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王建

晚豔出荒籬,冷香著秋水。
憶向山中見,伴蛩石壁裡。

詠物 菊花 讚美

譯文

譯文
荒廢的籬邊,盛開著叢叢野菊,冷冷的清香幽幽地籠罩在秋水上。
詩人猛然回想起在山中也曾見過野菊,它是那樣茂盛地簇生在石縫裡,與它為伴的只有曜曜嗚叫的秋蟲。

註釋
晚豔:中國古代又稱菊花為“節花”和“女華”等。又因其花開於晚秋和具有濃香故有“晚豔”、“冷香”之雅稱。菊花歷來被視為孤標亮節、高雅做霜的象徵,代表著名士的斯文與友情的真誠。豔:因花色豔麗,故以豔指代花。
荒籬:指荒蕪的籬笆。
冷香:指清香的花,這裡指菊花。
著:同“貯”,居積,引申為籠罩之意。
秋水:神色清澈。
向:從前,往昔。
蛩(《辭源》作qiáng《辭海》作qióng):蝗蟲的別名,俗稱“蚱蜢"。另有傳說中的異獸,古書中也指蟋蟀。

參考資料:

1、傅承洲 沙文選.花: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第27頁 2、鍾尚鈞 馬大品 黃為之 劉鍵.中國曆代詩歌類編:河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1192頁 3、孫映逵.群芳百詠: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06月:第1版,第85頁

賞析

  此詩緊扣住“野”字,寫出了野菊特有的風貌。

  其首句“晚豔出荒籬”,意謂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殘,百卉紛謝,連園菊也枯黃萎落的時候,卻舒展出她那豔麗的容顏。其中的“晚”與“荒”相映照,疊現出一幅冷落、蕭瑟的空間背景;再著一個“出”字,不僅突出了野菊的一枝獨放和光彩奪目,亦從力度上強化了野菊生命力的頑強。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謂野菊花吐放的縷縷馥香盪漾在湛藍的秋水之上。其“冷香”與“秋水”相映照,構成了一幅明淨、雅潔、寬闊,博大而令人心曠神怡的畫面,野菊之造福人間的心志因此而盡顯。其中以“冷”字修菊“香”,從詩人的心理感受來著筆,卻與時令、氣候相吻合,自然地渲染了香味的清純無邪,一顯野菊那冰清玉潔的姿質。“晚豔”、 “冷香”、 “秋水”,既繪出了菊的形貌氣味,又傳出了菊的神韻丰采。 “出荒籬”點出了“野”。後二句則進一步從旁烘托,在“野”字上開拓意境,把“野菊”寫得神完意足,而詩人形象也略約可見。此乃託物扦懷之法。

  轉句“憶向山中見”,順著追根求源的線索,展現出野菊的出生地和來源處,緊扣題名中的“野”字拓寬詩的境界,從而使詩意得以昇華。

  其結句“伴蛩石壁裡”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觀地描繪出一位雖終日只能與低吟淺唱的蟋蟀為伴,但卻立根巖縫、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強者形象,其孤標獨顯的高風亮節令人敬佩。

  總之,此詩雖短小,但野菊之野勁、野香、野趣盡融其中,而作為“在野”的王建,其棄絕名利、超脫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託。此外,這首詩的虛實處理也很妙。一二句實,三四句虛,由“憶”相聯,於是就從籬、水擴而到山、石,詩境為之開闊而且靈空飛動起來。

參考資料:

1、公羽.傲霜鬥雪·菊花: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第22頁 2、 胡正山 陳立君.花卉鑑賞辭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03月第1版:第698頁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宋少帝景平二年(424年),是年八月宋文帝改元為元嘉元年。當時陶淵明隱居在潯陽郡上京裡(今江西省九江市郊),龐參軍奉命從江陵(今屬湖北)出使上都(今南京),途徑潯陽,作詩贈與陶淵明,陶淵明以此詩作答。

參考資料:

1、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9-25 2、陳慶元等編選.陶淵明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5-18

賞析

  此詩緊扣住“野”字,寫出了野菊特有的風貌。

  其首句“晚豔出荒籬”,意謂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殘,百卉紛謝,連園菊也枯黃萎落的時候,卻舒展出她那豔麗的容顏。其中的“晚”與“荒”相映照,疊現出一幅冷落、蕭瑟的空間背景;再著一個“出”字,不僅突出了野菊的一枝獨放和光彩奪目,亦從力度上強化了野菊生命力的頑強。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謂野菊花吐放的縷縷馥香盪漾在湛藍的秋水之上。其“冷香”與“秋水”相映照,構成了一幅明淨、雅潔、寬闊,博大而令人心曠神怡的畫面,野菊之造福人間的心志因此而盡顯。其中以“冷”字修菊“香”,從詩人的心理感受來著筆,卻與時令、氣候相吻合,自然地渲染了香味的清純無邪,一顯野菊那冰清玉潔的姿質。“晚豔”、 “冷香”、 “秋水”,既繪出了菊的形貌氣味,又傳出了菊的神韻丰采。 “出荒籬”點出了“野”。後二句則進一步從旁烘托,在“野”字上開拓意境,把“野菊”寫得神完意足,而詩人形象也略約可見。此乃託物扦懷之法。

  轉句“憶向山中見”,順著追根求源的線索,展現出野菊的出生地和來源處,緊扣題名中的“野”字拓寬詩的境界,從而使詩意得以昇華。

  其結句“伴蛩石壁裡”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觀地描繪出一位雖終日只能與低吟淺唱的蟋蟀為伴,但卻立根巖縫、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強者形象,其孤標獨顯的高風亮節令人敬佩。

  總之,此詩雖短小,但野菊之野勁、野香、野趣盡融其中,而作為“在野”的王建,其棄絕名利、超脫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託。此外,這首詩的虛實處理也很妙。一二句實,三四句虛,由“憶”相聯,於是就從籬、水擴而到山、石,詩境為之開闊而且靈空飛動起來。

參考資料:

1、公羽.傲霜鬥雪·菊花: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第22頁 2、 胡正山 陳立君.花卉鑑賞辭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03月第1版:第698頁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宋少帝景平二年(424年),是年八月宋文帝改元為元嘉元年。當時陶淵明隱居在潯陽郡上京裡(今江西省九江市郊),龐參軍奉命從江陵(今屬湖北)出使上都(今南京),途徑潯陽,作詩贈與陶淵明,陶淵明以此詩作答。

參考資料:

1、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9-25 2、陳慶元等編選.陶淵明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5-18

詩人王建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為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