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由使契丹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蘇軾

雲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應夢武林春。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送別

譯文

譯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著雲海遙遙相望,何必因為你要遠行又淚溼衣巾。
你不辭勞苦充當信使去冒風雪,為的是要讓異族認識朝廷傑出的精英。
你將在沙漠留戀地回望京都夜月,夢魂定會越過湖山見到杭城春景。
遼國國主若是問起你的家世,可別說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蘇家門庭。

註釋
適:往。
驛騎:猶言“驛使”,傳驛的信使。凌:衝冒。
天驕:漢時,匈奴自稱“天之驕子”(《漢書·匈奴傳》,後泛指強盛的邊地民族。此處指契丹。鳳麟:鳳凰與麒麟,比喻傑出的、罕見的人才。
清禁:皇宮。蘇轍時任翰林學士,常出入宮禁。
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靈隱山,後多用武林指杭州。蘇軾時知杭州。
單于:匈奴最高首領的稱號,此借指遼國國主。

參考資料:

1、陳邇冬.蘇東坡詩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70 2、孫凡禮 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171-173 3、王水照 王宜璦.蘇軾詩詞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2-73

賞析

  蘇軾此詩,諄諄囑咐,勸勉有加,壯愛國之行色,見兄弟之親情。

  首聯點題,寫兄弟宦遊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這次也不會因遠別而悲傷落淚。蘇軾兄弟情誼頗深,蘇轍23歲前與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離。23歲進入仕途,從此宦遊四方,會少離多。儘管如此,他們仍息息相關。蘇軾一生屢遭貶謫,蘇轍受累不怨。在“烏臺詩案”中,蘇轍寧肯捨棄官帽以營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蘇轍傳》說:“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蘇轍此去,雖為遠別,但暫作分離,一向樂觀曠達的蘇軾自然不作兒女之態。“那因遠適更沾巾”化用王勃“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句意。

  頷聯勸勉。上句勉勵蘇轍不辭辛苦,其中的“驛騎”原指驛站快馬.此代使臣;“凌風雪”寫出了路途的艱辛。下旬鼓勵兄弟不辱使命,漢朝時匈奴自稱天驕,以後用以代異族。鳳是傳說中的祥瑞之鳥;麟是傳說中的仁德之獸,此以之代轍。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見國家之仁惠。這句是說.要讓遼主認識你這仁德之國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國風範。

  頸聯囑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時時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記故國。下句設想子由夢境,夢中的湖光山色應該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時蘇軾任職杭州,故有此語。

  尾聯望歸。這裡用李揆指子由,這不僅因為蘇軾兄弟在當時的名位與聲望,舉世皆有所聞,而且以此告誡子由,出使北蕃,決不可追求盛名,須小心謹慎,安全而歸。聯絡當時遼國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實,蘇軾的擔心並非多餘。用李揆故事,又以國家利益為重,實乃警精含蓄之語。

  這首詩以送別為題,寫出蘇軾對子由出使遼國的複雜心理,一再勸勉,諄諄囑咐,殷殷盼歸。語言平實,自然流暢,屬對工穩,用事精警。寫尋常之題材,寄兄弟之親情,明國家之大義,實乃蘇詩中抒寫愛國情懷之佳作。

參考資料:

1、陳邇冬.蘇東坡詩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70 2、孫凡禮 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171-173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時,蘇軾54歲,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蘇轍遷翰林學士兼吏部尚書,在汴京。是年八月,蘇轍奉命出使遼國,慶賀遼主生辰。卑事小國,國弱臣辱,做這樣的使臣內心是屈辱的。蘇軾寫詩送別,盡勸慰告誡之意。

  

參考資料:
1、陳邇冬.蘇東坡詩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70

2、 孫凡禮 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171-173

賞析

  蘇軾此詩,諄諄囑咐,勸勉有加,壯愛國之行色,見兄弟之親情。

  首聯點題,寫兄弟宦遊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這次也不會因遠別而悲傷落淚。蘇軾兄弟情誼頗深,蘇轍23歲前與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離。23歲進入仕途,從此宦遊四方,會少離多。儘管如此,他們仍息息相關。蘇軾一生屢遭貶謫,蘇轍受累不怨。在“烏臺詩案”中,蘇轍寧肯捨棄官帽以營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蘇轍傳》說:“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蘇轍此去,雖為遠別,但暫作分離,一向樂觀曠達的蘇軾自然不作兒女之態。“那因遠適更沾巾”化用王勃“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句意。

  頷聯勸勉。上句勉勵蘇轍不辭辛苦,其中的“驛騎”原指驛站快馬.此代使臣;“凌風雪”寫出了路途的艱辛。下旬鼓勵兄弟不辱使命,漢朝時匈奴自稱天驕,以後用以代異族。鳳是傳說中的祥瑞之鳥;麟是傳說中的仁德之獸,此以之代轍。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見國家之仁惠。這句是說.要讓遼主認識你這仁德之國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國風範。

  頸聯囑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時時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記故國。下句設想子由夢境,夢中的湖光山色應該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時蘇軾任職杭州,故有此語。

  尾聯望歸。這裡用李揆指子由,這不僅因為蘇軾兄弟在當時的名位與聲望,舉世皆有所聞,而且以此告誡子由,出使北蕃,決不可追求盛名,須小心謹慎,安全而歸。聯絡當時遼國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實,蘇軾的擔心並非多餘。用李揆故事,又以國家利益為重,實乃警精含蓄之語。

  這首詩以送別為題,寫出蘇軾對子由出使遼國的複雜心理,一再勸勉,諄諄囑咐,殷殷盼歸。語言平實,自然流暢,屬對工穩,用事精警。寫尋常之題材,寄兄弟之親情,明國家之大義,實乃蘇詩中抒寫愛國情懷之佳作。

參考資料:

1、陳邇冬.蘇東坡詩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70 2、孫凡禮 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171-173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時,蘇軾54歲,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蘇轍遷翰林學士兼吏部尚書,在汴京。是年八月,蘇轍奉命出使遼國,慶賀遼主生辰。卑事小國,國弱臣辱,做這樣的使臣內心是屈辱的。蘇軾寫詩送別,盡勸慰告誡之意。

  

參考資料:
1、陳邇冬.蘇東坡詩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70

2、 孫凡禮 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171-173

詩人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