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重九舊韻原文賞析
可恨相逢能幾日,不知重會是何年。茱萸子細更重看。
譯文
譯文
陽春白雪般的清新詞句出自座席之間,您才華氣量二者兼備,令人豔羨。異鄉杭州的風景也依舊粲然。
可嘆相逢能夠歡聚幾日?不知重會又將落在何年?屆時,我們願再次面對茱萸仔細把玩。
註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重九:節日名,即重陽。舊韻:指前首《浣溪沙·菊節》詞所用韻字。
白雪:意即陽春白雪。本指藝術性較高難度較大的歌曲,這裡比喻楊繪(元素)詞作的高雅。坐:同“座”。
君:指楊繪,作者友人,杭州知府。才器:才能與器識。
異鄉:指杭州,因楊元素與蘇軾均為四川人,故稱異鄉。
茱萸:植物名。有濃烈香氣,可入藥。古代習俗,夏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佩茱萸囊以去邪避惡。子細:仔細。
賞析
在送別楊繪的諸多詞作中,此篇最大的特點是以直抒胸臆為主。只有首尾兩句是個例外。首句從當前聚會的場景落筆,說友人陽春白雪一般的清妙的詞作在座席中間就一揮而就了。雖然由於楊氏作品的失傳,今天已無法欣賞他的原作,但從蘇軾的讚美中仍然可以看出其作品的格調高雅以及其人的才思敏捷。這一筆精要的敘寫,從一個側面寫出了友人的才華,為下文作了一個鋪墊。接著詞人便直抒對友人的愛賞之情:“愛君才器兩俱全。”唐人劉肅說過:“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後文藝也。”(《大唐新語·知微》)固然強調了“器識”的重要性,卻也說明了才識兩全的不可多得。而在詞人心目中,友人楊繪卻是這種才識兩全的人才。這除了出於傾慕友人的才華之外,當然也與在黨爭中志同道合分不開的(見《宋史》楊繪本傳)。“異鄉”句則意在暗點節令“重九”,“異鄉”杭州,說明它與故鄉蜀地的節令風光沒有什麼兩樣,似乎流露出認他鄉為故鄉的親切感,悵惘與慰藉兼而有之。
下片進而抒寫離愁別緒。詞人滿懷優傷地寫道:可恨彼此相聚能有幾多時光,這一次分手之後,不知到哪一年才能重逢。字裡行間充分表露了對相逢短暫、後會難期的悵恨。這兩句是詞人向友人直接吐露衷腸,有語淺情深之妙。末句“茱萸子細更重看”,暗用杜甫“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九日藍田崔氏莊》)的詩意,以對帶有節令特徵的茱萸“重看”這一細節表達了依戀的情慷,並將“明年此會知誰健”這一層意思寄之於言外,暗含著別後對友人懷念的深情。所以此篇儘管在作者的別情詞中略嫌平實,還是有它的可取之處的。
這首小令,詞短情長,語言流麗平易,表達了詞人深摯的友情。
參考資料:
1、朱靖華.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250-254 2、李慶皋.東坡詞新論與選釋: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141-143創作背景
蘇軾在作此篇前曾作了一首《浣溪沙》,從那首詞序中“自杭移密守”及“時重陽前一日”二語,可以確切地瞭解到,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七年九月八日。而從“別楊元素”一語,可知是與楊繪分袂時寫下的別情詞。因而可以肯定作於同時,即熙寧七年九月,只不過前後相隔一日。
參考資料:
1、朱靖華.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250-254
2、李慶皋.東坡詞新論與選釋: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141-143
賞析
在送別楊繪的諸多詞作中,此篇最大的特點是以直抒胸臆為主。只有首尾兩句是個例外。首句從當前聚會的場景落筆,說友人陽春白雪一般的清妙的詞作在座席中間就一揮而就了。雖然由於楊氏作品的失傳,今天已無法欣賞他的原作,但從蘇軾的讚美中仍然可以看出其作品的格調高雅以及其人的才思敏捷。這一筆精要的敘寫,從一個側面寫出了友人的才華,為下文作了一個鋪墊。接著詞人便直抒對友人的愛賞之情:“愛君才器兩俱全。”唐人劉肅說過:“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後文藝也。”(《大唐新語·知微》)固然強調了“器識”的重要性,卻也說明了才識兩全的不可多得。而在詞人心目中,友人楊繪卻是這種才識兩全的人才。這除了出於傾慕友人的才華之外,當然也與在黨爭中志同道合分不開的(見《宋史》楊繪本傳)。“異鄉”句則意在暗點節令“重九”,“異鄉”杭州,說明它與故鄉蜀地的節令風光沒有什麼兩樣,似乎流露出認他鄉為故鄉的親切感,悵惘與慰藉兼而有之。
下片進而抒寫離愁別緒。詞人滿懷優傷地寫道:可恨彼此相聚能有幾多時光,這一次分手之後,不知到哪一年才能重逢。字裡行間充分表露了對相逢短暫、後會難期的悵恨。這兩句是詞人向友人直接吐露衷腸,有語淺情深之妙。末句“茱萸子細更重看”,暗用杜甫“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九日藍田崔氏莊》)的詩意,以對帶有節令特徵的茱萸“重看”這一細節表達了依戀的情慷,並將“明年此會知誰健”這一層意思寄之於言外,暗含著別後對友人懷念的深情。所以此篇儘管在作者的別情詞中略嫌平實,還是有它的可取之處的。
這首小令,詞短情長,語言流麗平易,表達了詞人深摯的友情。
參考資料:
1、朱靖華.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250-254 2、李慶皋.東坡詞新論與選釋: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141-143創作背景
蘇軾在作此篇前曾作了一首《浣溪沙》,從那首詞序中“自杭移密守”及“時重陽前一日”二語,可以確切地瞭解到,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七年九月八日。而從“別楊元素”一語,可知是與楊繪分袂時寫下的別情詞。因而可以肯定作於同時,即熙寧七年九月,只不過前後相隔一日。
參考資料:
1、朱靖華.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250-254
2、李慶皋.東坡詞新論與選釋: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141-143
-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