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嫵·新月原文賞析
千古盈虧休問。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太液池猶在,淒涼處、何人重賦清景。故山夜永。試待他、窺戶端正。看雲外山河,還老盡、桂花影。
譯文
譯文
一痕新月漸漸掛上柳梢,彷彿眉痕。淡淨的月彩從花樹間透過,蒙朧的光華將初降的暮色劃破。新月明豔便使人生出團圓的意願,閨中佳人更深深拜月祈盼,祝願能與心上人相逢在那花香迷人的小徑。一彎新月就像兩道美人的秀眉沒有畫完,一定是嫦娥還帶著離恨別情。最令人喜愛的是,寥廓明淨的天空上,那彎新月恰似寶簾上的簾錚,小巧玲瓏。
月有圓虧缺盈,千古以來就是如此,不必細問究竟。我嘆息吳剛徙然磨快玉斧,也難以將此輪殘月補全。長安故都的太液池依然存在,只是一片蕭條冷清,又有誰人能重新描寫昔日清麗的湖山?故鄉的深夜漫長悠永,我期待月亮快些圓滿澄明,端端正正地照耀我的門庭。可惜月影中的山河無限,我卻徒自老去。只能在月影中看到故國山河的象徵。
註釋
眉嫵:詞牌名。一名《百宜嬌》。宋姜夔創調,曾填一首《戲張仲遠》一首,詞詠豔情。雙調一百零三字,仄韻格。
新痕:指初露的新月。
淡彩:微光。淡一作“澹”。
依約:彷彿;隱約。
初暝:夜幕剛剛降臨。
團圓意:唐牛希濟《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未有團圓意。”此處反用其意。
深深拜:古代婦女有拜新月之風俗,以祈求團圓。
香徑:花間小路,或指落花滿地的小徑。
未穩:未完,未妥。
素娥:嫦娥的別稱。亦用作月的代稱。
銀鉤:泛指新月。
盈虧:滿損,圓缺。
慢磨玉斧:玉斧,指玉斧修月。
金鏡:比喻月亮。
太液池:漢唐均有太液池在宮禁中。
故山夜永:故山,舊山,喻家鄉。夜永,夜長;夜深。多用於詩中。
端正:謂圓月。
雲外山河:暗指遼闊的故國山河。
桂花舊影:月影。桂花影,傳說月中有桂樹,這裡指大地上的月光。
賞析
江山已易主。在詞人王沂孫那裡。故國之意仍是一絲扭不斷的情結。連新月也被詞人賦予了這層含義。在強大的、不容置疑的永恆規律面前,詞人希冀把握住一種必然。面對宗祖沉淪,今昔鉅變之痛,詞人借詠新月寄寓了對亡國的哀思。全詞將賞月、觀月,因月感懷作為線索,綿綿君國之思,全借詠月寫出,託物寄懷,耐人尋味。
上片描繪新月,刻意渲染一種清新輕柔的優美氛圍。極寫它的嫵媚動人。“漸新痕懸柳,淡彩穿花,依約破初冥。”由“漸”字領起,刻畫初升的新月,烘托出一種清新輕柔的優美氛圍。新月如佳人一抹淡淡的眉痕,懸掛柳梢之上。新月漸升,月色輕籠花叢,輕柔的月色象無力籠花,若有若無地穿流於花間,不斷升騰彷彿分破了初罩大地的暮靄。三句充滿新意地寫出新月的獨特韻致。對清新美妙的新月,生出團聚的祈望。接著,“便有團圓意,深深拜,相逢誰在香徑”。“深深拜”三字,寫出“團圓意”的殷切期望。但同賞者未歸,詞人不免頓生“相逢誰在香徑”的悵惘,欣喜和祈望一瞬間蒙上了淡淡的哀愁,新月也染上悽清的色彩。由憧憬變為悵惘,不覺以離人之眼觀月。纖纖新月好象尚未畫好的美人蛾眉,想是月中嫦娥傷別離之故,借嫦娥之態托出“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自傷孤獨之情。
“畫眉未穩”應和“新痕”。與緊扣“素娥”、“離恨”由月及人,虛托出詞人委婉曲折的情愫。“最堪愛”一曲銀鉤小,寶簾掛秋冷。由月中嫦娥的象外興感折回新月。在無垠的夜空中,新月象銀鉤似的遙掛在夜空。夜空浩茫,新月何其小也。秋空之“冷”,新月之“小”它使詞人對新月的憐愛之情,具有一種幽渺的意蘊。
上片詞人表達了對新月在浩茫宇宙中之渺小的悵惘之情,隨之下片將筆一縱,大墨一揮“千古”振起,語意蒼涼激楚。“千古盈虧休問”一語括盡月亮與人世來盈虧往復的變化規律。由此領悟到支配無限時間永恆規律的宇宙感,反觀人世充滿了生命短促,世事無常,興亡盛衰不容人問的悲哀。“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用玉斧修月之事,表現出極為沉痛的迴天無力復國無望的絕望和哀嘆。“休問”、“慢磨玉斧”(慢同謾,徒勞之意)、“難補金鏡”的決絕之語,表達一種極其絕痛、惶惑和悲哀的情感。涵括著一種融歷史透視和宇宙透視為一體的時間憂患意識。
“太液池猶在,淒涼處、何人重賦清景。”總括歷朝宋帝於池邊賞月的盛事清景。陳師道《後山詩話》載:宋太祖曾臨池飲酒,學士盧多遜作詩:“太液池邊看月時,好風吹動萬年枝。誰家玉匣開新鏡,露出清光些子兒。”周密《武林舊事》曾記載宋高宗和宋孝宗也有臨池之舉。王沂孫此詞中的“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太液池猶在,淒涼處、何人重賦清景”,由感而發,寥寥幾筆,寫盡古今盛衰,此時已物是人非,情景淒涼之極。
“故山夜永”,“夜永”托出殘月黯淡之景,象徵亡國之哀。漫漫長夜中,永久無盡地煎熬著亡國遺民的心靈。至此,已將詞人的亡國哀傷寫到極致。“試待他、窺戶端正”,奇峰另起,見出沉鬱頓挫之姿。
“窺戶端正”應上“團圓意”。故鄉山河殘破,設想他日月圓之時,“還老盡,桂花影。”桂花影,傳說月中有桂樹,這裡指大地上的月光。月亮自是盈虧有恆,而大地山河不能恢復舊時清影,其執著纏綿地痛悼故國之情,千載之下,仍使人低徊不已。
唐人有拜新月之俗,宋人也喜歡新月下置宴飲酒。臨宴題詠新月,也是南宋文士的風雅習尚。賞月觀月、因月感懷,是貫穿全篇的線索。循著作者因新月而生的今昔縱橫的意識情感流動軌跡,和新月相系的人情典事,寄託詞人的懷國之情。
參考資料:
1、《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2220-2221頁賞析
江山已易主。在詞人王沂孫那裡。故國之意仍是一絲扭不斷的情結。連新月也被詞人賦予了這層含義。在強大的、不容置疑的永恆規律面前,詞人希冀把握住一種必然。面對宗祖沉淪,今昔鉅變之痛,詞人借詠新月寄寓了對亡國的哀思。全詞將賞月、觀月,因月感懷作為線索,綿綿君國之思,全借詠月寫出,託物寄懷,耐人尋味。
上片描繪新月,刻意渲染一種清新輕柔的優美氛圍。極寫它的嫵媚動人。“漸新痕懸柳,淡彩穿花,依約破初冥。”由“漸”字領起,刻畫初升的新月,烘托出一種清新輕柔的優美氛圍。新月如佳人一抹淡淡的眉痕,懸掛柳梢之上。新月漸升,月色輕籠花叢,輕柔的月色象無力籠花,若有若無地穿流於花間,不斷升騰彷彿分破了初罩大地的暮靄。三句充滿新意地寫出新月的獨特韻致。對清新美妙的新月,生出團聚的祈望。接著,“便有團圓意,深深拜,相逢誰在香徑”。“深深拜”三字,寫出“團圓意”的殷切期望。但同賞者未歸,詞人不免頓生“相逢誰在香徑”的悵惘,欣喜和祈望一瞬間蒙上了淡淡的哀愁,新月也染上悽清的色彩。由憧憬變為悵惘,不覺以離人之眼觀月。纖纖新月好象尚未畫好的美人蛾眉,想是月中嫦娥傷別離之故,借嫦娥之態托出“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自傷孤獨之情。
“畫眉未穩”應和“新痕”。與緊扣“素娥”、“離恨”由月及人,虛托出詞人委婉曲折的情愫。“最堪愛”一曲銀鉤小,寶簾掛秋冷。由月中嫦娥的象外興感折回新月。在無垠的夜空中,新月象銀鉤似的遙掛在夜空。夜空浩茫,新月何其小也。秋空之“冷”,新月之“小”它使詞人對新月的憐愛之情,具有一種幽渺的意蘊。
上片詞人表達了對新月在浩茫宇宙中之渺小的悵惘之情,隨之下片將筆一縱,大墨一揮“千古”振起,語意蒼涼激楚。“千古盈虧休問”一語括盡月亮與人世來盈虧往復的變化規律。由此領悟到支配無限時間永恆規律的宇宙感,反觀人世充滿了生命短促,世事無常,興亡盛衰不容人問的悲哀。“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用玉斧修月之事,表現出極為沉痛的迴天無力復國無望的絕望和哀嘆。“休問”、“慢磨玉斧”(慢同謾,徒勞之意)、“難補金鏡”的決絕之語,表達一種極其絕痛、惶惑和悲哀的情感。涵括著一種融歷史透視和宇宙透視為一體的時間憂患意識。
“太液池猶在,淒涼處、何人重賦清景。”總括歷朝宋帝於池邊賞月的盛事清景。陳師道《後山詩話》載:宋太祖曾臨池飲酒,學士盧多遜作詩:“太液池邊看月時,好風吹動萬年枝。誰家玉匣開新鏡,露出清光些子兒。”周密《武林舊事》曾記載宋高宗和宋孝宗也有臨池之舉。王沂孫此詞中的“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太液池猶在,淒涼處、何人重賦清景”,由感而發,寥寥幾筆,寫盡古今盛衰,此時已物是人非,情景淒涼之極。
“故山夜永”,“夜永”托出殘月黯淡之景,象徵亡國之哀。漫漫長夜中,永久無盡地煎熬著亡國遺民的心靈。至此,已將詞人的亡國哀傷寫到極致。“試待他、窺戶端正”,奇峰另起,見出沉鬱頓挫之姿。
“窺戶端正”應上“團圓意”。故鄉山河殘破,設想他日月圓之時,“還老盡,桂花影。”桂花影,傳說月中有桂樹,這裡指大地上的月光。月亮自是盈虧有恆,而大地山河不能恢復舊時清影,其執著纏綿地痛悼故國之情,千載之下,仍使人低徊不已。
唐人有拜新月之俗,宋人也喜歡新月下置宴飲酒。臨宴題詠新月,也是南宋文士的風雅習尚。賞月觀月、因月感懷,是貫穿全篇的線索。循著作者因新月而生的今昔縱橫的意識情感流動軌跡,和新月相系的人情典事,寄託詞人的懷國之情。
參考資料:
1、《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2220-2221頁-
王沂孫,字聖與,號碧山、中仙、玉笥山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年輩大約與張炎相仿,入元后曾任慶元路學正。有《花外集》,又名《碧山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