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時窮原文賞析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濛濛。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譯文
譯文
在高樓上眺望而傷感,苦苦地思念著遠方的心上人,這樣的事何時才能結束呢?看來在這世界上再沒有什麼東西能比愛情更為強烈的了!離愁別恨正牽連著千絲萬縷的柳條紛亂不已,更何況東陌之上,垂柳已是飛絮濛濛了呢。我眼前還浮現著你的馬兒嘶鳴著,越跑越遠,一路不斷揚起灰塵的情景,情郎啊,你叫我到哪裡尋找你的蹤跡呢?
池水溶溶,一對鴛鴦在戲水,這水南北可通,時見有小船往來。雕樑畫棟的樓閣上梯子已經撤去,黃昏以後,依然還是獨個兒面對簾櫳,望著斜照在它上面的冷冷清清的月亮。懷著深深的怨恨,我反覆思量,我的命運竟然不如桃花杏花,它們倒還能嫁給東風,隨風而去呢。
註釋
傷高:登高的感概。懷遠:對遠方徵人的思念。窮:窮盡,了結。
千絲:指楊柳的長條。
東陌:東邊的道路。此指分別處。
嘶騎:嘶叫的馬聲。
小橈:小槳;指代小船。
梯橫:是說可搬動的梯子已被橫放起來,即撤掉了。
櫳:窗。
解:知道,能。嫁東風:原意是隨東風飄去,即吹落;這裡用其比喻義“嫁”。李賀《南園十三首》詩之一:“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詞人與女子經歷了長久的離別、體驗過多次傷高懷遠之苦後有感而作。
參考資料:
1、百度百科.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時
賞析
此詞是張先的代表作之一。宋範公《過庭錄》說:“子野郎中《一叢花》詞雲:“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一時盛傳,永叔尤愛之,恨未識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謁永叔,閽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東風”郎中。’”永叔是文壇巨擘歐陽修的字,張先的詞能讓歐陽修極口稱讚,足見其詞在當時影響之大。
詞的起首一句,是經歷了長久的離別、體驗過多次傷高懷遠之苦以後,盤鬱縈繞胸中的感情的傾瀉。它略去了前此的許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許多情事。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對“幾時窮”的一種回答,合起來的意思是傷高懷遠之情之所以無窮無盡,是因為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比真摯的愛情更為濃烈的緣故。這是對“情”的一種帶哲理性的思索與概括。這是挾帶著強烈深切感情的議論。以上兩句,點明瞭詞旨為傷高懷遠,又顯示了這種感情的深度與強度。
接下來三句,寫傷離的女主人公對隨風飄拂的柳絲飛絮的特殊感受。“離愁”,承上“傷高懷遠”。本來是亂拂的千萬條柳絲引動了胸中的離思,使自己的心緒紛亂不寧,這裡卻反過來說自己的離愁引動得柳絲紛亂。這一句貌似無理的話,卻更深切地表現了愁之“濃”,濃到使外物隨著它的節奏活動,成為主觀感情的象徵。這裡用的是移情手法。而那濛濛飛絮,也彷彿成了女主人公煩亂、鬱悶心情的一種外化。“千絲”諧“千思”。
上片末三句寫別後登高憶舊。想當時郎騎著嘶鳴著的馬兒逐漸遠去,消逝塵土飛揚之中,此日登高遠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裡去辯認郎的蹤影呢?“何處認”與上“傷高懷遠”相呼應。
過片上承傷高懷遠之意,續寫登樓所見。“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說不遠處有座寬廣的池塘,池水溶溶,鴛鴦成雙成對地池中戲水,小船來往於池塘南北兩岸。這兩句看似閒筆,但“雙鴛”二字既點出對往昔歡聚時愛情生活的聯想又見出此時觸景傷懷、自憐孤寂之情。說“南北小橈通”,則往日蓮塘相約、彼此往來的情事也約略可想。
下片三、四、五句寫時間已經逐漸推移到黃昏,女主人公的目光也由遠而近,收歸到自己所住的樓閣。只見梯子橫斜著,整個樓閣被黃昏的暮色所籠罩,一彎斜月低照著簾子和窗櫺。這雖是景語,卻隱隱傳出一種孤寂感。“又還是”三字,暗示這斜月照映畫閣簾櫳的景象猶是往日與情人相約黃昏後時的美好景象,此時景象依舊,而自從與對方離別後,孑然孤處,已經無數次領略過斜月空照樓閣的悽清況味了。這三個字,有追懷,有傷感,使女主人公由傷高懷遠轉入對自身命運的沉思默想。
結拍三句化用李賀《南園》詩中“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之句,說懷著深深的怨恨,細細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還不如嫣香飄零的桃花杏花,她們自己青春快要凋謝的時候還懂得嫁給東風,有所歸宿,自己卻只能形影相弔中消盡青春。說“桃杏猶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東風”的時機,以致無所歸宿。而從深一層看,這是由於無法掌握自己命運而造成的,從中顯出“沉恨細思”四個字的分量。這幾句重筆收束,與一開頭的重筆抒慨銖兩相稱。
詞中“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句,使作者獲得了“桃杏嫁東風”的雅號。張先的許多豔詞都是感情淺薄的,而此詞卻情真意切,無論思想方面還是藝術方面都值得永遠為人稱道。
參考資料:
1、賀新輝.宋詞鑑賞辭典: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1月:88-90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詞人與女子經歷了長久的離別、體驗過多次傷高懷遠之苦後有感而作。
參考資料:
1、百度百科.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時
賞析
此詞是張先的代表作之一。宋範公《過庭錄》說:“子野郎中《一叢花》詞雲:“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一時盛傳,永叔尤愛之,恨未識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謁永叔,閽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東風”郎中。’”永叔是文壇巨擘歐陽修的字,張先的詞能讓歐陽修極口稱讚,足見其詞在當時影響之大。
詞的起首一句,是經歷了長久的離別、體驗過多次傷高懷遠之苦以後,盤鬱縈繞胸中的感情的傾瀉。它略去了前此的許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許多情事。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對“幾時窮”的一種回答,合起來的意思是傷高懷遠之情之所以無窮無盡,是因為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比真摯的愛情更為濃烈的緣故。這是對“情”的一種帶哲理性的思索與概括。這是挾帶著強烈深切感情的議論。以上兩句,點明瞭詞旨為傷高懷遠,又顯示了這種感情的深度與強度。
接下來三句,寫傷離的女主人公對隨風飄拂的柳絲飛絮的特殊感受。“離愁”,承上“傷高懷遠”。本來是亂拂的千萬條柳絲引動了胸中的離思,使自己的心緒紛亂不寧,這裡卻反過來說自己的離愁引動得柳絲紛亂。這一句貌似無理的話,卻更深切地表現了愁之“濃”,濃到使外物隨著它的節奏活動,成為主觀感情的象徵。這裡用的是移情手法。而那濛濛飛絮,也彷彿成了女主人公煩亂、鬱悶心情的一種外化。“千絲”諧“千思”。
上片末三句寫別後登高憶舊。想當時郎騎著嘶鳴著的馬兒逐漸遠去,消逝塵土飛揚之中,此日登高遠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裡去辯認郎的蹤影呢?“何處認”與上“傷高懷遠”相呼應。
過片上承傷高懷遠之意,續寫登樓所見。“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說不遠處有座寬廣的池塘,池水溶溶,鴛鴦成雙成對地池中戲水,小船來往於池塘南北兩岸。這兩句看似閒筆,但“雙鴛”二字既點出對往昔歡聚時愛情生活的聯想又見出此時觸景傷懷、自憐孤寂之情。說“南北小橈通”,則往日蓮塘相約、彼此往來的情事也約略可想。
下片三、四、五句寫時間已經逐漸推移到黃昏,女主人公的目光也由遠而近,收歸到自己所住的樓閣。只見梯子橫斜著,整個樓閣被黃昏的暮色所籠罩,一彎斜月低照著簾子和窗櫺。這雖是景語,卻隱隱傳出一種孤寂感。“又還是”三字,暗示這斜月照映畫閣簾櫳的景象猶是往日與情人相約黃昏後時的美好景象,此時景象依舊,而自從與對方離別後,孑然孤處,已經無數次領略過斜月空照樓閣的悽清況味了。這三個字,有追懷,有傷感,使女主人公由傷高懷遠轉入對自身命運的沉思默想。
結拍三句化用李賀《南園》詩中“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之句,說懷著深深的怨恨,細細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還不如嫣香飄零的桃花杏花,她們自己青春快要凋謝的時候還懂得嫁給東風,有所歸宿,自己卻只能形影相弔中消盡青春。說“桃杏猶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東風”的時機,以致無所歸宿。而從深一層看,這是由於無法掌握自己命運而造成的,從中顯出“沉恨細思”四個字的分量。這幾句重筆收束,與一開頭的重筆抒慨銖兩相稱。
詞中“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句,使作者獲得了“桃杏嫁東風”的雅號。張先的許多豔詞都是感情淺薄的,而此詞卻情真意切,無論思想方面還是藝術方面都值得永遠為人稱道。
參考資料:
1、賀新輝.宋詞鑑賞辭典: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1月:88-90-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曾任安陸縣的知縣,因此人稱“張安陸”。天聖八年進士,官至尚書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間。曾與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遊。善作慢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曾因三處善用“影”字,世稱張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