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靈鷲禪寺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楊萬里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終夜鳴。
流到前溪無半語,在山做得許多聲。

諷刺

譯文

譯文
夜宿山寺,夜半聽見水聲,誤為下雨了,待清晨起來出門一看,才發現天空晴朗,原來昨夜的聲音並非雨聲,而是急湍而下的山泉發出的聲音,終夜響個不停。
順流而行,發現山泉在半山坡流下時叮咚作響,流入山下溪水後,由於水路寬平,就不再像在山裡那樣因水流曲折而發出衝激的聲音。

註釋
靈鷲禪寺:又名寶積善院。位於江西省廣豐縣永豐鎮東北36裡的社後鄉靈鷲山下。僧明道、智開創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宋、明、清幾經廢興,規模達9棟13廳,寺僧百餘人。現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齋堂、寮房等。有僧駐錫。曾被列為江西省14座重點佛教古寺之一。
“流到”二句:指前溪水深面闊,不像在山裡因曲折而易致衝激作聲。唐杜甫《佳人》詩:“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與此詩含意相近。後人因把“在山”、“出山”比喻在野、在朝。

參考資料:

1、章楚藩 等.楊萬里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4:105-108

賞析

  此詩第一句“初疑夜雨忽朝晴”,寫詩人夜宿山寺,聽到屋外水聲,初疑夜雨,待次日早晨起來,才知夜裡根本沒有下雨。一個“疑”字,暗示詩人當時未嘗實地觀察,“夜雨”的判斷乃是出於推測,這就為以下“忽朝晴”三字留下餘地,顯得極有分寸。

  “夜雨”的錯覺來自第二句:“乃是山泉終夜鳴。”原來擾了詩人一夜清夢的原來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山泉下瀉,衝擊山石,終夜響個不停。在睡意朦朧中產生某種錯覺,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此句是符合生活邏輯的。

  第三句緊承上句,進而寫出山之後的山泉在山中“終夜鳴”,那是因為水道彎曲不平,故而潺潺作響。這一句說山泉“流到前溪無半語”,那是因為河床變得寬闊平坦,故而靜寂無聲。可見由於所處環境的改變,同一種事物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末句“在山做得許多聲”,是詩人針對上述事實所發的議論。冷冷一語,諷刺辛辣有力,有如畫龍點睛,全詩的主旨在這句議論中被明白地點了出來。從字面上看,詩人譏諷的物件是山泉,其實弦外有音,別有深意。它諷刺了那些在做官前指點江山,高談闊論,慷慨激揚,憂國憂民,但是一但掌握了權力,有了一定地位,就和其他昏官一樣尸位素餐、了無建樹了。此詩說明很多官員一但成了利益既得者,就把自己的抱負和群眾利益拋於腦後了。

  此詩在藝術上很有特色。第一,它採用了傳統的“比”的手法,借事寓意,以物比人,構思十分巧妙。第二,敘述與議論有機結合,使議論立足於具體事件的基礎上。第三,語言平易淺近,筆調幽默輕快。

參考資料:

1、章楚藩 等.楊萬里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4:105-108

創作背景

  此詩是詩人於淳熙六年(1179年)自常州西歸故鄉吉水途中所作,當時詩人入永豐界後行經並投宿於靈鷲禪寺。  

參考資料:
1、章楚藩 等.楊萬里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4:105-108

賞析

  此詩第一句“初疑夜雨忽朝晴”,寫詩人夜宿山寺,聽到屋外水聲,初疑夜雨,待次日早晨起來,才知夜裡根本沒有下雨。一個“疑”字,暗示詩人當時未嘗實地觀察,“夜雨”的判斷乃是出於推測,這就為以下“忽朝晴”三字留下餘地,顯得極有分寸。

  “夜雨”的錯覺來自第二句:“乃是山泉終夜鳴。”原來擾了詩人一夜清夢的原來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山泉下瀉,衝擊山石,終夜響個不停。在睡意朦朧中產生某種錯覺,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此句是符合生活邏輯的。

  第三句緊承上句,進而寫出山之後的山泉在山中“終夜鳴”,那是因為水道彎曲不平,故而潺潺作響。這一句說山泉“流到前溪無半語”,那是因為河床變得寬闊平坦,故而靜寂無聲。可見由於所處環境的改變,同一種事物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末句“在山做得許多聲”,是詩人針對上述事實所發的議論。冷冷一語,諷刺辛辣有力,有如畫龍點睛,全詩的主旨在這句議論中被明白地點了出來。從字面上看,詩人譏諷的物件是山泉,其實弦外有音,別有深意。它諷刺了那些在做官前指點江山,高談闊論,慷慨激揚,憂國憂民,但是一但掌握了權力,有了一定地位,就和其他昏官一樣尸位素餐、了無建樹了。此詩說明很多官員一但成了利益既得者,就把自己的抱負和群眾利益拋於腦後了。

  此詩在藝術上很有特色。第一,它採用了傳統的“比”的手法,借事寓意,以物比人,構思十分巧妙。第二,敘述與議論有機結合,使議論立足於具體事件的基礎上。第三,語言平易淺近,筆調幽默輕快。

參考資料:

1、章楚藩 等.楊萬里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4:105-108

創作背景

  此詩是詩人於淳熙六年(1179年)自常州西歸故鄉吉水途中所作,當時詩人入永豐界後行經並投宿於靈鷲禪寺。  

參考資料:
1、章楚藩 等.楊萬里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4:105-108

賞析

  此詩第一句“初疑夜雨忽朝晴”,寫詩人夜宿山寺,聽到屋外水聲,初疑夜雨,待次日早晨起來,才知夜裡根本沒有下雨。一個“疑”字,暗示詩人當時未嘗實地觀察,“夜雨”的判斷乃是出於推測,這就為以下“忽朝晴”三字留下餘地,顯得極有分寸。

  “夜雨”的錯覺來自第二句:“乃是山泉終夜鳴。”原來擾了詩人一夜清夢的原來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山泉下瀉,衝擊山石,終夜響個不停。在睡意朦朧中產生某種錯覺,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此句是符合生活邏輯的。

  第三句緊承上句,進而寫出山之後的山泉在山中“終夜鳴”,那是因為水道彎曲不平,故而潺潺作響。這一句說山泉“流到前溪無半語”,那是因為河床變得寬闊平坦,故而靜寂無聲。可見由於所處環境的改變,同一種事物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末句“在山做得許多聲”,是詩人針對上述事實所發的議論。冷冷一語,諷刺辛辣有力,有如畫龍點睛,全詩的主旨在這句議論中被明白地點了出來。從字面上看,詩人譏諷的物件是山泉,其實弦外有音,別有深意。它諷刺了那些在做官前指點江山,高談闊論,慷慨激揚,憂國憂民,但是一但掌握了權力,有了一定地位,就和其他昏官一樣尸位素餐、了無建樹了。此詩說明很多官員一但成了利益既得者,就把自己的抱負和群眾利益拋於腦後了。

  此詩在藝術上很有特色。第一,它採用了傳統的“比”的手法,借事寓意,以物比人,構思十分巧妙。第二,敘述與議論有機結合,使議論立足於具體事件的基礎上。第三,語言平易淺近,筆調幽默輕快。

參考資料:

1、章楚藩 等.楊萬里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4:105-108

創作背景

  此詩是詩人於淳熙六年(1179年)自常州西歸故鄉吉水途中所作,當時詩人入永豐界後行經並投宿於靈鷲禪寺。  

參考資料:
1、章楚藩 等.楊萬里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4:105-108

詩人楊萬里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詩人、大臣,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