而作者能事未盡,又寫出一個“不深不淺”,對上句來了個折中,表現出絕妙的平衡;而在“深”“淺”字面上前分後總,又推出一層唱嘆之音,使此詩洋洋乎愈歌愈妙。

參考資料:

1、周嘯天.《元明清名詩鑑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162

地理內涵

  此詩的頭兩句刻畫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徵。“交流”、“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對水系不規則性、複雜性的觀察和感受,是對整形幾何觀的某種超越。第二句更是關於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畫,準確、生動而富有韻味。“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從環抱吳興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斷分叉而形成的千溪萬流,整體上構成一幅分支式分形圖。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點分佈的分形。自然界的水系本來是由千溪萬澗逐步匯聚而成的,村落是人們擇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類分形結構。作者採用詩家慣常的人格化手法,彷彿是先有了居民點的分形分佈,而後河流為了親近千村萬戶,便從吳興城外的四水開始,逐步分散為千溪萬澗,遍灑人間。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統的分形,居民點分佈是人文系統的分形,兩幅分形畫面不可分離地交織在一起,既展示了獨特的美學意韻,又體現了大地的厚德載物。

  地理分形造就了氣象的分形特徵,地理分形與氣象分形共同造就了生態環境的分形特性,導致動植物的多樣性、差異性、相關性和複雜性,形成植物生態系統的分形特性。詩作的後兩句表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意會到這種生態分形,通過對農作物間種的形象描繪,反映了河流分形帶來的生態多樣性,進一步豐富了詩作對水系分形描繪的內涵。

參考資料:

1、陳德才.《古典詩文意蘊與現代詮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325-326

創作背景

  阮元在做浙江巡撫時,頗為關心百姓及農事,不時出外巡視民情,因此對地方的山川形勢比較熟悉,這首《吳興雜詩》便作於嘉慶二年(1797)。在江南水鄉,地處太湖南面的吳興(今浙江湖州)是最美麗的城市之一。此詩即描寫吳興的田園風光。   

參考資料:
1、王章濤.《阮元年譜》.合肥:黃山書社,2003:138

2、衣殿臣.《歷代哲理詩》.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425

3、周嘯天.《中國曆代詩詞精品鑑賞辭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1139

哲學啟示

  此詩以優美的語言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美麗風光,給人以美的享受。更蘊涵著深刻的哲學思想。

  詩的末二句將這遍及千家萬戶的溪水分三類,即“深”處。“淺”處和“不深不淺”處,並且分別為它們做了科學的安排,即“深”處種“菱”,“淺”處種“稻”,“不深不淺”處種“荷花”。全詩之妙,即在這三種安排之上。這三種安排的共同特點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惟其如此,菱、稻、荷花俱可長得茁壯喜人。反之,如果“一刀切”,不顧客觀實際,那將會產生災難性的的後果。

  這二句語言簡潔,但哲學思想卻非常豐富。它告訴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地講,就是從實際需要和實際可能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按客觀規律辦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爭取實踐的成功和目標的實現。絕不能背離實際需要和實際可能,形而上學地搞“一刀切”、絕對化。要在水深處種菱角,在水淺處種稻子,在不深不淺的地方種上荷花。不管水深水淺,一律種菱角,或者一律種稻子、種荷花,都是錯誤的。對於人生來說,也是如此。每一一個人,各有各的抱負,各有各的處境,各有各的能力,各有各的環境,各有各的機遇。關鍵在於,從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找準自己的定位,爭取事業的成功,實現人生的價值。水深處種菱角,不深不淺種荷花,再淺可以種稻,再淺沒有水還可以長草。只要遵循這樣的哲學思想,每一個人都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資料:

1、田戈.《古今中外哲理詩鑑賞》.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223 2、張建華,隋慶隆.《歷代詩詞哲學思想選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42

賞析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寫吳興地處水鄉的特殊自然風光。讀者首先注意到兩句中的三個數量詞,它們寫出了密而不紊的一片水系。“四水”是主幹,“千溪”是支流,“萬家”則意味著更多的支流。通過“交流”、“散作”“遍”等動詞勾勒,讀者彷彿凌空鳥瞰,一望收盡吳興水鄉風光。被這密如蛛網的水系所分割,江南綠野就變成許多色塊組成的錦繡。“抱城斜”是指環城的幹流與城牆有一定走向上的斜度,是自然形成的一種勢態,大大小小的水流都是活水,它們給江南原野帶來了生機。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兩句寫水鄉農作及其特點:人們在水深處種菱,水淺處種稻,而在不深不淺的地方種藕。它首先給讀者呈現的是一派富庶的景象,難怪“人人都說江南好”,難怪有“蘇杭熟,天下足”的俗諺了。這兩句還給人更多的美感,在前二句的背景上描繪了更加生動的景物,即各種作物互相間雜,組成繽紛錯綜的圖案。不說種藕而說種“荷花”,固然是為了字數韻腳的要求,但也使人從經濟價值觀念中跳出來,從審美價值角度來審視這幅圖景。待到夏秋之交,綠的菱葉,黃的稻浪,紅的荷花交相輝映,那是一幅格外宜人的圖畫。從語言風韻看,這兩句也極有意趣,上句以“句中排”形式,揭出一“深”一“淺”,相反相成,已給人有唱嘆宕跌、無限妍媚之感。而作者能事未盡,又寫出一個“不深不淺”,對上句來了個折中,表現出絕妙的平衡;而在“深”“淺”字面上前分後總,又推出一層唱嘆之音,使此詩洋洋乎愈歌愈妙。

參考資料:

1、周嘯天.《元明清名詩鑑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162

詩人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雲臺、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江蘇儀徵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先後任禮部、兵部、戶部、工部侍郎,山東、浙江學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撫及漕運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等職。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體仁閣大學士,太傅,諡號文達。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經史、數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高的造詣,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