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宣城謝脁北樓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李白

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山 一作:曉)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秋天 詠史懷古 景點 感懷

譯文

譯文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
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鳳凰橋和濟川橋好似落入人間的彩虹。
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繚繞於橘柚間,深秋時節梧桐已是枯黃衰老之像。
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

註釋
謝朓北樓:即謝朓樓,為南朝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故址在陵陽山頂,是宣城的登覽勝地。謝朓是李白很佩服的詩人。
江城:泛指水邊的城,這裡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區的方言,無論大水小水都稱之為“江”。
兩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鳳凰橋,句溪上有濟川橋。
明鏡:指拱橋橋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圓形,像明亮的鏡子一樣。
雙橋:指鳳凰橋和濟川橋,隋開皇(隋文帝年號,公元581~600年)年間所建。
彩虹:指水中的橋影。
人煙:人家裡的炊煙。
北樓:即謝朓樓。
謝公:謝朓。

參考資料:

1、鬱賢皓 編選.李白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84-185 2、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40-141 3、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3-794

創作背景

  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應與《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相近,在安史之亂爆發前不久。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與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的秋天,李白兩度來到宣城,此詩當作於公元753年或754年的中秋節後。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3-794

2、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32-333

3、裴 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407-408

賞析

  謝眺北樓是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又名謝公樓,唐時改名疊嶂樓,是宣城登覽的勝地。宣城處於山環水抱之中,陵陽山岡巒盤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縈迴映帶著整個城郊,真是“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這詩作於天寶十三載(754),這年中秋節後,李白從金陵再度來到了宣城。

  “江城如畫裡,山曉望晴空。”首聯是說,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眺樓遠眺晴空。一個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詩人獨自登上了謝公樓。嵐光山影,是如此的明淨!憑高俯瞰,這“江城”簡直是在畫圖中似的。開頭兩句,詩人把他登覽時所見景色概括的寫了出來,總攝全篇,一下子就把讀者深深吸引住,一同進入詩的意境中去了。這就是李白常用的“開門見山”的表現手法。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頷聯是說,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江上兩座橋彷彿天上落下的彩虹。“兩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嶧山,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說“夾”。因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的流著,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用“明鏡”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雙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叫做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叫做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都是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的建築。這兩條長長的大橋架在溪上,倒映水中,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清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璨色彩。這哪裡是橋呢?簡直是天上的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這裡詩人想象的豐富奇妙,筆致活潑空靈,又一次令人驚歎。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頸聯是說,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煙之中;秋色蒼茫,梧桐也已經顯得衰老。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山岡一帶的叢林裡冒出人家一縷縷的炊煙,桔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呈現出一片蒼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漸老的時候了。我們不難想象,當時詩人的心情完全沉浸在他的視野裡,他的觀察是深刻、細緻的;而他的描寫又是毫不粘滯的。他站得高,望得遠,抓住了一剎那間的感受,用極端凝練的語言,再隨意點染中勾勒出一個深秋的輪廓,深深的透露出季節和環境的氣氛。它不僅寫出了秋景,而且寫出了秋意。如果我們細心領會一下,就會發現它在高度的概括之中,用筆是絲絲入扣的。

  中間兩聯是具體的描寫。這四句詩裡所塑造的藝術形象,都是從首聯的一個“望”字生髮出來的。從結構關係來看,上兩句寫“江城如畫”,下兩句寫“山晚晴空”;四句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又是有層次的。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末聯是說,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協調北樓來,迎著蕭瑟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這結尾兩句,從表面看來很簡單,只不過和開頭兩句一呼一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這北樓是謝眺所建造的,從登臨到懷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順便說了句懷念古人的話罷了。這裡值得注意的是“誰念”兩個字。“懷謝公”的“懷”是作者自指;“誰念”的“念”是指別人。兩句的意思是,慨嘆自己“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這就不是一般的懷古了。

  李白在政治上被權貴所排擠、棄官而去之後,政治上一直處於失意之中,過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鬱和感傷,特別是當秋風搖落的季節,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的舊遊之地,現在他又來到這裡。一到宣城,他就會懷念起謝眺,這不僅因為謝眺在宣城遺留下來像疊嶂樓這樣的名勝古蹟,更重要的是謝眺對宣城有著和自己相同的情感。當李白獨自在謝眺樓上眺望的時候,面對著謝眺所吟賞過的山川,緬懷他平素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的悲劇一生,雖然古今異代,然而他們的文化基因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這種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悶彷徨的孤獨感;正因為他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當時複雜的情懷,又有誰能夠理解呢?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32-333

創作背景

  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應與《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相近,在安史之亂爆發前不久。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與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的秋天,李白兩度來到宣城,此詩當作於公元753年或754年的中秋節後。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3-794

2、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32-333

3、裴 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407-408

賞析

  謝眺北樓是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又名謝公樓,唐時改名疊嶂樓,是宣城登覽的勝地。宣城處於山環水抱之中,陵陽山岡巒盤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縈迴映帶著整個城郊,真是“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這詩作於天寶十三載(754),這年中秋節後,李白從金陵再度來到了宣城。

  “江城如畫裡,山曉望晴空。”首聯是說,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眺樓遠眺晴空。一個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詩人獨自登上了謝公樓。嵐光山影,是如此的明淨!憑高俯瞰,這“江城”簡直是在畫圖中似的。開頭兩句,詩人把他登覽時所見景色概括的寫了出來,總攝全篇,一下子就把讀者深深吸引住,一同進入詩的意境中去了。這就是李白常用的“開門見山”的表現手法。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頷聯是說,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江上兩座橋彷彿天上落下的彩虹。“兩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嶧山,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說“夾”。因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的流著,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用“明鏡”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雙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叫做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叫做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都是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的建築。這兩條長長的大橋架在溪上,倒映水中,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清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璨色彩。這哪裡是橋呢?簡直是天上的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這裡詩人想象的豐富奇妙,筆致活潑空靈,又一次令人驚歎。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頸聯是說,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煙之中;秋色蒼茫,梧桐也已經顯得衰老。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山岡一帶的叢林裡冒出人家一縷縷的炊煙,桔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呈現出一片蒼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漸老的時候了。我們不難想象,當時詩人的心情完全沉浸在他的視野裡,他的觀察是深刻、細緻的;而他的描寫又是毫不粘滯的。他站得高,望得遠,抓住了一剎那間的感受,用極端凝練的語言,再隨意點染中勾勒出一個深秋的輪廓,深深的透露出季節和環境的氣氛。它不僅寫出了秋景,而且寫出了秋意。如果我們細心領會一下,就會發現它在高度的概括之中,用筆是絲絲入扣的。

  中間兩聯是具體的描寫。這四句詩裡所塑造的藝術形象,都是從首聯的一個“望”字生髮出來的。從結構關係來看,上兩句寫“江城如畫”,下兩句寫“山晚晴空”;四句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又是有層次的。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末聯是說,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協調北樓來,迎著蕭瑟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這結尾兩句,從表面看來很簡單,只不過和開頭兩句一呼一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這北樓是謝眺所建造的,從登臨到懷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順便說了句懷念古人的話罷了。這裡值得注意的是“誰念”兩個字。“懷謝公”的“懷”是作者自指;“誰念”的“念”是指別人。兩句的意思是,慨嘆自己“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這就不是一般的懷古了。

  李白在政治上被權貴所排擠、棄官而去之後,政治上一直處於失意之中,過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鬱和感傷,特別是當秋風搖落的季節,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的舊遊之地,現在他又來到這裡。一到宣城,他就會懷念起謝眺,這不僅因為謝眺在宣城遺留下來像疊嶂樓這樣的名勝古蹟,更重要的是謝眺對宣城有著和自己相同的情感。當李白獨自在謝眺樓上眺望的時候,面對著謝眺所吟賞過的山川,緬懷他平素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的悲劇一生,雖然古今異代,然而他們的文化基因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這種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悶彷徨的孤獨感;正因為他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當時複雜的情懷,又有誰能夠理解呢?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32-333

詩人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