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詩二首·其二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崔國輔

樓頭桃李疏,池上芙蓉落。
織錦猶未成,蛩聲入羅幕。

寫人 思婦 抒情 懷人

譯文

譯文
樓閣前面的桃李已經稀疏,池塘水上的荷花也漸凋落。
思緒煩亂而織錦尚未成匹,蟋蟀鳴聲卻陣陣傳入羅幕。

註釋
樓頭:一作“樓前”。
芙蓉:荷花的別名。
織錦:即織錦以寄相思之意。這裡用蘇蕙織迴文璇璣圖典故。據《晉書·列女傳》記載,十六國時前秦秦州刺史竇滔,因罪被戍流沙。其妻蘇蕙思之,織錦為迴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迴圈以讀之皆成章句,詞甚悽惋。後人稱之為“迴文錦”、“璇璣圖”。圖共八百餘字,可讀成詩二百餘首,或雲七千九百餘首。
蛩(qióng)聲:蟋蟀的鳴聲。

參考資料:
1、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212

賞析

  這首詩通篇是一個女子睹舊物而生哀怨的語氣。由“織錦”這個典故可知,這首詩的主人公是位思婦,其丈夫或遊宦,或征戍,不必坐實。她感嘆青春不再,桃李疏,芙蓉落,已到了人生的秋天。

  “樓前桃李疏,池下芙蓉落”。這是思婦眼中之景,而且景中寓情。可以想象這位少婦,獨坐幽閨,愁眉深鎖,凝神呆望著樓外。流光冉冉,桃李之花已經紛紛落下,花疏葉繁,大好春光即將逝去,這就增添了她許多愁緒。次句寫秋天。池塘之中,秋風乍起,荷花飄零,黯然凝望,惆悵無限。舒亶《虞美人》中的“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情景亦相似。第三句謂織錦以寄相思,然思極恨極,致使思緒繁亂,未能織成。此中有相思莫寄、四顧茫然之意。末句以景結情,用蟋蟀鳴聲入於深閨羅幃來渲染秋夜淒涼的氣氛。在古詩詞中,蟄聲往往同織婦聯絡在一起,且多寫夜間悲愁。如姜夔《齊天樂·蟋蟀》雲:“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陸龜蒙《子夜變歌三首》雲:“蟋蟀吟堂前,惆悵儂愁。”秋涼已屆,萬戶搗衣,又是最為關情之事;歲雲將暮,又是一年,不禁令人倍增哀愁。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夫之也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這首詩,除第三句用典為情語之外,共他三句皆為景語。然而卻是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交融一體,妙合無垠。在結構方面,首句寫春,次句寫秋,兩句結合,暗示春秋代序,年華轉換,遲暮之感,相思之殷,盡在其中。末句以景託情,總括全詩,意在言外,餘韻悠然。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73

創作背景

  清人劉大櫆說此詩是“刺先朝舊臣見棄”。唐人作宮怨詩,固然以直接反映宮女的不幸這一社會現實為多。但有時詩人也借寫宮怨以寄託諷刺,或感嘆個人身世。崔國輔系開元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天寶間被貶,此詩很有可能就是為寄託諷刺之意而作。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73

賞析

  這首詩通篇是一個女子睹舊物而生哀怨的語氣。由“織錦”這個典故可知,這首詩的主人公是位思婦,其丈夫或遊宦,或征戍,不必坐實。她感嘆青春不再,桃李疏,芙蓉落,已到了人生的秋天。

  “樓前桃李疏,池下芙蓉落”。這是思婦眼中之景,而且景中寓情。可以想象這位少婦,獨坐幽閨,愁眉深鎖,凝神呆望著樓外。流光冉冉,桃李之花已經紛紛落下,花疏葉繁,大好春光即將逝去,這就增添了她許多愁緒。次句寫秋天。池塘之中,秋風乍起,荷花飄零,黯然凝望,惆悵無限。舒亶《虞美人》中的“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情景亦相似。第三句謂織錦以寄相思,然思極恨極,致使思緒繁亂,未能織成。此中有相思莫寄、四顧茫然之意。末句以景結情,用蟋蟀鳴聲入於深閨羅幃來渲染秋夜淒涼的氣氛。在古詩詞中,蟄聲往往同織婦聯絡在一起,且多寫夜間悲愁。如姜夔《齊天樂·蟋蟀》雲:“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陸龜蒙《子夜變歌三首》雲:“蟋蟀吟堂前,惆悵儂愁。”秋涼已屆,萬戶搗衣,又是最為關情之事;歲雲將暮,又是一年,不禁令人倍增哀愁。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夫之也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這首詩,除第三句用典為情語之外,共他三句皆為景語。然而卻是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交融一體,妙合無垠。在結構方面,首句寫春,次句寫秋,兩句結合,暗示春秋代序,年華轉換,遲暮之感,相思之殷,盡在其中。末句以景託情,總括全詩,意在言外,餘韻悠然。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73

創作背景

  清人劉大櫆說此詩是“刺先朝舊臣見棄”。唐人作宮怨詩,固然以直接反映宮女的不幸這一社會現實為多。但有時詩人也借寫宮怨以寄託諷刺,或感嘆個人身世。崔國輔系開元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天寶間被貶,此詩很有可能就是為寄託諷刺之意而作。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73

詩人崔國輔

      崔國輔,唐代詩人。吳郡(今蘇州)人,一說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開元十四年(726)登進士第,歷官山陰尉、許昌令、集賢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等職。天寶十一載(752),因受王鉷案牽連被貶為竟陵司馬。與陸鴻漸交往,品茶評水,一時傳為佳話。事蹟散見《新唐書·藝文志四》、《唐詩紀事》卷一五、《唐才子傳》卷二。國輔詩以五絕著稱,深得南朝樂府民歌遺意。殷璠《河嶽英靈集》雲:“國輔詩婉孌清楚,深宜諷味。樂府數章,古人不及也。”原集至宋代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