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原文賞析
清淚浥羅巾,各自消魂。一江離恨恰平分。安得千尋橫鐵鎖,截斷煙津?
譯文
譯文
長亭旁的綠樹已變得蒼黃,送別的筵席上幾次舉杯話別.常常害怕離別而不忍聽那《陽關曲》,更何況如今秋色蕭索身是遠行人。
清淚沾溼了羅巾,人人都黯然傷神,一腔離恨就像不盡的江水一樣深。哪裡去找千尺的橫江鐵鎖,在這煙水迷濛的渡口截斷江流。
註釋
丹陽:地名,在鎮江之南,舊屬鎮江府。
浮玉亭:元陶宗儀《說郛》卷九七引釋惠凱《金山志》雲:“客問:何為浮玉?答雲:此出《仙經》。上仙居浮玉山,朝上帝,則山自浮去,因金、焦俱在水上,故名。”“此山(金山)大江環繞,每風濤四起,勢欲飛動,故南朝謂之浮玉山。”宋刻“浮玉”二字,今猶存焦山西側。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七《鎮江府·景物上》:“金山,在江中.去城七裡,舊名浮玉。”“浮玉亭,需亭北。”“需亭,在府治西五里。”
長亭:古時於道旁每隔十里設長亭,故亦稱“十里長亭”,以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為送別之處。
陽關: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澠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近代曲辭》:“《渭城》一日《陽關》,王維之所作也。本健人使安西》詩,後遂被於歌……《渭城》、 《陽關》之名,蓋因辭雲。”
千尋橫鐵鎖:《晉書》卷四二《王浚傳》:“太康元年正月,浚發自成都,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攻吳丹楊,克之,擒其丹楊監盛紀。吳人於江險磧要害之處,並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餘,暗置江中,以逆距船。”王浚滅蜀後,繼而起兵伐吳。吳人憑藉長江天險,於水中橫置鐵鎖、鐵錐,抗拒北軍,然晉師除錐熔鎖,終無阻礙,順流鼓棹,直搗三山。孫皓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璧牽羊,率百官投降晉師,東吳遂亡。
創作背景
陸游於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五月除左通直郎通判鎮江府,次年離開鎮江,餞行於鎮江府西之浮玉亭,詞當作於是時。
參考資料:
1、錢忠聯,馬亞中主編;錢忠聯校注,陸游全集校注 8 劍南詩稿校注 八 放翁詞校注,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2,第345-346頁
賞析
首二句回憶昔日送別友人的情景。坐落在長江邊上的浮玉亭,是詞人經常涉足的地方。暮春時節,他曾多次到此送友遠行。餞宴在綠樹繁茂、濃廕庇日的亭子裡舉行。詞人不停地舉起酒杯,向摯友頻頻勸酒,殷殷話別,但行人和送者皆心緒不寧,為離別在即而不勝感傷。“陽關”句即描寫這種恨別之情。“陽關”為唐代詩人王維所作《送元二使安西》一詩的代稱,亦名《渭城曲》。此詩將人類普遍具有的感情——友誼,寫得十分真摯感人,因此,它在當時就被譜上樂曲,作為“送別曲”、“友誼歌”而廣為傳唱,世稱“陽關曲”或“陽關三疊”。詞人這裡說“陽關常恨”,是因為別時與友唱陽關,唱罷陽關別故人,而他經常與友分別,故謂“常恨”;正因“常恨”,故再聽到陽關唱起,就“不堪聞”了。“不堪”,意為禁不起。詞的四五句寫詞人遠行時的情景。陸游這次離開京口赴南昌任職,正是冷落清秋節。從前於春殘花盡時與人分別,對方是行人,自己已覺傷心;今日秋風蕭瑟,草木搖落,自己是行人,將別故人而遠去,其悲傷之情當然要倍增於過去了。因此,此時此刻,詞人的離別之恨和遠行之悲,充盈胸臆,溢於顏面。
下片仍寫離情。餞宴將止,別離在即。居人和遊子依依惜別,互相慰藉,想到別後天各一方,音訊難達,不禁黯然消魂,潸然淚下。“清淚”二句,生動地表現了居人和遊子之間真誠而又深厚的友誼。下面“一江離恨恰平分”一句,語頗雋永,意蘊深邃。離愁別恨是十分抽象的東西,難以言狀。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雖然以江水之無窮喻愁情之不盡的不計其數,但寫得耐人尋味的佳句卻殊鮮見。陸游的《浪淘沙》即景抒情,謂離別的悲愁猶如眼前的江水那麼多,一半給你(居人),一半給我(遊子)。如此描寫,就把離恨的深重具體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離恨的輕重,體會分袂的痛苦,它和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異曲同工之妙。詞末二句,更是涉想新奇,匠心別具。詞人幻想若能得千尋鐵鎖,把長江截斷、鎖住,使我不能遠行,居人也可將我留住,這該有很好的事,但這是不可能的。這種幻想,表達了詞人希冀與友人長在一處永不分離的良願,也反映了詞人與摯友不忍分別但又不得不別的痛苦。
這首小令,開篇回憶往昔我送友人,接著跌進一層,狀繪今日友人送我,最後通過幻想來寫不忍分離,把別意寫得纏綿悱惻,讀來頗有餘味。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陸游於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五月除左通直郎通判鎮江府,次年離開鎮江,餞行於鎮江府西之浮玉亭,詞當作於是時。
參考資料:
1、錢忠聯,馬亞中主編;錢忠聯校注,陸游全集校注 8 劍南詩稿校注 八 放翁詞校注,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2,第345-346頁
賞析
首二句回憶昔日送別友人的情景。坐落在長江邊上的浮玉亭,是詞人經常涉足的地方。暮春時節,他曾多次到此送友遠行。餞宴在綠樹繁茂、濃廕庇日的亭子裡舉行。詞人不停地舉起酒杯,向摯友頻頻勸酒,殷殷話別,但行人和送者皆心緒不寧,為離別在即而不勝感傷。“陽關”句即描寫這種恨別之情。“陽關”為唐代詩人王維所作《送元二使安西》一詩的代稱,亦名《渭城曲》。此詩將人類普遍具有的感情——友誼,寫得十分真摯感人,因此,它在當時就被譜上樂曲,作為“送別曲”、“友誼歌”而廣為傳唱,世稱“陽關曲”或“陽關三疊”。詞人這裡說“陽關常恨”,是因為別時與友唱陽關,唱罷陽關別故人,而他經常與友分別,故謂“常恨”;正因“常恨”,故再聽到陽關唱起,就“不堪聞”了。“不堪”,意為禁不起。詞的四五句寫詞人遠行時的情景。陸游這次離開京口赴南昌任職,正是冷落清秋節。從前於春殘花盡時與人分別,對方是行人,自己已覺傷心;今日秋風蕭瑟,草木搖落,自己是行人,將別故人而遠去,其悲傷之情當然要倍增於過去了。因此,此時此刻,詞人的離別之恨和遠行之悲,充盈胸臆,溢於顏面。
下片仍寫離情。餞宴將止,別離在即。居人和遊子依依惜別,互相慰藉,想到別後天各一方,音訊難達,不禁黯然消魂,潸然淚下。“清淚”二句,生動地表現了居人和遊子之間真誠而又深厚的友誼。下面“一江離恨恰平分”一句,語頗雋永,意蘊深邃。離愁別恨是十分抽象的東西,難以言狀。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雖然以江水之無窮喻愁情之不盡的不計其數,但寫得耐人尋味的佳句卻殊鮮見。陸游的《浪淘沙》即景抒情,謂離別的悲愁猶如眼前的江水那麼多,一半給你(居人),一半給我(遊子)。如此描寫,就把離恨的深重具體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離恨的輕重,體會分袂的痛苦,它和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異曲同工之妙。詞末二句,更是涉想新奇,匠心別具。詞人幻想若能得千尋鐵鎖,把長江截斷、鎖住,使我不能遠行,居人也可將我留住,這該有很好的事,但這是不可能的。這種幻想,表達了詞人希冀與友人長在一處永不分離的良願,也反映了詞人與摯友不忍分別但又不得不別的痛苦。
這首小令,開篇回憶往昔我送友人,接著跌進一層,狀繪今日友人送我,最後通過幻想來寫不忍分離,把別意寫得纏綿悱惻,讀來頗有餘味。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