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郊原文賞析

朝代明代 詩人楊慎

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
白鷺忽飛來,點破秧針綠。

古詩三百首 春天 田園 寫景

譯文

譯文
山坡上的畦田就像樓梯一樣,上下平地上的畦田就像棋盤。
忽然白鷺飛到水稻田中來,在一片綠色的秧苗上點上了白點。

註釋
郊:泛指城外、野外、郊外。
高田:沿著山坡開闢的田畦,又叫梯田。
平田:指山下平地上的田塊。
棋局:象棋盤。
鷺:一種長頸尖嘴的水鳥,常在河湖邊、水田、沼澤地捕食魚蝦。
點破:打破了。
秧針:水稻始生的秧苗。

參考資料:
1、傅璇琮.金元明清詩詞:泰山出版社,2007.4:83

創作背景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此詩通過詩人的視角,勾勒描繪了南方山鄉水田的優美富庶,詩中有畫,靜中有動,最後一句尤為點睛之筆,將春日郊外的田疇景色寫的秀麗如畫,美不勝收。

  “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二句寫水田的形態,喻之以樓梯、棋盤,都屬整飭之美,寫出了高田和平田的壯觀,高田系仰視所見,層層如樓梯;平田系俯視所見,縱橫如棋盤。田畦井井有條,秧苗長勢喜人,通過詩人視角和所處位置的變化描寫了不同方位的田野的景色。

  “白鷺忽飛來,點破秧針綠。”兩句寫一片綠油油的秧田,忽飛來了白鷺,讓秧田添上活氣與亮色,讓靜謐的畫面帶有動態,詩人化用“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詩意,寫出“萬綠苗中一點白”的奇觀。末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詩眼在“點破”二字。

  從藝術表現手法來看,此詩看似信手拈來,其實獨具匠心。全詩以郊外踏青者的目光為描寫的觸角,先由仰視和俯視描繪了從遠處到近處的秧苗所染出來的濃濃的春色,從而凸現了南方水鄉水田的靜態春光。緊接著,目光隨突然掠來的白鷺而轉移,在被“點破”的“秧針綠”的特寫鏡頭上定格,由靜而動,再配之以色彩的強烈對比,鷺之白與秧之綠使得嘎然而止的詩篇更富有自然的情趣。

  這首小詩寫的是春日郊外水田的景色,勾畫了南方山鄉春天田野的秀麗景色,詩中有畫,靜中有動,全詩用極其淺顯而流暢的語言,捕捉了西南山鄉水田的典型春色意象。在一坡坡修整得非常精緻的梯田旁,有一片片棋盤般的平整水田,猶如一望無際的綠色地毯。偶爾有白鷺飛來止息,點破如鍼芒般的綠色秧田,留下潔白的身影。

參考資料:

1、傅璇琮.金元明清詩詞:泰山出版社,2007.4:83 2、周青雲.歷代詩詞曲精選: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304

創作背景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此詩通過詩人的視角,勾勒描繪了南方山鄉水田的優美富庶,詩中有畫,靜中有動,最後一句尤為點睛之筆,將春日郊外的田疇景色寫的秀麗如畫,美不勝收。

  “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二句寫水田的形態,喻之以樓梯、棋盤,都屬整飭之美,寫出了高田和平田的壯觀,高田系仰視所見,層層如樓梯;平田系俯視所見,縱橫如棋盤。田畦井井有條,秧苗長勢喜人,通過詩人視角和所處位置的變化描寫了不同方位的田野的景色。

  “白鷺忽飛來,點破秧針綠。”兩句寫一片綠油油的秧田,忽飛來了白鷺,讓秧田添上活氣與亮色,讓靜謐的畫面帶有動態,詩人化用“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詩意,寫出“萬綠苗中一點白”的奇觀。末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詩眼在“點破”二字。

  從藝術表現手法來看,此詩看似信手拈來,其實獨具匠心。全詩以郊外踏青者的目光為描寫的觸角,先由仰視和俯視描繪了從遠處到近處的秧苗所染出來的濃濃的春色,從而凸現了南方水鄉水田的靜態春光。緊接著,目光隨突然掠來的白鷺而轉移,在被“點破”的“秧針綠”的特寫鏡頭上定格,由靜而動,再配之以色彩的強烈對比,鷺之白與秧之綠使得嘎然而止的詩篇更富有自然的情趣。

  這首小詩寫的是春日郊外水田的景色,勾畫了南方山鄉春天田野的秀麗景色,詩中有畫,靜中有動,全詩用極其淺顯而流暢的語言,捕捉了西南山鄉水田的典型春色意象。在一坡坡修整得非常精緻的梯田旁,有一片片棋盤般的平整水田,猶如一望無際的綠色地毯。偶爾有白鷺飛來止息,點破如鍼芒般的綠色秧田,留下潔白的身影。

參考資料:

1、傅璇琮.金元明清詩詞:泰山出版社,2007.4:83 2、周青雲.歷代詩詞曲精選: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304

詩人楊慎
      楊慎(1488~1559)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為第一。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右傾向。貶謫以後,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