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殘原文賞析
時平壯士無功老,鄉遠征人有夢歸。
苜蓿苗侵官道合,蕪菁花入麥畦稀。
倦遊自笑摧頹甚,誰記飛鷹醉打圍。
譯文
譯文
遙想當年,石鏡山前,眼觀落日;今日春盡之時,回首往事,不免勾起對故鄉的思念。
世道太平,壯士也就只能無功而老;歸家的路依然漫長,鄉國遙遠,徵人又怎能輕易返鄉,想歸家只有在夢中了。
暮春時節苜蓿盛長,把往日開闊的官道也遮得頗為嚴實;蕪菁花在田隴中開放,顯得麥苗也有點稀稀疏疏。
對遊走各地做官的生涯已經產生厭倦之情,神情黯然消極頹廢到如此程度,連自己也感到可笑;這種情況下,又有誰能記得當年那個英姿煥發攜飛鷹乘醉打獵時的充滿豪氣的陸游形象?
註釋
石鏡山:在成都城內,上有蜀王妃的墓,墓邊豎一石鏡,故名。落暉:太陽落山時的餘光。
依依:不忍離別的樣子。
時平:本意為時代昇平,此處是反語,有譏諷朝廷之意,因為當時沒有戰爭是南宋朝廷苟安求和的結果,並非真的太平。
苜(mù)蓿(xu):草名,又名金花菜,為馬飼料的一種。官道:大馬路。合:指草叢地裡蔓延到路上分不開路和田地。
蕪(wú)菁(jīng):又名蔓菁,俗稱大頭菜,開黃花。麥畦:麥田。
摧頹:因受挫折而頹唐。
打圍:即圍獵。此句是懷念自己在漢中時的那段豪邁放縱的生活。
賞析
“石鏡山前送落暉,春殘回首倍依依”,首句所寫,是詩人對往日情事的回億。遙送落暉,當日就不免年近遲暮、脩名不立之慨;此刻回首往事,更添時光流逝、年華老去之感。句法圓融而勁健。
“時平壯士無功老,鄉遠征人有夢歸”,頷聯承上“春殘”、“回首”,抒寫報國無門之嘆和思念家鄉之情。作者從軍南鄭,本圖從西北出兵,恢復宋室河山,但不到一年即調回成都,從躍馬橫戈的壯士變為驢背行吟的詩人。此時忽忽又已四年,功業無成,年已垂暮,因此有“壯士無功老”的感慨。宋金之間自從公元1164年隆興和議以來,不再有大的戰事,所謂“時平”,正是宋室用大量財物向金人乞求得來的苟安局面,其中包含著對南宋當權者不思振作的不滿。既然無功空老,則不必遠客萬里,思鄉之情也就倍加殷切,故說“鄉遠征人有夢歸”。“無功”與“有夢”相對,情味悽然。
“苜蓿苗侵官道合,蕪菁花入麥畦稀”,頸聯富開寫景,緊初“春殘”,寫望中田間景象。暮春時節,正是苜蓿長得最盛的時候,故有“苗侵官道合”的景象。蕪菁一稱蔓菁,開黃花,實能食。司空圖《獨望》詩有“綠樹連村暗,黃花入麥稀”之句,該詩“蕪菁花入麥畦稀”化用司空詩意。兩句所描繪的這幅暮春圖景,一方面透出恬靜和平的意致,另一方面又暗含某種寂寥的意緒。
“倦遊自笑摧頹甚,誰記飛鷹醉打圍”,尾聯總收,歸到“倦遊”與“摧頹”。末句拈出昔日“飛鷹醉打圍”的氣概,似乎一揚;而冠以“誰記”,重重一抑。頓覺感慨橫溢,滿懷愴然。昔年的雄豪氣概不過更增此時的摧頹意緒罷了。
“春殘”,在該詩裡是觸景增慨的契機;既是自然景象,又兼有人生的象徵意味。通過對春殘景物的描寫,詩人把情、景、事,昔和今,自然與人事和諧地結合起來。
參考資料:
1、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陸游詩文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03:第63-64頁創作背景
該詩創作於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春暮,時陸游五十二歲,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兼四川使司參議官,實際上是閒職。詩人面對春殘日暮的景象,觸景生情,遂發諸多感慨,於是寫下了這首七言律詩。
參考資料:
1、(宋)陸游著;王增斌解評.《陸游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01:第58-60頁
2、繆鉞,霍松林,周振甫,吳調公,曾棗莊,葛曉音,陳伯海,趙昌平,莫礪鋒,劉永翔等撰寫.《宋詩鑑賞辭典 新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07:第1015頁
賞析
“石鏡山前送落暉,春殘回首倍依依”,首句所寫,是詩人對往日情事的回億。遙送落暉,當日就不免年近遲暮、脩名不立之慨;此刻回首往事,更添時光流逝、年華老去之感。句法圓融而勁健。
“時平壯士無功老,鄉遠征人有夢歸”,頷聯承上“春殘”、“回首”,抒寫報國無門之嘆和思念家鄉之情。作者從軍南鄭,本圖從西北出兵,恢復宋室河山,但不到一年即調回成都,從躍馬橫戈的壯士變為驢背行吟的詩人。此時忽忽又已四年,功業無成,年已垂暮,因此有“壯士無功老”的感慨。宋金之間自從公元1164年隆興和議以來,不再有大的戰事,所謂“時平”,正是宋室用大量財物向金人乞求得來的苟安局面,其中包含著對南宋當權者不思振作的不滿。既然無功空老,則不必遠客萬里,思鄉之情也就倍加殷切,故說“鄉遠征人有夢歸”。“無功”與“有夢”相對,情味悽然。
“苜蓿苗侵官道合,蕪菁花入麥畦稀”,頸聯富開寫景,緊初“春殘”,寫望中田間景象。暮春時節,正是苜蓿長得最盛的時候,故有“苗侵官道合”的景象。蕪菁一稱蔓菁,開黃花,實能食。司空圖《獨望》詩有“綠樹連村暗,黃花入麥稀”之句,該詩“蕪菁花入麥畦稀”化用司空詩意。兩句所描繪的這幅暮春圖景,一方面透出恬靜和平的意致,另一方面又暗含某種寂寥的意緒。
“倦遊自笑摧頹甚,誰記飛鷹醉打圍”,尾聯總收,歸到“倦遊”與“摧頹”。末句拈出昔日“飛鷹醉打圍”的氣概,似乎一揚;而冠以“誰記”,重重一抑。頓覺感慨橫溢,滿懷愴然。昔年的雄豪氣概不過更增此時的摧頹意緒罷了。
“春殘”,在該詩裡是觸景增慨的契機;既是自然景象,又兼有人生的象徵意味。通過對春殘景物的描寫,詩人把情、景、事,昔和今,自然與人事和諧地結合起來。
參考資料:
1、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陸游詩文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03:第63-64頁創作背景
該詩創作於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春暮,時陸游五十二歲,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兼四川使司參議官,實際上是閒職。詩人面對春殘日暮的景象,觸景生情,遂發諸多感慨,於是寫下了這首七言律詩。
參考資料:
1、(宋)陸游著;王增斌解評.《陸游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01:第58-60頁
2、繆鉞,霍松林,周振甫,吳調公,曾棗莊,葛曉音,陳伯海,趙昌平,莫礪鋒,劉永翔等撰寫.《宋詩鑑賞辭典 新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07:第1015頁
-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