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有寄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蘇軾

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別後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抒情 懷鄉 思念

譯文

譯文
請代我,向東坡舊鄰問候,就說我,羈絆在玉堂深處。問東坡:自從我走以後,又有誰來過?是否雪壓小橋,這斷了來路?我將歸去啊,我將歸去,徜徉東坡,沐浴催耕的春雨。

註釋
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五代時後唐莊宗李存勗創作。《清真集》入“中呂調”。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
東坡:指貶謫黃州時的舊居以及鄰人。
玉堂:指翰林苑。
別後:指蘇軾於元豐七年(1084)四月離開黃州。
壓:覆蓋。小橋:指黃州東坡雪堂正南的小橋。
一犁:形容春雨的深度。

參考資料:
1、楊恩成.宋詞觀止: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90

2、葉嘉瑩.,蘇軾詞新釋輯評(中):中國書店,2007:966-968

3、陶文鵬.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卷:河南文藝出版社,2007:137-138

創作背景

  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到黃州,至元豐七年(1084)四月離去。在京城官翰林學士期間,雖受重視,但遭程頤等竭力排擠,心情並不舒暢。故此借寫出這首《如夢令》,抒寫懷念黃州之情,表現歸耕東坡之意。   

參考資料:
1、夏承燾.宋詞鑑賞辭典(上):上海辭典書出版社,2013:462-463

2、陶文鵬.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卷:河南文藝出版社,2007:137-138

賞析

  首二句“為向東坡傳語,人玉堂深處”,以明快的語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處”,向黃州東坡表達思念之情,引起下文。這兩句的語氣,十分親切。蘇軾心目中,黃州東坡,儼然是他的第二故鄉,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別後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是“傳語”的內容,是蘇軾對別後黃州東坡的冷清荒涼景象的揣想。先設一問以避免平直。有此一問,便曳生姿,並能引出下文。“雪壓小橋無路”,仍承上句帶有問意,似乎是說:別後有沒有人來?是雪壓住了小橋,路不通嗎?以景語曲折表達之,既富於形象性,委婉深曲。是與否之間,都表現了對別後黃州東坡的無限關心。

  末三句“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緊承上意,亦是“傳語”的內容,表達歸耕東坡的意願。“歸去,歸去”,直抒胸臆,是願望,是決定,是決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說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補充要急於“歸去”的理由,說明“歸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詞“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個字更是“皆曲盡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後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輕快。

  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蘇軾頗多氣勢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詞作,顯示了東坡創作風格的多樣性。這首《如夢令》便代表了蘇軾創作清淡的一面,詞中不設奇險之語,清新淡雅而自然。

參考資料:

1、葉嘉瑩.,蘇軾詞新釋輯評(中):中國書店,2007:966-968 2、夏承燾.宋詞鑑賞辭典(上):上海辭典書出版社,2013:462-463

詩人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