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筆驛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羅隱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懷古 寫人

譯文

譯文
諸葛亮拋棄隱居為主人分擔興漢之優,四處征戰竭盡全力帷幄運良籌。
時勢順利時彷彿天地都齊心協力,大運一去即使英雄也難以指揮自由。
蜀漢千里江山被小子輕易拋擲。遺恨編緯只能怪兩朝老臣譙周。
而今只剩下山岩旁多情的江水,彷彿懷念,往事不停地繞驛奔流。

註釋
籌筆驛:在四川廣元縣,相傳蜀相諸葛亮出兵伐魏,曾駐軍籌畫於此。
拋擲:投,扔,指別離。南陽:諸葛亮隱居的地方隆中(今湖北襄陽)屬南陽郡。
北征:指攻打曹操。東討:指攻打孫權。
時來:時機到來。同力:同心協力。
運去:時運過去。自由:自己能夠作主。
孺子:指蜀後主劉禪。
兩朝:指劉備、劉禪兩朝。冠劍:指文臣、武將。譙周:蜀臣,因力勸劉禪降魏令人痛恨。
解:知道,懂得。

參考資料:

1、周柳燕.御定全唐詩簡編(下冊):海南出版社,2014:1613 2、孫建軍.《全唐詩》選注:線裝書局,2002:4472 3、王洪.唐詩精華分卷:朝華出版社,1991:1180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懷古詩,可能是作者落第後遊覽籌筆驛時所作,具體創作年代不詳。   

參考資料:
1、李洪光.大學語文經典讀本: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253

鑑賞

  此詩首聯就聯絡諸葛亮,再聯絡籌筆驛作出高度的總括:“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諸葛亮因劉備三顧茅廬去請他,他拋棄了在南陽的隱居生活,為主公劉備分憂,出來輔佐劉備建功立業。北征東討的運籌帷幄,他的計謀都是好的。這裡主要是北征,籌筆驛是為伐魏運籌,是北征;東征是陪襯,不實指打東吳。劉備去打東吳,諸葛亮是反對的,他沒有東討。這裡實際上是“南征北伐”,不說“南征北伐”而說“北征東討”,因為上句已用了“南”字,為避開重複,所以這樣說。

  頜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時來句當戰赤壁之戰,當時孫權、劉備兩家的兵力,聯合起來也不能與曹操大軍相比。只是倚靠了長江之險,曹操北方的軍隊不習水戰。又靠了東風,好用火攻來燒燬曹軍的戰船取勝,這是利用天時地理來獲勝,所以說“天地皆同力”。時運不濟,像李商隱詩裡說的:“關張無命欲何如?”關羽、張飛都早死了,不能幫助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頸聯“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諸葛亮死後,魏將鄧艾率軍攻蜀,譙周勸後主投降。後主聽了他的話投降了。蜀國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輕輕地斷送了。在劉備和後主兩朝的文臣武將,主要是指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軍事,是兩朝冠劍。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譙周的。

  尾聯歸結到籌筆驛:“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在驛亭的巖下水,還在傍驛流著,好像在懷念諸葛亮。

  這首詩先想到諸葛亮,寫他的出山和北伐,肯定他的用兵“盡良籌”,這就跟籌筆驛的規劃軍事結合。既然是“盡良籌”,而他的出師到底有利無利,這就開出頷聯,歸於時運,時來才有利,運去就難辦了。頸聯歸到運去,於是孺子拋棄山河,譙周主張歸降。歸結到巖下水的多情。這裡把諸葛亮規劃的勝利和挫折歸於時運。李商隱《籌筆驛》:“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也認為北伐的所以不能成功,由於關張無命,不能幫助他北伐,也歸結命運。溫庭筠《經五丈原》:“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他稱蜀國為下國,稱魏國為中原,含有上國的意思。下國和中原對抗,含有大小強弱不同的意味,所以說“中原逐鹿不由人”,即認為偏處西南的弱小的下國要跟中原強大的魏國逐鹿,是不由人力的,即諸葛亮的北伐要用蜀國來統一中原,也非人力能達,這就不把北伐的不能成功歸之於時運或天命了。這樣的看法勝過兩篇《籌筆驛》的看法。

  就寫籌筆驛說,李商隱詩的開頭:“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長為護儲胥。”何焯批李詩:“起二句即目前所見,覺武侯英靈奕奕如在。”看到籌筆驛上的猿鳥還像在畏簡書,風雲長期在保護營柵,極力寫出諸葛亮的英靈如在。這個開頭是既切題又推尊諸葛亮,寫得非常有力,不是羅隱的多情永傍驛流所能比的。

參考資料:

1、周嘯天.唐詩鑑賞辭典補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667-668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懷古詩,可能是作者落第後遊覽籌筆驛時所作,具體創作年代不詳。   

參考資料:
1、李洪光.大學語文經典讀本: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253

鑑賞

  此詩首聯就聯絡諸葛亮,再聯絡籌筆驛作出高度的總括:“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諸葛亮因劉備三顧茅廬去請他,他拋棄了在南陽的隱居生活,為主公劉備分憂,出來輔佐劉備建功立業。北征東討的運籌帷幄,他的計謀都是好的。這裡主要是北征,籌筆驛是為伐魏運籌,是北征;東征是陪襯,不實指打東吳。劉備去打東吳,諸葛亮是反對的,他沒有東討。這裡實際上是“南征北伐”,不說“南征北伐”而說“北征東討”,因為上句已用了“南”字,為避開重複,所以這樣說。

  頜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時來句當戰赤壁之戰,當時孫權、劉備兩家的兵力,聯合起來也不能與曹操大軍相比。只是倚靠了長江之險,曹操北方的軍隊不習水戰。又靠了東風,好用火攻來燒燬曹軍的戰船取勝,這是利用天時地理來獲勝,所以說“天地皆同力”。時運不濟,像李商隱詩裡說的:“關張無命欲何如?”關羽、張飛都早死了,不能幫助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頸聯“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諸葛亮死後,魏將鄧艾率軍攻蜀,譙周勸後主投降。後主聽了他的話投降了。蜀國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輕輕地斷送了。在劉備和後主兩朝的文臣武將,主要是指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軍事,是兩朝冠劍。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譙周的。

  尾聯歸結到籌筆驛:“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在驛亭的巖下水,還在傍驛流著,好像在懷念諸葛亮。

  這首詩先想到諸葛亮,寫他的出山和北伐,肯定他的用兵“盡良籌”,這就跟籌筆驛的規劃軍事結合。既然是“盡良籌”,而他的出師到底有利無利,這就開出頷聯,歸於時運,時來才有利,運去就難辦了。頸聯歸到運去,於是孺子拋棄山河,譙周主張歸降。歸結到巖下水的多情。這裡把諸葛亮規劃的勝利和挫折歸於時運。李商隱《籌筆驛》:“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也認為北伐的所以不能成功,由於關張無命,不能幫助他北伐,也歸結命運。溫庭筠《經五丈原》:“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他稱蜀國為下國,稱魏國為中原,含有上國的意思。下國和中原對抗,含有大小強弱不同的意味,所以說“中原逐鹿不由人”,即認為偏處西南的弱小的下國要跟中原強大的魏國逐鹿,是不由人力的,即諸葛亮的北伐要用蜀國來統一中原,也非人力能達,這就不把北伐的不能成功歸之於時運或天命了。這樣的看法勝過兩篇《籌筆驛》的看法。

  就寫籌筆驛說,李商隱詩的開頭:“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長為護儲胥。”何焯批李詩:“起二句即目前所見,覺武侯英靈奕奕如在。”看到籌筆驛上的猿鳥還像在畏簡書,風雲長期在保護營柵,極力寫出諸葛亮的英靈如在。這個開頭是既切題又推尊諸葛亮,寫得非常有力,不是羅隱的多情永傍驛流所能比的。

參考資料:

1、周嘯天.唐詩鑑賞辭典補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667-668

詩人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於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