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首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杜甫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
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
胡童結束還難有,楚女腰肢亦可憐。
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
虛沾焦舉為寒食,實藉嚴君賣卜錢。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
寂寂系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
十年蹴踘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
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
秦城樓閣煙花裡,漢主山河錦繡中。
春去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

清明節 寫景 抒情 愛國 組詩

譯文

譯文
早起匆匆趕路,天氣晴朗春色正好,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小舟盪漾在湖水之上。
飛鳥在天上自在飛翔,少年無憂無慮的嬉戲打鬧,只是這般天真無慮的時光卻是與我無緣了。
少數名族兒童的獨特的服飾已經很少看到了,楚地的女孩腰肢纖細,惹人憐惜。
昔日輝煌的定王府已無蹤跡,想象著賈誼府中的古井仍是當年模樣。
雖是隻需禁火三日,無奈沒有食物烹煮實在辜負了周舉的好意了,一直四處奔波,生計卻仍無著落。
富足奢侈的生活還是山林平淡生活都是天意,有濁酒、粗茶淡飯頤養天年也已足夠了。

一生都在外顛簸漂泊,右臂已漸漸枯瘦無力一邊的耳朵也已聽不清。
想到這病弱的身體,無依無靠,不禁悲從中來,淚溼衣襟。
流浪漂泊,離都城已越來越遠,時光匆匆已過十年,現唯有清明的風俗還與之相同。
雁陣穿雲北去,趕赴北國家園;其他人家也紛紛鑽青楓取火,一片清明風光。
長安的城樓掩映在一片輕煙花語中,那萬里山河也是一片錦繡吧。
春水滔滔不絕的匯向洞庭湖中,阻斷了我回去的道路,目之所及茫茫一片白萍,心中更是悽苦愁悶。

註釋
繡羽:鳥。
銜花:少年。
胡:泛指少數民族。
童:兒童。
結束:服飾裝束。
定王:漢景帝第十子劉發,唐姬所生,微無寵,故封王於卑溼貧國長沙,卒諡定。定王城又名定王臺、定王廟等,在長沙縣東一里,廟連崗,高七丈,故又謂之定王岡,相傳乃定王為望其母唐姬墓所建。
長懷:遐想,悠思。
賈傅:即賈誼。
沾:潤澤。
嚴君:即嚴君平,漢蜀郡人。卜筮於成都,日得百錢足以自養,則閉肆下簾讀老莊,揚雄曾從其遊。
天性:猶天命,指上天的意旨或上天安排的命運。
濁醪:濁酒。
白蘋:亦作“白萍”。水中浮草。

參考資料:

1、古詩文網經典傳承志願小組.白馬非馬譯註,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鑑賞

  詩體為七排,是古代詩人極少創作的一種詩體,杜甫集中僅存數首。此詩乃詩人觸景傷情、感慨入懷之作。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詩篇開始,詩人緊扣清明時令入題。“新火”,古代四季,各用不同木材鑽木取火,易季時所取火叫新火。唐宋時清明日有賜百官新火的儀式。蘇軾《徐使君分新火》詩云:“臥皋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即指此。首聯一點時,二點地。詩人清晨起來,匆匆趕路,清明新火正嫋起縷縷新煙。天氣晴暖,春光明媚,一葉小舟盪漾在萬頃湖水之上。一個“淨”字寫盡了天宇的明靜,湖水的澄澈。此景如詩如畫,可惜在詩人心中惹起的卻是陣陣苦痛酸愁。“客船”之“客”輕輕一點,把詩人從美好的自然境界拉回到殘酷的現實人生,詩人不得不面對飄蕩流離的艱難處境,幸福和快慰轉瞬即逝。景愈美,痛愈深。詩人看到天上飛過輕盈的小鳥,地上游戲的快活的兒童,他只是蒼然感到“他自得”,“我無緣”,詩人歷經苦痛,身老倦遊之態如在目前。繡羽,美好漂亮的羽毛,代指鳥。鮑照賦雲:“曜繡羽以晨過。”又,宋之問詩:“銜花翡翠來。”紅顏,此非指美貌女子,而是指少年,李白《贈孟浩然》詩有句“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即是。騎聽,以竹當馬騎,乃少兒遊戲。此聯直寫詩人之哀之倦,與首聯隱於其中、詳察方覺不同。意義上隱顯結合,表達上動靜相照,取景由高及低,由水及岸,時空勾畫寬遠闊大。

  “胡童結束還難有,楚女腰肢亦可憐。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第三聯上承第二聯,寫本地風物人情。胡,泛指少數民族。湖南是多民族雜居省份,土家苗民很多,少數民族的兒童服飾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迥異於北國中原,楚地女兒腰肢苗條,美麗可愛,又是別番情調。在詩人筆下,小鳥輕翔,少年遊樂,兒童裝扮新奇,少女嫋婷款款,襯以朝火新煙、湖光山色的背景,構成一幅明快爽朗、色調紛呈的清明風俗畫。很明顯,詩人意在以此反襯自己悲涼暗淡的心懷。前三聯從現實、眼前著筆,第四聯則由當地古蹟轉到對歷史人物的回憶了。定王,漢景帝第十子劉發,唐姬所生,微無寵,故封王於卑溼貧國長沙,卒諡定。定王城又名定王臺、定王廟等,在長沙縣東一里,廟連崗,高七丈,故又謂之定王岡,相傳乃定王為望其母唐姬墓所建。賈傅,即賈誼。年少通諸家書,文帝召為博士,遷太中大夫。他改正朔,易服色,製法度,興禮樂,又數上疏陳政事,言時弊,為大臣所忌,出為長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賦》發抒不平之氣。盛弘之《荊州記》裡說:“湘州南市之東,有賈誼宅,中有井,即誼所穿也。上斂下大,狀似壺。井旁有局腳食床,形制甚古。”詩人為何於此想及此二人二事呢?定王、賈誼失寵於皇帝,不遇於時運,被逐僻遠卑溼之國,與詩人經歷是頗相近的,而定王之望遠在長安的母親墳塋,賈誼之吊屈原而自傷,也正與詩人情感和思想合拍,詩人是借古人而遣已之鬱懷。所以下聯作者即從古人想到自身境況。

  “虛沾焦舉為寒食,實藉嚴君賣卜錢。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寒食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要禁火三日。相傳春秋時介子推輔佐晉文公重耳回國後,隱居不出,重耳燒山相逼,之推抱樹而死。重耳為悼念他,禁止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後相沿成俗。而太原舊俗,每冬至應寒食一月,平民不堪其苦,周舉為幷州刺史時,作書置子推廟,言盛冬去火,非賢者之意,故改為三日。其實,禁火乃周朝舊制,與子推之死無關,是《後漢書·周舉傳》附會為之。詩人在此不過是借用這個清明傳聞而己。沾,潤澤。寒食時雖賴周舉之福開了火禁,詩人一無所有,舟鮮熟食,故只有虛承周之美意了。嚴君,即嚴君平,漢蜀郡人。卜筮於成都,日得百錢足以自養,則閉肆下簾讀老莊,揚雄曾從其遊學,稱為逸民。這兩句概括寫詩人貧困潦倒生活。詩人到處奔波,左衝右突,卻生計無著,寫此詩前後即在潭州賣藥度日,有詩云“藥物楚老漁商市”。詩人提及嚴君平,非即思君平賣卜自給,更含有對君平閉簾讀老莊的嚮往之情。詩人一生深受儒道思想影響,為了社稷,也為了生計,想積極用世,同時也不乏退隱山林,過一種平淡安穩生活的熱望,經過十餘年的流浪顛沛後,這種心靈的追求更日趨強烈,《過洞庭湖》、《次空靈岸》和《嶽麓山道林二寺行》等作品都有明顯的反映,所以結聯詩人明言已志。他討厭擊鐘而食、列鼎而烹的富豪生活,希望順依自己“山林”“天性”,有“濁醪粗飯”伴送歲月,頤養天年就足夠了。這不過是詩人在生活重負之下殘存的一點起碼的生存要求,雖不太積極,仍然體現了詩人不願趨奉權貴,追慕榮華的高潔品質。可惜的是,詩人這個最普通的願望都根本無法遂願,第二年詩人即因貧病交加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生活,年僅五十八歲。

  第一首詩,詩人由清明景事興感,抒寫自己的悲慘遭遇與高潔志向,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情感段落。第二首在內容上是第一首的繼續和發展,著重寫飄泊之感,情懷抒發則更摯切深痛而飽滿。

  “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首聯概寫詩人苦於飄泊,年老病廢的不幸命運,並啟二三兩聯。偏枯病名,《黃帝素問》說“風疾或為偏枯”。

  “寂寂系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第二聯緊承首聯,“系舟”應“飄泊”,“左書空”對“左臂偏枯”,“雙下淚”“左書空”如兩個特寫鏡頭,將首聯漂泊病廢內容具象化,“寂寂”、“悠悠”兩個疊詞,更強化了詩人無依無靠,飄泊不知所歸,流浪難與人語的悲涼氣氛。茫茫人寰,無人可語,臥病在舟,飄蕩無期,右臂殘疾,左書難以成字,雖想停舟駐足,卻又無岸可登,思前想後,詩人淚雨滂沱,心如刀割。此為近承。第三聯在上聯具寫的基礎上概寫,遠承首聯。蹴鞠即打球,與盪鞦韆等都是清明時節遊戲,詩人選取它們入詩既照顧詩題,更含有深意。《杜臆》認為蹴鞠乃軍中擊球之戲,此代指兵亂,戰亂頻仍中的飄泊就更為艱辛,此其一;清明打球乃唐舊俗,不止軍中,宮中猶耽此戲,王建《宮詞》描寫道:“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詩人用此,寓有想望京華之意,此其二;其實,蹴鞠鞦韆在此還具有比喻、雙關意義,詩人的一生不正象球那樣被人踢來踢去,命運不定,也不正如鞦韆般飛蕩往復,高低起落,難以自控嗎?此其三。“十年”言久,“萬里”言遠,詩人從時空兩個角度敘寫自己不幸。“十年”既是虛指,也是實指,從詩人貶出朝遷到現在已是十年光陰過去了。多少年來,詩人象氈球象鞦韆飄泊動盪,本已足悲,挈婦將雛,一天一天遠離京華,則更增其若,荊楚的清明風俗雖與長安相同,正因其同,卻不得不使人憶起流竄四處的親朋,這益使人難堪萬分,柔腸寸斷。詩人在這十四個字中熔鑄了極為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情感體驗,它們依次疊現出來,既富有層次感,又極見渾然一體,具有極強的內在情感張力,令人想起詩人的另一聯名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秦城樓閣煙花裡,漢主山河錦鏽中。”詩人由上聯蹴鞠鞦韆等物事巧妙轉入對景物的描寫,情感也逐級上升到新的高度。春來了,去冬南來的雁陣又紛紛穿雲北去,趕赴北國的家園;四野人家也紛紛鑽青楓取火,一片清明風光。詩人從高下兩個角度取景。紫塞,北地邊關,詩人用此代北方的京華長安。南鳥北歸有期,遷客返京無望,可謂人慚北鳥。古人鑽木取火,四時各異其木,其後僅於寒食後一日為之,成為沿襲故俗遺蹟。春季當用榆柳,荊楚卻用青楓,足見異地異俗,更易令人想到《招魂》中的句子:“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這與詩人當時心緒是極合拍的。北方紫塞,楚中楓火,兩兩相隔,山高水遠,詩人之心禁不住越過千山萬水,飛到了魂牽夢繞的故都京華。長安的樓閣一定早掩映於陽春三月迷離朦朧的輕煙花雨中了吧?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早應萬紫千紅,一片錦繡了。詩人想念京華之深,欲歸故都之切,在如詩如畫的想象之景中淋漓盡致地渲洩出來,表達卻又含蓄深婉,真切動人。詩人到底忘不了社稷和君王。第四聯為眼前實景,旅雁青楓卻給人以無窮想象的天空,景深因之加大;此聯為想象虛景,煙花錦繡又緊扣節令,近遠兩景真幻交融,動靜兼具,足見詩人構思之精密,技巧之高妙。

  “春水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春水滔滔歸向浩渺無邊的洞庭,隔斷了詩人的歸路,舉目皆茫茫白蘋,更使白首詩人愁腸百倍,不能自持。“春”是節令的周而復始,“白”是色彩的比照烘托,兩詞疊用,極寫詩人萬般情懷。春水也如大雁一樣,能夠如期迴歸,詩人卻不得不淹滯湖湘,返京無計;白蘋雖有榮枯,尚能年年開花,詩人卻盛年不再,衰落無成,然詩人偏又心繫長安,不忘社稷,怎不愁上加愁呢?是景語也是情語,情因景生,情變景換,在情感的千迴百折、跌宕渲洩中,結束全詩,只留下茫然、哀痛、無言的回聲。結聯素來為人稱道,劉禹錫《嘉語》言此聯人不可及,尤以疊字見妙,位雲亭《秋窗隨筆》贊其“風神搖漾,一語百情”,從藝術技巧和審美效果兩個方面進行了極高的評價。

  在內容上,《清明二首》因節興感,借景借物抒懷,既寫平生不幸,更讓人看到詩人心中交織紐結的矛盾和痛若。詩人平生抱負無望可展,加以身老病廢,流離失所,意識中潛藏的釋道思想不禁抬起頭來。在最後歲月的詩稿中,他感慨自己“久放白頭吟”,渴望能“忘機”“返樸”,他追慕桃花源式的世外“淳古”生活,認為“富貴功名焉足圖”,希望在“樂國養微軀”,且欲與山鳥山花結鄰為友。然而詩人終歸是詩人,即使成了江湖“漁翁”失群“孤雁”,也永不失“每飯不忘君”的本色。他總是心繫故園,“每依北斗望京華”,不捨輔佐君王“幾回青瑣點朝班”的過去,“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詩人依然雄心不已。這樣,進與退,入與出的矛盾在詩人心中此消彼長,掀起劇烈衝突,當然前者總是佔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情懷,也鮮明體現在《清明二首》中。貧病交加的詩人,眼前的歡樂之景無一不牽發縷縷哀愁,促使他追想嚴君,嚮往山林的任運生活。然而北迴的大雁,飄流的楓煙,應時的春水,又註定他割棄不了“秦城樓閣”和“漢主山河”,且因之愈復悲哀。詩言情志。詩人這種深沉濃烈的情懷根植於詩人高尚深厚的愛國主義心靈,是詩人與祖國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自然而必然的寫照。這種深厚的愛國之情是深可寶貴,值得今人發揚光大的。這也是這首詩的價值所在。

  藝術表達上詩人也頗多成功之處。詩人善於選景構圖。新火新煙,湖色春光,旅雁青楓,煙花錦繡,組成一幅有聲有色、歷歷如見的江南初春圖,而鳥銜花,兒騎竹,童妝胡服,女作細腰,定王舊城,賈傅古井,又是一卷具有鮮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風俗圖畫。詩人選景注意大與小,遠與近,高與下,動與靜的角度變幻和配合,並把古與今,想象與現實有機融匯,內容豐富多彩,畫面流走生動,境界高遠闊大。詩人善於煉字煉句,以“淨”寫初春湖光山色的特徵和神韻,以“遠”狀詩人慾留不能,京華日遠的感傷,以“虛”道詩人囊空如洗的貧寒,“十年蹴鞠”一聯高度濃縮概括,達到了言約意豐、辭斷意屬的審美高度。疊詞、復字、雙關等技巧,既增詩句聲態之美,更使平常詞眼產生了新的豐富深涵,擴充套件了詩的容量。全詩語言通俗樸質,感情卻含蓄深沉,耐人咀嚼。

  全詩以情感的構思線索,取景用事全為抒情服務,所以景隨情移,步步變換。或以樂景襯哀,或直寫哀景,第二首後三聯則把情景高度統一於一體,一般景萬種情疊起千重心浪,把全詩情緒推到最高點。詩人又善於多角度切入和轉換,多重詩歌意象紛至沓來,彷彿隨手拈出,又極妥貼自然。象第二首,首聯點飄泊之苦,二聯近承具寫,三聯遠承概寫,又帶出清明物事,融深慨於其中。四聯是眼前景,旅雁由地上雲,新煙嫋嫋騰空,視點從低至高搖移;五聯是想象著筆,結聯又歸於眼前茫茫湖水。結構上縱橫開合,景緻上伸縮自如,情感氛圍步步加深,似淡實濃,似散實密,似漫不經心偏又構思綿密。語出自然,旨歸深烈,簡易純熟,深然天成,正是詩人晚年詩作的鮮明特點。

  在章法上,第一首前後兩聯都緊扣自身著墨,中間兩聯拓開一筆,寫當地風情民俗,離合相間,跌宕起伏;第二首前三聯敘事,敘中融情,後三聯寫景,景真情深,兩大板塊如又峰並峙,各顯千秋。第一首起於風物人事,言志作結,第二首由自身飄泊啟篇,又歸於湖南風物,兩首詩在整體結構上有一種曲折變化之貌,迴環錯落之美。總之,無論是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表達上看,《清明二首》都是詩人晚年的好詩之一。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從此離開朝延,開始最後十餘年的飄泊生涯,直到公元770年(大曆五年)病死於洞庭舟中。清明二首》寫於公元769年(大曆四年)春,當時詩人由嶽州南行,擬往衡州依湖南都團練史、衡州刺史韋之晉。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鑑賞

  詩體為七排,是古代詩人極少創作的一種詩體,杜甫集中僅存數首。此詩乃詩人觸景傷情、感慨入懷之作。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詩篇開始,詩人緊扣清明時令入題。“新火”,古代四季,各用不同木材鑽木取火,易季時所取火叫新火。唐宋時清明日有賜百官新火的儀式。蘇軾《徐使君分新火》詩云:“臥皋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即指此。首聯一點時,二點地。詩人清晨起來,匆匆趕路,清明新火正嫋起縷縷新煙。天氣晴暖,春光明媚,一葉小舟盪漾在萬頃湖水之上。一個“淨”字寫盡了天宇的明靜,湖水的澄澈。此景如詩如畫,可惜在詩人心中惹起的卻是陣陣苦痛酸愁。“客船”之“客”輕輕一點,把詩人從美好的自然境界拉回到殘酷的現實人生,詩人不得不面對飄蕩流離的艱難處境,幸福和快慰轉瞬即逝。景愈美,痛愈深。詩人看到天上飛過輕盈的小鳥,地上游戲的快活的兒童,他只是蒼然感到“他自得”,“我無緣”,詩人歷經苦痛,身老倦遊之態如在目前。繡羽,美好漂亮的羽毛,代指鳥。鮑照賦雲:“曜繡羽以晨過。”又,宋之問詩:“銜花翡翠來。”紅顏,此非指美貌女子,而是指少年,李白《贈孟浩然》詩有句“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即是。騎聽,以竹當馬騎,乃少兒遊戲。此聯直寫詩人之哀之倦,與首聯隱於其中、詳察方覺不同。意義上隱顯結合,表達上動靜相照,取景由高及低,由水及岸,時空勾畫寬遠闊大。

  “胡童結束還難有,楚女腰肢亦可憐。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第三聯上承第二聯,寫本地風物人情。胡,泛指少數民族。湖南是多民族雜居省份,土家苗民很多,少數民族的兒童服飾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迥異於北國中原,楚地女兒腰肢苗條,美麗可愛,又是別番情調。在詩人筆下,小鳥輕翔,少年遊樂,兒童裝扮新奇,少女嫋婷款款,襯以朝火新煙、湖光山色的背景,構成一幅明快爽朗、色調紛呈的清明風俗畫。很明顯,詩人意在以此反襯自己悲涼暗淡的心懷。前三聯從現實、眼前著筆,第四聯則由當地古蹟轉到對歷史人物的回憶了。定王,漢景帝第十子劉發,唐姬所生,微無寵,故封王於卑溼貧國長沙,卒諡定。定王城又名定王臺、定王廟等,在長沙縣東一里,廟連崗,高七丈,故又謂之定王岡,相傳乃定王為望其母唐姬墓所建。賈傅,即賈誼。年少通諸家書,文帝召為博士,遷太中大夫。他改正朔,易服色,製法度,興禮樂,又數上疏陳政事,言時弊,為大臣所忌,出為長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賦》發抒不平之氣。盛弘之《荊州記》裡說:“湘州南市之東,有賈誼宅,中有井,即誼所穿也。上斂下大,狀似壺。井旁有局腳食床,形制甚古。”詩人為何於此想及此二人二事呢?定王、賈誼失寵於皇帝,不遇於時運,被逐僻遠卑溼之國,與詩人經歷是頗相近的,而定王之望遠在長安的母親墳塋,賈誼之吊屈原而自傷,也正與詩人情感和思想合拍,詩人是借古人而遣已之鬱懷。所以下聯作者即從古人想到自身境況。

  “虛沾焦舉為寒食,實藉嚴君賣卜錢。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寒食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要禁火三日。相傳春秋時介子推輔佐晉文公重耳回國後,隱居不出,重耳燒山相逼,之推抱樹而死。重耳為悼念他,禁止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後相沿成俗。而太原舊俗,每冬至應寒食一月,平民不堪其苦,周舉為幷州刺史時,作書置子推廟,言盛冬去火,非賢者之意,故改為三日。其實,禁火乃周朝舊制,與子推之死無關,是《後漢書·周舉傳》附會為之。詩人在此不過是借用這個清明傳聞而己。沾,潤澤。寒食時雖賴周舉之福開了火禁,詩人一無所有,舟鮮熟食,故只有虛承周之美意了。嚴君,即嚴君平,漢蜀郡人。卜筮於成都,日得百錢足以自養,則閉肆下簾讀老莊,揚雄曾從其遊學,稱為逸民。這兩句概括寫詩人貧困潦倒生活。詩人到處奔波,左衝右突,卻生計無著,寫此詩前後即在潭州賣藥度日,有詩云“藥物楚老漁商市”。詩人提及嚴君平,非即思君平賣卜自給,更含有對君平閉簾讀老莊的嚮往之情。詩人一生深受儒道思想影響,為了社稷,也為了生計,想積極用世,同時也不乏退隱山林,過一種平淡安穩生活的熱望,經過十餘年的流浪顛沛後,這種心靈的追求更日趨強烈,《過洞庭湖》、《次空靈岸》和《嶽麓山道林二寺行》等作品都有明顯的反映,所以結聯詩人明言已志。他討厭擊鐘而食、列鼎而烹的富豪生活,希望順依自己“山林”“天性”,有“濁醪粗飯”伴送歲月,頤養天年就足夠了。這不過是詩人在生活重負之下殘存的一點起碼的生存要求,雖不太積極,仍然體現了詩人不願趨奉權貴,追慕榮華的高潔品質。可惜的是,詩人這個最普通的願望都根本無法遂願,第二年詩人即因貧病交加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生活,年僅五十八歲。

  第一首詩,詩人由清明景事興感,抒寫自己的悲慘遭遇與高潔志向,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情感段落。第二首在內容上是第一首的繼續和發展,著重寫飄泊之感,情懷抒發則更摯切深痛而飽滿。

  “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首聯概寫詩人苦於飄泊,年老病廢的不幸命運,並啟二三兩聯。偏枯病名,《黃帝素問》說“風疾或為偏枯”。

  “寂寂系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第二聯緊承首聯,“系舟”應“飄泊”,“左書空”對“左臂偏枯”,“雙下淚”“左書空”如兩個特寫鏡頭,將首聯漂泊病廢內容具象化,“寂寂”、“悠悠”兩個疊詞,更強化了詩人無依無靠,飄泊不知所歸,流浪難與人語的悲涼氣氛。茫茫人寰,無人可語,臥病在舟,飄蕩無期,右臂殘疾,左書難以成字,雖想停舟駐足,卻又無岸可登,思前想後,詩人淚雨滂沱,心如刀割。此為近承。第三聯在上聯具寫的基礎上概寫,遠承首聯。蹴鞠即打球,與盪鞦韆等都是清明時節遊戲,詩人選取它們入詩既照顧詩題,更含有深意。《杜臆》認為蹴鞠乃軍中擊球之戲,此代指兵亂,戰亂頻仍中的飄泊就更為艱辛,此其一;清明打球乃唐舊俗,不止軍中,宮中猶耽此戲,王建《宮詞》描寫道:“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詩人用此,寓有想望京華之意,此其二;其實,蹴鞠鞦韆在此還具有比喻、雙關意義,詩人的一生不正象球那樣被人踢來踢去,命運不定,也不正如鞦韆般飛蕩往復,高低起落,難以自控嗎?此其三。“十年”言久,“萬里”言遠,詩人從時空兩個角度敘寫自己不幸。“十年”既是虛指,也是實指,從詩人貶出朝遷到現在已是十年光陰過去了。多少年來,詩人象氈球象鞦韆飄泊動盪,本已足悲,挈婦將雛,一天一天遠離京華,則更增其若,荊楚的清明風俗雖與長安相同,正因其同,卻不得不使人憶起流竄四處的親朋,這益使人難堪萬分,柔腸寸斷。詩人在這十四個字中熔鑄了極為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情感體驗,它們依次疊現出來,既富有層次感,又極見渾然一體,具有極強的內在情感張力,令人想起詩人的另一聯名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秦城樓閣煙花裡,漢主山河錦鏽中。”詩人由上聯蹴鞠鞦韆等物事巧妙轉入對景物的描寫,情感也逐級上升到新的高度。春來了,去冬南來的雁陣又紛紛穿雲北去,趕赴北國的家園;四野人家也紛紛鑽青楓取火,一片清明風光。詩人從高下兩個角度取景。紫塞,北地邊關,詩人用此代北方的京華長安。南鳥北歸有期,遷客返京無望,可謂人慚北鳥。古人鑽木取火,四時各異其木,其後僅於寒食後一日為之,成為沿襲故俗遺蹟。春季當用榆柳,荊楚卻用青楓,足見異地異俗,更易令人想到《招魂》中的句子:“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這與詩人當時心緒是極合拍的。北方紫塞,楚中楓火,兩兩相隔,山高水遠,詩人之心禁不住越過千山萬水,飛到了魂牽夢繞的故都京華。長安的樓閣一定早掩映於陽春三月迷離朦朧的輕煙花雨中了吧?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早應萬紫千紅,一片錦繡了。詩人想念京華之深,欲歸故都之切,在如詩如畫的想象之景中淋漓盡致地渲洩出來,表達卻又含蓄深婉,真切動人。詩人到底忘不了社稷和君王。第四聯為眼前實景,旅雁青楓卻給人以無窮想象的天空,景深因之加大;此聯為想象虛景,煙花錦繡又緊扣節令,近遠兩景真幻交融,動靜兼具,足見詩人構思之精密,技巧之高妙。

  “春水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春水滔滔歸向浩渺無邊的洞庭,隔斷了詩人的歸路,舉目皆茫茫白蘋,更使白首詩人愁腸百倍,不能自持。“春”是節令的周而復始,“白”是色彩的比照烘托,兩詞疊用,極寫詩人萬般情懷。春水也如大雁一樣,能夠如期迴歸,詩人卻不得不淹滯湖湘,返京無計;白蘋雖有榮枯,尚能年年開花,詩人卻盛年不再,衰落無成,然詩人偏又心繫長安,不忘社稷,怎不愁上加愁呢?是景語也是情語,情因景生,情變景換,在情感的千迴百折、跌宕渲洩中,結束全詩,只留下茫然、哀痛、無言的回聲。結聯素來為人稱道,劉禹錫《嘉語》言此聯人不可及,尤以疊字見妙,位雲亭《秋窗隨筆》贊其“風神搖漾,一語百情”,從藝術技巧和審美效果兩個方面進行了極高的評價。

  在內容上,《清明二首》因節興感,借景借物抒懷,既寫平生不幸,更讓人看到詩人心中交織紐結的矛盾和痛若。詩人平生抱負無望可展,加以身老病廢,流離失所,意識中潛藏的釋道思想不禁抬起頭來。在最後歲月的詩稿中,他感慨自己“久放白頭吟”,渴望能“忘機”“返樸”,他追慕桃花源式的世外“淳古”生活,認為“富貴功名焉足圖”,希望在“樂國養微軀”,且欲與山鳥山花結鄰為友。然而詩人終歸是詩人,即使成了江湖“漁翁”失群“孤雁”,也永不失“每飯不忘君”的本色。他總是心繫故園,“每依北斗望京華”,不捨輔佐君王“幾回青瑣點朝班”的過去,“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詩人依然雄心不已。這樣,進與退,入與出的矛盾在詩人心中此消彼長,掀起劇烈衝突,當然前者總是佔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情懷,也鮮明體現在《清明二首》中。貧病交加的詩人,眼前的歡樂之景無一不牽發縷縷哀愁,促使他追想嚴君,嚮往山林的任運生活。然而北迴的大雁,飄流的楓煙,應時的春水,又註定他割棄不了“秦城樓閣”和“漢主山河”,且因之愈復悲哀。詩言情志。詩人這種深沉濃烈的情懷根植於詩人高尚深厚的愛國主義心靈,是詩人與祖國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自然而必然的寫照。這種深厚的愛國之情是深可寶貴,值得今人發揚光大的。這也是這首詩的價值所在。

  藝術表達上詩人也頗多成功之處。詩人善於選景構圖。新火新煙,湖色春光,旅雁青楓,煙花錦繡,組成一幅有聲有色、歷歷如見的江南初春圖,而鳥銜花,兒騎竹,童妝胡服,女作細腰,定王舊城,賈傅古井,又是一卷具有鮮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風俗圖畫。詩人選景注意大與小,遠與近,高與下,動與靜的角度變幻和配合,並把古與今,想象與現實有機融匯,內容豐富多彩,畫面流走生動,境界高遠闊大。詩人善於煉字煉句,以“淨”寫初春湖光山色的特徵和神韻,以“遠”狀詩人慾留不能,京華日遠的感傷,以“虛”道詩人囊空如洗的貧寒,“十年蹴鞠”一聯高度濃縮概括,達到了言約意豐、辭斷意屬的審美高度。疊詞、復字、雙關等技巧,既增詩句聲態之美,更使平常詞眼產生了新的豐富深涵,擴充套件了詩的容量。全詩語言通俗樸質,感情卻含蓄深沉,耐人咀嚼。

  全詩以情感的構思線索,取景用事全為抒情服務,所以景隨情移,步步變換。或以樂景襯哀,或直寫哀景,第二首後三聯則把情景高度統一於一體,一般景萬種情疊起千重心浪,把全詩情緒推到最高點。詩人又善於多角度切入和轉換,多重詩歌意象紛至沓來,彷彿隨手拈出,又極妥貼自然。象第二首,首聯點飄泊之苦,二聯近承具寫,三聯遠承概寫,又帶出清明物事,融深慨於其中。四聯是眼前景,旅雁由地上雲,新煙嫋嫋騰空,視點從低至高搖移;五聯是想象著筆,結聯又歸於眼前茫茫湖水。結構上縱橫開合,景緻上伸縮自如,情感氛圍步步加深,似淡實濃,似散實密,似漫不經心偏又構思綿密。語出自然,旨歸深烈,簡易純熟,深然天成,正是詩人晚年詩作的鮮明特點。

  在章法上,第一首前後兩聯都緊扣自身著墨,中間兩聯拓開一筆,寫當地風情民俗,離合相間,跌宕起伏;第二首前三聯敘事,敘中融情,後三聯寫景,景真情深,兩大板塊如又峰並峙,各顯千秋。第一首起於風物人事,言志作結,第二首由自身飄泊啟篇,又歸於湖南風物,兩首詩在整體結構上有一種曲折變化之貌,迴環錯落之美。總之,無論是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表達上看,《清明二首》都是詩人晚年的好詩之一。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從此離開朝延,開始最後十餘年的飄泊生涯,直到公元770年(大曆五年)病死於洞庭舟中。清明二首》寫於公元769年(大曆四年)春,當時詩人由嶽州南行,擬往衡州依湖南都團練史、衡州刺史韋之晉。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