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督護歌原文賞析
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
萬人鑿盤石,無由達江滸。
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譯文
譯文
自雲陽乘舟北上,兩岸商賈雲集。江淮間的水牛喘息休息的時候,縴夫們卻還在賣力幹活。他們賣力地拖船行進,真是十分辛苦。氣候如此炎熱,渴極了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河水太渾濁了不可以喝啊!但他們還是喝了,這濁如泥漿,半成都是土的水!他們拉縴的時候唱著《都護歌》,其聲悽切哀怨,口唱心悲,淚下如雨。船伕為官吏役使,得把這些難開採盡的石頭運往上游。可石芒碭是採之不盡、輸之難竭的,縴夫之苦足以感傷千古!
註釋
雲陽:秦以後為曲阿,天寶初改丹陽,屬江南道潤州,是長江下游商業繁榮區,有運河直達長江。即今江蘇丹陽。
吳牛:指江淮間的水牛。
江滸:江邊。
賞析
《丁督護歌》又作《丁都護歌》,是《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語出《宋書· 樂志》:彭城內史徐逵為魯軌所殺,宋高祖派都護丁旿收斂殯埋。逵的妻子(高祖長女),呼旿至閣下,親自問殯送之事,每次問就嘆息說:“丁都護”,聲音很哀惋悽切。後人依其聲制了《都護歌》曲。《唐書· 樂志》也雲:“《丁督護歌》者,晉宋間曲也。”按《樂府詩集》所存《丁督護歌》都是詠歎戎馬生活的辛苦和思婦的怨嘆。李白用舊題別創新意,與舊題毫無牽涉。只取其聲調之哀怨。此詩描寫民夫拖船的痛苦,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關於此詩,過去有人以為是詠歷史題材,尋繹語意,是不合的。王琦說“考芒碭諸山,實產文石,或者是時官司取石於此山,僦舟搬運,適當天旱水涸牽挽而行。期令峻急,役者勞苦,太白憫之,而作此詩。”運石勞苦,太白憫之而作是對的;但有些教科書註釋和原詩首句也有扞格。教科書注者把“雲陽上徵去”釋為李白“自雲陽乘舟沿運河北上”。既是能行舟,就不能說“水涸”需“牽挽而行”。社會科學院所編《唐詩選》為圓王說,認為是船工從雲陽向上水拖船走去。如從有些教科書所注云,運石之船固然是向上遊拖去,但這都是作者乘舟之所見,唯其乘舟溯江而上,沿河向上遊拖船之狀以及“兩岸饒商賈”才能可見。“雲陽上徵去”是觀察點。從“兩岸”起至“無由”句都是從這觀察點寫所見所聞所感。作者對商賈之描寫不多,只一句,一句中只著了一個“饒”字,就寫出了兩岸商業之繁榮,商賈之多,富人生活之富。“饒”者多也,但“多”字替代不得。下面大量的筆墨而是寫船工生活。“吳牛”兩句形容活之累。《世說新語·言語》:“(滿)奮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吳牛即用此典。此典既寫出了天氣的異常炎熱,又含蓄地告訴人們,船工也像吳牛一樣在累死累活地幹,因此用典之後,詩人滿懷感嘆地說“拖船一何苦”,“一何”二字下得好,既體現了拖船之苦,又飽含了詩人的無限同情心。五、六句寫船工所吃,活累天氣熱。可連一口清水都喝不上。“不可飲”卻得飲,“半成土”也得裝壺中。與首二句聯絡起來,作者用了對比法,商賈的生活與勞工之生活判若涇渭。“一唱”二句寫所聞,看到的已使人十分傷心了,可偏偏那哀切的“都護歌”又傳入耳中,這位“平生不下淚”的曠達詩人到此也不能不“心摧淚如雨”了。“萬人”兩句又寫所見,這兩句是說:石頭大且多,從事開鑿者數以萬計,運送到江邊更是一件困難的事。作者由拖船之苦進而想到從石山運送巨石到江邊之苦了。末兩句說:磐石廣大,採之不盡,會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痛苦,會讓人民千古掩淚悲嘆。作者以“掩淚”作結,加深了全詩的沉痛感。
這首詩作者懷著沉痛的心情,以樸質的語言給讀者描繪了一幅辛酸的河工拉縴圖,透過詩句讀者彷彿看見了當時兩岸冶遊的富商,豪門子弟,瘦骨伶仃的船工;彷彿聽到了河工的勞動號子,傷心的歌聲,催人淚下的呻吟。透過詩句,讀者也彷彿聽到了正站在行舟上的年青詩人的發出肺腑的悲嘆。此詩的語調是沉鬱的,與他平常明快、灑脫的詩句不同。這又代表李詩另一種風格。世稱杜工部詩多“沉鬱頓挫”之作,此詩即使放入杜集中,也難分出雌雄的。因此,大凡一個集大成的作者,風格總是多樣的,不可一概而論之。明胡應麟所撰《詩藪》雲:“李杜才氣格調,古體歌行,大概相埒。”言之成理。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19 2、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142-143 3、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48-249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創作時間,黃錫珪《李白詩編年》認為是公元747年(天寶六載)李白遊丹陽橫山時所作。也有人認為,此詩作於公元公元738年(開元二十六年),當時潤州(今江蘇鎮江)刺史齊澣在當地開鑿新河,李白看到當時由雲陽從水路運輸石頭的情形,因用當地古曲題目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19
譯文及註釋二
這首詩頌揚張浚指揮有方,號令暢達,致使宋軍的聲威震撼天下、包括北方原境內外的各個角落。這首詩不是一般的贈送酬答之作,而是一首雄偉嘹亮的進行曲,一首愛國主義的佳作。
“號令風霆迅,天聲動北陬”,號令是北伐出師的號令,天聲是大宋天朝的聲音,這聲音,北方遺民父老盼了好久好久,范成大《州橋》詩云:“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有了這樣的基礎,北伐號令一出,即如颶風雷霆迅速傳播,很快震動了最北邊的角落。用這種天風海雨之勢超筆,充分襯出民心士氣的雄壯和誓復故土的決心,使全詩充溢著高昂亢奮的情調。
“長驅渡河洛,直搗向燕幽”,預言戰事,充滿必勝信心;“長驅”、“直搗”,勢如破竹;“河洛”、“燕幽”,渡黃河是恢復宋朝舊疆,向燕幽則還要恢復後晉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這乃是大宋自太祖、太宗而下歷代夢寐以求、念念不忘的天朝基業!
“馬蹀閼氏血,旗嫋可汗頭“,用馬蹄踐踏閼氏的血肉,把可汗的人頭割下來掛在旗杆上示眾。“閼氏”、“可汗”這裡指金朝侵略者。這種必欲置之死地而後踐踏之的痛憤,不正是《滿江紅》詞中“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另一種說法“。
“歸來報明主,恢復舊神州。”想象凱旋的情景,其發自內心的喜悅,也正與“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相似,表達了岳飛長期的夙願,也是他和張浚的共同理想。
全詩氣勢高昂,聲調鏗鏘,充滿著濃厚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和豪邁雄壯的英雄主義氣概。
參考資料:
1、盧冀寧,汪維懋.《歷代邊塞詩詞選析》:軍事誼文出版社,1997年:第298頁 2、傅德岷.《中國華詩詞鑑賞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2005年:第126頁賞析
《丁督護歌》又作《丁都護歌》,是《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語出《宋書· 樂志》:彭城內史徐逵為魯軌所殺,宋高祖派都護丁旿收斂殯埋。逵的妻子(高祖長女),呼旿至閣下,親自問殯送之事,每次問就嘆息說:“丁都護”,聲音很哀惋悽切。後人依其聲制了《都護歌》曲。《唐書· 樂志》也雲:“《丁督護歌》者,晉宋間曲也。”按《樂府詩集》所存《丁督護歌》都是詠歎戎馬生活的辛苦和思婦的怨嘆。李白用舊題別創新意,與舊題毫無牽涉。只取其聲調之哀怨。此詩描寫民夫拖船的痛苦,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關於此詩,過去有人以為是詠歷史題材,尋繹語意,是不合的。王琦說“考芒碭諸山,實產文石,或者是時官司取石於此山,僦舟搬運,適當天旱水涸牽挽而行。期令峻急,役者勞苦,太白憫之,而作此詩。”運石勞苦,太白憫之而作是對的;但有些教科書註釋和原詩首句也有扞格。教科書注者把“雲陽上徵去”釋為李白“自雲陽乘舟沿運河北上”。既是能行舟,就不能說“水涸”需“牽挽而行”。社會科學院所編《唐詩選》為圓王說,認為是船工從雲陽向上水拖船走去。如從有些教科書所注云,運石之船固然是向上遊拖去,但這都是作者乘舟之所見,唯其乘舟溯江而上,沿河向上遊拖船之狀以及“兩岸饒商賈”才能可見。“雲陽上徵去”是觀察點。從“兩岸”起至“無由”句都是從這觀察點寫所見所聞所感。作者對商賈之描寫不多,只一句,一句中只著了一個“饒”字,就寫出了兩岸商業之繁榮,商賈之多,富人生活之富。“饒”者多也,但“多”字替代不得。下面大量的筆墨而是寫船工生活。“吳牛”兩句形容活之累。《世說新語·言語》:“(滿)奮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吳牛即用此典。此典既寫出了天氣的異常炎熱,又含蓄地告訴人們,船工也像吳牛一樣在累死累活地幹,因此用典之後,詩人滿懷感嘆地說“拖船一何苦”,“一何”二字下得好,既體現了拖船之苦,又飽含了詩人的無限同情心。五、六句寫船工所吃,活累天氣熱。可連一口清水都喝不上。“不可飲”卻得飲,“半成土”也得裝壺中。與首二句聯絡起來,作者用了對比法,商賈的生活與勞工之生活判若涇渭。“一唱”二句寫所聞,看到的已使人十分傷心了,可偏偏那哀切的“都護歌”又傳入耳中,這位“平生不下淚”的曠達詩人到此也不能不“心摧淚如雨”了。“萬人”兩句又寫所見,這兩句是說:石頭大且多,從事開鑿者數以萬計,運送到江邊更是一件困難的事。作者由拖船之苦進而想到從石山運送巨石到江邊之苦了。末兩句說:磐石廣大,採之不盡,會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痛苦,會讓人民千古掩淚悲嘆。作者以“掩淚”作結,加深了全詩的沉痛感。
這首詩作者懷著沉痛的心情,以樸質的語言給讀者描繪了一幅辛酸的河工拉縴圖,透過詩句讀者彷彿看見了當時兩岸冶遊的富商,豪門子弟,瘦骨伶仃的船工;彷彿聽到了河工的勞動號子,傷心的歌聲,催人淚下的呻吟。透過詩句,讀者也彷彿聽到了正站在行舟上的年青詩人的發出肺腑的悲嘆。此詩的語調是沉鬱的,與他平常明快、灑脫的詩句不同。這又代表李詩另一種風格。世稱杜工部詩多“沉鬱頓挫”之作,此詩即使放入杜集中,也難分出雌雄的。因此,大凡一個集大成的作者,風格總是多樣的,不可一概而論之。明胡應麟所撰《詩藪》雲:“李杜才氣格調,古體歌行,大概相埒。”言之成理。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19 2、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142-143 3、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48-249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創作時間,黃錫珪《李白詩編年》認為是公元747年(天寶六載)李白遊丹陽橫山時所作。也有人認為,此詩作於公元公元738年(開元二十六年),當時潤州(今江蘇鎮江)刺史齊澣在當地開鑿新河,李白看到當時由雲陽從水路運輸石頭的情形,因用當地古曲題目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19
譯文及註釋二
這首詩頌揚張浚指揮有方,號令暢達,致使宋軍的聲威震撼天下、包括北方原境內外的各個角落。這首詩不是一般的贈送酬答之作,而是一首雄偉嘹亮的進行曲,一首愛國主義的佳作。
“號令風霆迅,天聲動北陬”,號令是北伐出師的號令,天聲是大宋天朝的聲音,這聲音,北方遺民父老盼了好久好久,范成大《州橋》詩云:“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有了這樣的基礎,北伐號令一出,即如颶風雷霆迅速傳播,很快震動了最北邊的角落。用這種天風海雨之勢超筆,充分襯出民心士氣的雄壯和誓復故土的決心,使全詩充溢著高昂亢奮的情調。
“長驅渡河洛,直搗向燕幽”,預言戰事,充滿必勝信心;“長驅”、“直搗”,勢如破竹;“河洛”、“燕幽”,渡黃河是恢復宋朝舊疆,向燕幽則還要恢復後晉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這乃是大宋自太祖、太宗而下歷代夢寐以求、念念不忘的天朝基業!
“馬蹀閼氏血,旗嫋可汗頭“,用馬蹄踐踏閼氏的血肉,把可汗的人頭割下來掛在旗杆上示眾。“閼氏”、“可汗”這裡指金朝侵略者。這種必欲置之死地而後踐踏之的痛憤,不正是《滿江紅》詞中“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另一種說法“。
“歸來報明主,恢復舊神州。”想象凱旋的情景,其發自內心的喜悅,也正與“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相似,表達了岳飛長期的夙願,也是他和張浚的共同理想。
全詩氣勢高昂,聲調鏗鏘,充滿著濃厚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和豪邁雄壯的英雄主義氣概。
參考資料:
1、盧冀寧,汪維懋.《歷代邊塞詩詞選析》:軍事誼文出版社,1997年:第298頁 2、傅德岷.《中國華詩詞鑑賞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2005年:第126頁-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