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原文賞析
樓高目斷,天遙雲黯,只堪憔悴。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
譯文
譯文
碧紗窗裡看慣了春花秋月,聽厭了梧桐夜雨點點滴滴敲打著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徹夜無眠。
她日登上高樓眺望,天地寥闊,陰雲密佈,全無離人的半點蹤影,讓人更加憂傷憔悴。可嘆啊!那廳堂裡燃著的紅燭,空自心長焰短,替人流著一滴滴相思的苦淚。
註釋
碧紗:即碧紗廚。綠紗編制的蚊帳。
梧桐夜雨:概括溫庭筠《更漏子》詞: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無寐:失眠。
目斷:望盡,望而不見。
憔悴:瘦弱萎靡的樣子。
念蘭堂紅燭:想到芳香高雅居室裡的紅燭。
心長焰短:燭芯雖長,燭焰卻短。隱喻心有餘而力不足。
向人垂淚:對人垂淚(蠟淚)。晚唐·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創作背景
這首《撼庭秋》,調名奇特,是晏殊首創。始見於晏殊《珠玉詞》,但其中僅有此一首,故《詞律》卷五、《詞譜》卷七俱列此首為標準之作。雖說詞牌用了一個很有力的“撼”字,這首詞卻“怨而不怒”,是深心的悲哀,而不是感天動地的怨憤。
參考資料:
1、羅漫主編.《宋詞新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9頁
賞析
此詞寫難以排遣、無所寄託的思念之情。情無所寄,相會無期,夜長無寐,只好移情於燭:明明是人心裡難過,卻說蠟燭向人垂淚;明明是人心餘力拙,卻說蠟燭心長焰短。這裡,人即燭,燭即人。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開篇點題,說自與情人離別以來,音信遠隔千里,惆悵的是,這一片深情無從寄去。以情語開篇後,作者接著以景寫情,“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寫的是:碧紗窗下,對著皎潔的秋月,臥聽淅淅瀝瀝的夜雨滴梧桐葉上。
“幾回無寐”上承景語,點破相思,說的是:有多少回啊徹夜無眠!“碧紗”二句,代表不同時間、地點、景物,目的是突出“幾回無寐”四字。對月聽雨,本是古詩詞中常用的寫表情的動作,用於此處,思與境諧,表明主人公難以排遣的懷人之情。類似的意境有溫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上片泛寫別後相思,下片實寫此時此地的感受。
“樓高目斷,天遙雲黯,只堪憔悴”幾句寫的是:登上高樓極望,只見天空遼闊,層雲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樓高目斷”,另筆提起,與上片“幾回無寐”似接非接,頗有波瀾起伏之勢。“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一結三句,是全詞最精美之筆。以紅燭擬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贈別》詩:“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同樣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蠟燭向人垂淚表示自己心裡難過,但杜牧詩的著眼點“替人垂淚”而且“有心”,大晏詞則以“心長焰短”一語見長。那細長的燭心也即詞人之心,心長,也就是情長意長,思念悠長恨悠長;焰短,蠟燭火焰短小,暗示著主人公力不從心,希望渺茫。這三句景真情足,讀來只覺悱惻纏綿,令人低徊。
這首詞妙於淡雅閒適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蒼涼,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鬱的一面。
參考資料:
1、徐培均評註.《唐宋詞小令精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3頁 2、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唐宋詞鑑賞辭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第402—403頁 3、陸國斌,鍾振振編.《歷代小令詞精華》:嶽麓書社,1993年:第146頁 4、田寶琴.《詩詞曲賦名作鑑賞大辭典 詞曲賦卷》:北嶽文藝出版社,1989年:第137頁創作背景
這首《撼庭秋》,調名奇特,是晏殊首創。始見於晏殊《珠玉詞》,但其中僅有此一首,故《詞律》卷五、《詞譜》卷七俱列此首為標準之作。雖說詞牌用了一個很有力的“撼”字,這首詞卻“怨而不怒”,是深心的悲哀,而不是感天動地的怨憤。
參考資料:
1、羅漫主編.《宋詞新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9頁
賞析
此詞寫難以排遣、無所寄託的思念之情。情無所寄,相會無期,夜長無寐,只好移情於燭:明明是人心裡難過,卻說蠟燭向人垂淚;明明是人心餘力拙,卻說蠟燭心長焰短。這裡,人即燭,燭即人。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開篇點題,說自與情人離別以來,音信遠隔千里,惆悵的是,這一片深情無從寄去。以情語開篇後,作者接著以景寫情,“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寫的是:碧紗窗下,對著皎潔的秋月,臥聽淅淅瀝瀝的夜雨滴梧桐葉上。
“幾回無寐”上承景語,點破相思,說的是:有多少回啊徹夜無眠!“碧紗”二句,代表不同時間、地點、景物,目的是突出“幾回無寐”四字。對月聽雨,本是古詩詞中常用的寫表情的動作,用於此處,思與境諧,表明主人公難以排遣的懷人之情。類似的意境有溫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上片泛寫別後相思,下片實寫此時此地的感受。
“樓高目斷,天遙雲黯,只堪憔悴”幾句寫的是:登上高樓極望,只見天空遼闊,層雲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樓高目斷”,另筆提起,與上片“幾回無寐”似接非接,頗有波瀾起伏之勢。“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一結三句,是全詞最精美之筆。以紅燭擬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贈別》詩:“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同樣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蠟燭向人垂淚表示自己心裡難過,但杜牧詩的著眼點“替人垂淚”而且“有心”,大晏詞則以“心長焰短”一語見長。那細長的燭心也即詞人之心,心長,也就是情長意長,思念悠長恨悠長;焰短,蠟燭火焰短小,暗示著主人公力不從心,希望渺茫。這三句景真情足,讀來只覺悱惻纏綿,令人低徊。
這首詞妙於淡雅閒適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蒼涼,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鬱的一面。
參考資料:
1、徐培均評註.《唐宋詞小令精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3頁 2、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唐宋詞鑑賞辭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第402—403頁 3、陸國斌,鍾振振編.《歷代小令詞精華》:嶽麓書社,1993年:第146頁 4、田寶琴.《詩詞曲賦名作鑑賞大辭典 詞曲賦卷》:北嶽文藝出版社,1989年:第137頁創作背景
這首《撼庭秋》,調名奇特,是晏殊首創。始見於晏殊《珠玉詞》,但其中僅有此一首,故《詞律》卷五、《詞譜》卷七俱列此首為標準之作。雖說詞牌用了一個很有力的“撼”字,這首詞卻“怨而不怒”,是深心的悲哀,而不是感天動地的怨憤。
參考資料:
1、羅漫主編.《宋詞新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9頁
賞析
此詞寫難以排遣、無所寄託的思念之情。情無所寄,相會無期,夜長無寐,只好移情於燭:明明是人心裡難過,卻說蠟燭向人垂淚;明明是人心餘力拙,卻說蠟燭心長焰短。這裡,人即燭,燭即人。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開篇點題,說自與情人離別以來,音信遠隔千里,惆悵的是,這一片深情無從寄去。以情語開篇後,作者接著以景寫情,“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寫的是:碧紗窗下,對著皎潔的秋月,臥聽淅淅瀝瀝的夜雨滴梧桐葉上。
“幾回無寐”上承景語,點破相思,說的是:有多少回啊徹夜無眠!“碧紗”二句,代表不同時間、地點、景物,目的是突出“幾回無寐”四字。對月聽雨,本是古詩詞中常用的寫表情的動作,用於此處,思與境諧,表明主人公難以排遣的懷人之情。類似的意境有溫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上片泛寫別後相思,下片實寫此時此地的感受。
“樓高目斷,天遙雲黯,只堪憔悴”幾句寫的是:登上高樓極望,只見天空遼闊,層雲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樓高目斷”,另筆提起,與上片“幾回無寐”似接非接,頗有波瀾起伏之勢。“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一結三句,是全詞最精美之筆。以紅燭擬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贈別》詩:“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同樣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蠟燭向人垂淚表示自己心裡難過,但杜牧詩的著眼點“替人垂淚”而且“有心”,大晏詞則以“心長焰短”一語見長。那細長的燭心也即詞人之心,心長,也就是情長意長,思念悠長恨悠長;焰短,蠟燭火焰短小,暗示著主人公力不從心,希望渺茫。這三句景真情足,讀來只覺悱惻纏綿,令人低徊。
這首詞妙於淡雅閒適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蒼涼,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鬱的一面。
參考資料:
1、徐培均評註.《唐宋詞小令精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3頁 2、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唐宋詞鑑賞辭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第402—403頁 3、陸國斌,鍾振振編.《歷代小令詞精華》:嶽麓書社,1993年:第146頁 4、田寶琴.《詩詞曲賦名作鑑賞大辭典 詞曲賦卷》:北嶽文藝出版社,1989年:第137頁-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於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