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毛令方尉遊西菩提寺二首·其一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蘇軾

推擠不去已三年,魚鳥依然笑我頑。
人未放歸江北路,天教看盡浙西山。
尚書清節衣冠後,處士風流水石間。
一笑相逢那易得,數詩狂語不須刪。

抒情 述志

譯文

譯文
推不去擠不走在這裡已經三年,魚鳥都嘲笑我愚頑過頭。
沒有放回江北的都城,老天有意讓我把浙西的山水遍遊。
毛先生品節清正,是魏代著名尚書毛玠之後。方先生宛如唐朝高人方幹,徜徉在水石間多麼閒雅風流。
和他們相逢歡笑是這樣難得,趁興寫出狂放詩篇不必把字句細究。

註釋
毛令:指於潛(今浙江臨安)縣令毛國華,字君寶。
方尉:指於潛縣尉方武,字君武。
西菩提寺:一作“西菩寺”,寺在於潛縣西十五里的西菩山上,始建於唐天祐年間,宋時易名為“明智寺”。
推擠:排擠。
頑:愚鈍。
江北路:指返回帝京的道路。
看盡:一作“盡看”。浙西山:浙江西部的山。
衣冠,指士大夫。清節,高潔的節操。
不須刪:謂不須增刪、修改。

參考資料:

1、孫凡禮 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49-50 2、王水照 朱剛.蘇軾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0-61

賞析

  蘇軾生性愛好登山臨水,對祖國山河具有濃厚的興致。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更加縱情于山水之間,以領略人生的另一種樂趣。這組七律,即既寫其遊山玩水之樂,又抒其心中感慨。

  第一首前二聯詩人的萬端感慨已湧現於筆端了。詩人到杭州任,至此時已屆三年。三年來,雖與知州陳述古唱酬往還,交誼頗深,但仍遭人排擠,故曰:“推擠不去已三年”。仕途既艱,則該稍斂鋒芒

  熙寧初,因為詩人數次上書論新法不便於民,退而亦多與賓客譏誚時政,其表兄文同就極不以為然,故在他出為杭州通判時,就有《送行詩》相贈:“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吟詩”,可是詩人不聽,繼續不斷作詩譏刺新政,諸如《山村五絕》、《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詩人自己也覺得好笑:這就怪不得連那魚鳥也要嘲笑我的頑固不化了。首聯詩人慨嘆自己實在過於“賦性剛拙,議論不隨”(見《乞罷學士除閒慢差遣札子》),便也怨不得自己不能“放歸江北路”了。詩人杭州之任,雖屬自願請行,但也形同放逐(那是由於政敵的攻擊,不使安於朝廷),因道:放逐南來,既未蒙賜環,我也就樂得任性逍遙,這可是天教我“看盡浙西山”了。浙西這一帶是山明水秀之區,真夠詩人盡興遊賞的了。頷聯在達觀之言的後面,強抑著內心的憤懣。

  詩人為首,一行三人,迤邐而行,儘管感慨叢生,然而去遊寺,畢竟是令人高興的事,故而下面二聯便轉筆寫同遊者,寫他自己隨興賦詩的心情。

  尚書,用毛玠典故。毛玠典選舉,所用皆清正之士,故曹操嘗嘆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復何為哉!”(《三國志·魏志·毛玠傳》)處士——唐末詩人方幹,終身不仕,隱居於會稽鑑湖之濱,以漁釣為樂,時號“逸士”。頸聯先讚美縣令毛國華是有清風亮節的毛尚書之後,又將縣尉方武比作“風流水石間”的處士方幹。同遊者既都是清流雅望之士,詩人自然覺得十分難得:“一笑相逢那易得”,由不得他不興致勃勃起來。詩人興來必要賦詩,又自以為“數詩狂語不須刪”——這幾句詩乃我率真狂放的本色之言,不必過於認真,推敲刪改。

參考資料:

1、孫凡禮 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49-50 2、王水照 朱剛.蘇軾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0-61

創作背景

  這組詩寫於熙寧七年(1074年)杭州通判任上,時詩人年三十九。是年蘇軾因察看蝗災,過於潛,八月二十七日與毛、方二人同遊西菩提寺,作此二詩。   

參考資料:
1、孫凡禮 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49-50

詩人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