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日夜對月原文賞析
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
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仳離放紅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
譯文
譯文
寒食節的夜晚,我沒有家人伴在身邊,懷念起親人,熱淚如金波一樣流出來。
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樹,月亮的光輝會更加清澈皎潔吧?這樣我就可以借明月的光輝給家人傳遞思念了。
月亮偏在離別時散播光澤,想必思念故人會使得妻子為之蹙眉吧。
牛郎織女每年秋天七夕之日尚能團聚,可是我與妻子團聚之時卻不知在何日。
註釋
一百五日:即寒食日。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去冬至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
無家:沒有房舍,沒有家庭。此處說的是沒有家人和自己在一起。漢班彪《北征賦》:“野蕭條以莽蕩,迥千里而無家。”寒食:即寒食節,亦稱“禁菸節”、 “百五節”,在農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天。
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即指月光。《漢書·禮樂志》:“月穆穆以金波,日華耀以宣明。”顏師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斫(zhuó)卻:砍掉。一作“折盡”。月中桂:指的是傳說中月宮所植的桂樹,此處暗用了吳剛伐桂的神話故事。
清光:清亮的光輝。此指月光。
仳(pǐ)離:別離。舊指婦女被遺棄二離去。清仇兆鰲《杜詩詳註》雲:“《詩》:有女仳離,啜其泣矣。仳離,別離也。”紅蕊:紅花。
想像:意思是想念故人的樣子。嚬(pín):同“顰”,皺眉,蹙眉,使動用法,使……蹙眉的意思。青蛾:舊時女子用青黛畫的眉。南朝宋劉鑠《白紵曲》:“佳人舉袖輝青蛾,摻摻擢手映鮮羅。”
牛女:即牛郎與織女。這裡寫關於牛郎織女的故事。《世說新語》雲“:牛、女二星,隔河而居,每七夕則渡河而會”。
秋期:指七夕。牛郎織女約會之期。唐沈佺期《牛女》詩:“粉席秋期緩,針樓別怨多。”
賞析
此詩首聯寫到“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詩人寫這首詩時仍然被困在淪陷的長安,而妻兒卻都在鄜州,不知生死,所以此處說“無家”實際上是指沒有家人在身邊,也不知家人生死的意思。詩中首句“寒食”二字與題目中的“一百五日”相互照應。第二句“有淚如金波”。“有淚”同上文的“無家”相對,表現出親人離散的悲哀。“金波”指的是月光撒入水中猶如金波。在這一句中,杜甫實際上是借“金波”來說自己的淚水。月光入水而金光閃爍,自己此時的眼淚也像金波一樣湧動不止。這也是詩人對安史之亂造成人民流離失所的無聲控訴。
頷聯“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兩句是詩人的想象,寫的是自己思念妻子卻不能與之相聚時所產生的奇特想象,表達了詩人渴望與妻兒團聚的期望。
頸聯“仳離放紅蕊,想像顰青娥”,清人仇兆鰲認為此處“青娥”應為“青蛾”。但聯絡前面所提到的“月波”“月中桂”,後面的 “牛女”“渡河”等詞句可知作者處處在圍繞“月”展開聯想,敘寫心懷,該句中的“青娥”也應是指與月有密切關係的嫦娥,暗指妻子,而不是“青蛾” 。再者,從句意來說,“想像顰青娥 ” 的意思是想念故人使得青娥蹙眉了,若做“青蛾”則無法與詩意相符。這句運用透過一層的寫法,借自己想象妻子思念自己而憂傷不已的樣子來表達夫婦分隔兩地的愁苦之情。
尾聯“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兩句是借用牛郎織女七夕相聚的神話故事來反襯自己與妻子不能相聚的悲苦。
在這首詩中,杜甫借用神話故事和想象將自己在寒食之夜對月思人的悲傷情懷書寫的淋漓盡致。詩的結尾感嘆牛郎織女尚能相聚,從側面反映了安史之亂帶來親人天各一方的苦難。
這首詩在藝術上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切入點的選擇十分精當,即“順時應月”。標題為“一百五日夜對月”便獨具匠心。唐人詩中往往稱“寒食”而不稱“一百五日”。此處杜甫題為“一百五日”意在突出自己離開家人已經很長時間了。而寒食近清明,該是懷親思祖之時,夜月可看人喜也可使人愁,於詩人而言,當時心處於傷感之期,離家之痛,流淚自悲乃為必然,因而詩首聯是面臨寒食自己卻是有家如無家,令人難堪,潸然淚下,似月光之灑落揮下。既點了題,又引入了離愁思念,為下幾句的展開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是藝術想象的運用奇特又浪漫。在這首詩中,作者用吳剛伐桂表明自己的思念,用青娥長恨想象妻子的愁顏,用牛郎織女相會反襯自己的悲苦。詩人的想象始終與“月”掛鉤,既要有美好的想象,又要與自己思念的閨中人聯絡起來。第三聯想象尤為奇特而浪漫,此聯分兩個層次,一曰景,即詩人想象的境界中,一片丹桂花盡情綻放,呈現了滿園春色的美麗情景,為下一句作伏筆;二曰想象中的閨中人,即在花色瀰漫中似乎隱隱約約地看到了閨中人的思念遙遠地鄉親人的愁容。詩中神話故事的運用,展現了詩人對閨中人一份更深的愛,增加了詩歌的浪漫主義色彩。
三是巧妙的開脫與寬慰。杜甫畢竟在社會中得到沉浮磨練的詩人,不能因為被拘伏而自虐於悲愁之中,應在心理上找尋一種解脫,不讓怨悶自服而傷己。末聯兩句說,詩人抬頭望月,又見到了牛郎織女二星,他們是隔天河相望,每年七月七日才能渡河相見,而僅是一次短暫重逢的機會,想來他們之間的悲傷離情更是一種難以忍受的痛苦,然而自己沒有天河之隔,拘於長安也是短暫的羈束,相逢之日就在前面。相比之下,自己的確應該莞爾一笑感到一些寬慰。這就是詩人的巧妙開懷解脫。前人吳瞻泰說:“結用牛女,彼此雙綰,用秋期倒應寒食,佈局之整,線索之細,真所謂隱隱隆隆,蛛絲馬跡也。”
此外,偷春格手法的運用同樣為人所稱道。律詩中一般是頷聯成對而首聯隨意,首聯成對而頷聯不對者就被稱做“偷春格”,杜甫的這首詩首聯是對句,頷聯本應是對句卻並非對句。這樣的謀篇打破常規,別具一格。
杜甫的這首《一百五日夜對月》正是通過神話故事,運用浪漫想象和多種藝術手法將自己在寒食節之夜思念親人的感情表達出來的。它同《月夜》一樣,是兼具了思想情感真實博大和藝術手法圓融貫通的好詩。
參考資料:
1、陸堅.千里共嬋娟:中華中秋月亮詩詞品讀.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206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寒食節,當時正值安史之亂,詩人身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詩人不說寒食,是由於冬至離妻出門,近計算其日,足見離家之久與思妻之久。
參考資料:
賞析
此詩首聯寫到“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詩人寫這首詩時仍然被困在淪陷的長安,而妻兒卻都在鄜州,不知生死,所以此處說“無家”實際上是指沒有家人在身邊,也不知家人生死的意思。詩中首句“寒食”二字與題目中的“一百五日”相互照應。第二句“有淚如金波”。“有淚”同上文的“無家”相對,表現出親人離散的悲哀。“金波”指的是月光撒入水中猶如金波。在這一句中,杜甫實際上是借“金波”來說自己的淚水。月光入水而金光閃爍,自己此時的眼淚也像金波一樣湧動不止。這也是詩人對安史之亂造成人民流離失所的無聲控訴。
頷聯“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兩句是詩人的想象,寫的是自己思念妻子卻不能與之相聚時所產生的奇特想象,表達了詩人渴望與妻兒團聚的期望。
頸聯“仳離放紅蕊,想像顰青娥”,清人仇兆鰲認為此處“青娥”應為“青蛾”。但聯絡前面所提到的“月波”“月中桂”,後面的 “牛女”“渡河”等詞句可知作者處處在圍繞“月”展開聯想,敘寫心懷,該句中的“青娥”也應是指與月有密切關係的嫦娥,暗指妻子,而不是“青蛾” 。再者,從句意來說,“想像顰青娥 ” 的意思是想念故人使得青娥蹙眉了,若做“青蛾”則無法與詩意相符。這句運用透過一層的寫法,借自己想象妻子思念自己而憂傷不已的樣子來表達夫婦分隔兩地的愁苦之情。
尾聯“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兩句是借用牛郎織女七夕相聚的神話故事來反襯自己與妻子不能相聚的悲苦。
在這首詩中,杜甫借用神話故事和想象將自己在寒食之夜對月思人的悲傷情懷書寫的淋漓盡致。詩的結尾感嘆牛郎織女尚能相聚,從側面反映了安史之亂帶來親人天各一方的苦難。
這首詩在藝術上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切入點的選擇十分精當,即“順時應月”。標題為“一百五日夜對月”便獨具匠心。唐人詩中往往稱“寒食”而不稱“一百五日”。此處杜甫題為“一百五日”意在突出自己離開家人已經很長時間了。而寒食近清明,該是懷親思祖之時,夜月可看人喜也可使人愁,於詩人而言,當時心處於傷感之期,離家之痛,流淚自悲乃為必然,因而詩首聯是面臨寒食自己卻是有家如無家,令人難堪,潸然淚下,似月光之灑落揮下。既點了題,又引入了離愁思念,為下幾句的展開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是藝術想象的運用奇特又浪漫。在這首詩中,作者用吳剛伐桂表明自己的思念,用青娥長恨想象妻子的愁顏,用牛郎織女相會反襯自己的悲苦。詩人的想象始終與“月”掛鉤,既要有美好的想象,又要與自己思念的閨中人聯絡起來。第三聯想象尤為奇特而浪漫,此聯分兩個層次,一曰景,即詩人想象的境界中,一片丹桂花盡情綻放,呈現了滿園春色的美麗情景,為下一句作伏筆;二曰想象中的閨中人,即在花色瀰漫中似乎隱隱約約地看到了閨中人的思念遙遠地鄉親人的愁容。詩中神話故事的運用,展現了詩人對閨中人一份更深的愛,增加了詩歌的浪漫主義色彩。
三是巧妙的開脫與寬慰。杜甫畢竟在社會中得到沉浮磨練的詩人,不能因為被拘伏而自虐於悲愁之中,應在心理上找尋一種解脫,不讓怨悶自服而傷己。末聯兩句說,詩人抬頭望月,又見到了牛郎織女二星,他們是隔天河相望,每年七月七日才能渡河相見,而僅是一次短暫重逢的機會,想來他們之間的悲傷離情更是一種難以忍受的痛苦,然而自己沒有天河之隔,拘於長安也是短暫的羈束,相逢之日就在前面。相比之下,自己的確應該莞爾一笑感到一些寬慰。這就是詩人的巧妙開懷解脫。前人吳瞻泰說:“結用牛女,彼此雙綰,用秋期倒應寒食,佈局之整,線索之細,真所謂隱隱隆隆,蛛絲馬跡也。”
此外,偷春格手法的運用同樣為人所稱道。律詩中一般是頷聯成對而首聯隨意,首聯成對而頷聯不對者就被稱做“偷春格”,杜甫的這首詩首聯是對句,頷聯本應是對句卻並非對句。這樣的謀篇打破常規,別具一格。
杜甫的這首《一百五日夜對月》正是通過神話故事,運用浪漫想象和多種藝術手法將自己在寒食節之夜思念親人的感情表達出來的。它同《月夜》一樣,是兼具了思想情感真實博大和藝術手法圓融貫通的好詩。
參考資料:
1、陸堅.千里共嬋娟:中華中秋月亮詩詞品讀.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206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寒食節,當時正值安史之亂,詩人身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詩人不說寒食,是由於冬至離妻出門,近計算其日,足見離家之久與思妻之久。
參考資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