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行原文賞析
舉頭為城,掉尾為旌。東海黃公,愁見夜行。
道逢騶虞,牛哀不平。何用尺刀?壁上雷鳴。
泰山之下,婦人哭聲。官家有程,吏不敢聽。
譯文
譯文
雖有長戈,卻不能把猛虎刺,雖有強弓,卻不能把猛虎擊。猛虎哺育子子孫孫,要它們像自己一樣凶殘毒狠。
它把頭舉起,就像一座城池,它把尾翹起,就像一面旌旗。曾經降伏猛虎的東海黃公,如今怕虎也不敢夜間出行。
猛虎途中遇到似虎的騶虞,因其不害人傷生而大怒不平。寶刀利劍不能發揮作用,被掛在牆上,悲憤吼嘯如雷敏。
泰山腳下,虎害復生,今日又傳來了婦人的哭聲。官府雖然定有捕捉猛虎的限期,但衙吏們畏懼,不敢聽從。
註釋
猛虎行:樂府舊題。《樂府解題》雲:“言君子苦志潔行,常困於險難而功業難就也。”此詩非其意。
“長戈”二句:《史記》載,魯敗狄於鹹,獲長狄僑如,富父終甥,舂其喉以戈殺之。舂(chōng),衝也。抨(pēng),彈也。長弩:一作“強弩”。抨:一作“烹”。
生獰(níng):凶猛;凶惡。
“舉頭”二句:舉其頭,可為城,掉其尾,可為旌,言其猛也。掉,舉也。
黃公:漢代術士。
騶(zōu)虞(yú):傳說中的義獸名。
牛哀:《淮南子》載,公牛哀,魯人,疾七日,化為虎。其兄啟戸而入,牛哀摶而殺之。
牛哀:即猛虎。
尺刀:短刀。
雷鳴:寶刀嘯吼也。
官家:舊時對皇帝的稱呼。《萬機論》雲:“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曰官家。”程:期限。
賞析
此詩共十六句,分三部分。前六句開門見山寫虎的凶惡。開始四句以賦的筆法說明戈也不能衝擊它,弩也不能彈射它,乳孫哺子,相繼為非。五、六兩句極言其作惡之甚。當時藩鎮擁兵自重,不聽朝廷排程,不僅自署文武官吏,徵收賦稅,甚至以土地傳之子孫,父死子握其兵權,企圖奪取唐王朝的天下。由於各鎮時有叛亂,藩鎮和朝廷的戰爭以及藩鎮之間的混戰,此起彼伏,嚴重地破壞了生產,給人民帶來無限痛苦。詩人以極大的憤慨面對現實,捕捉住事物最突出的本質特徵,以此喻象建立起可感的形象,指摘時弊,切中要害。
中間四句緊承上面的意思指出,有法術能制虎的黃公都怕遇見它,而它看見具有虎形卻不食生物的仁義之獸騶虞,心裡還感到不舒服,嗔怪騶虞的無用。這是詩人以獨特的感受與典型客觀事物有機融和創造出來的“猛虎”形象。李賀生活在如上所述的社會環境中,藩鎮為害之烈,在他的視覺、聽覺、觸覺以及頭腦中都印象極深。這裡不直說虎如何傷人,也不去說虎如何凶猛,而是從別人對它的反應上做出鮮明有力的表現,然後再用仁獸騶虞與它兩相矛盾著的因素加以申述,既說明了它的殘虐,更指出了它“非仁德所能感化。“這種層次分明”,步步遞進的高超的藝術表現力,起到了給人以深刻啟示的藝術效果。
最後六句,前兩句先說人有寶刀,但懸之壁間無以為用,不能以之除害,寶刀憤激不甘而作雷鳴。這兩句詩感情色彩極其濃烈,寄託著詩人憤世的激情。王琦注云“刀作雷鳴似憤人不能見用之意”。李賀熱切期望掃平藩鎮,完成國家統一,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十三首》其五),但卻遭到小人的排擠,沉淪下僚,前進無路,報國無門,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在他熱情的心裡進發出憤怒的火花:“憂眠枕劍匣”,“壯年抱羈恨,夢泣生白頭!”後四句把矛頭直指官家。意思是說泰山之下有婦人一家死於虎口,官家雖然限期捕虎,但只不過是虛張聲勢的具文,官吏極怕“猛虎”,不敢去冒險。先從“婦人哭聲”著墨,陳述人民在官家對虎無能為力,一味退避的形勢下受害之深重,然後引到“吏不敢聽”,指出他們不敢聽官司之期限,創造出對強藩悍將畏之如虎的官家形象。前者寫以婦人為代表的廣大受難者,後者寫以官家為代表的統治者,它們交織在一起顯示出詩人正面現實,異常沉痛的心情。
這首詩古樸無華,意境深邃,用最經濟濃縮的筆墨暢述胸懷,從各個側面充分準確地刻畫出猛虎可憎、可惡、可怕、可恨的形象,流露出詩人隱藏在內心深處熾熱如焚,憂國憫時的極大痛苦。
參考資料:
1、宋緒連 初旭.三李詩鑑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87-790創作背景
李賀雖然只活了二十七歲,但卻經歷了唐德宗、順宗、憲宗三朝。這首《猛虎行》就是影射當時社會現實,針對藩鎮跋扈,強據一方,肆為凶惡,橫行無忌,“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餘州”(《資治通鑑》元和七年李絳語)而作的。
參考資料:
1、宋緒連 初旭.三李詩鑑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87-790
2、馮浩非 徐傳武.李賀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72-175
賞析
此詩共十六句,分三部分。前六句開門見山寫虎的凶惡。開始四句以賦的筆法說明戈也不能衝擊它,弩也不能彈射它,乳孫哺子,相繼為非。五、六兩句極言其作惡之甚。當時藩鎮擁兵自重,不聽朝廷排程,不僅自署文武官吏,徵收賦稅,甚至以土地傳之子孫,父死子握其兵權,企圖奪取唐王朝的天下。由於各鎮時有叛亂,藩鎮和朝廷的戰爭以及藩鎮之間的混戰,此起彼伏,嚴重地破壞了生產,給人民帶來無限痛苦。詩人以極大的憤慨面對現實,捕捉住事物最突出的本質特徵,以此喻象建立起可感的形象,指摘時弊,切中要害。
中間四句緊承上面的意思指出,有法術能制虎的黃公都怕遇見它,而它看見具有虎形卻不食生物的仁義之獸騶虞,心裡還感到不舒服,嗔怪騶虞的無用。這是詩人以獨特的感受與典型客觀事物有機融和創造出來的“猛虎”形象。李賀生活在如上所述的社會環境中,藩鎮為害之烈,在他的視覺、聽覺、觸覺以及頭腦中都印象極深。這裡不直說虎如何傷人,也不去說虎如何凶猛,而是從別人對它的反應上做出鮮明有力的表現,然後再用仁獸騶虞與它兩相矛盾著的因素加以申述,既說明了它的殘虐,更指出了它“非仁德所能感化。“這種層次分明”,步步遞進的高超的藝術表現力,起到了給人以深刻啟示的藝術效果。
最後六句,前兩句先說人有寶刀,但懸之壁間無以為用,不能以之除害,寶刀憤激不甘而作雷鳴。這兩句詩感情色彩極其濃烈,寄託著詩人憤世的激情。王琦注云“刀作雷鳴似憤人不能見用之意”。李賀熱切期望掃平藩鎮,完成國家統一,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十三首》其五),但卻遭到小人的排擠,沉淪下僚,前進無路,報國無門,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在他熱情的心裡進發出憤怒的火花:“憂眠枕劍匣”,“壯年抱羈恨,夢泣生白頭!”後四句把矛頭直指官家。意思是說泰山之下有婦人一家死於虎口,官家雖然限期捕虎,但只不過是虛張聲勢的具文,官吏極怕“猛虎”,不敢去冒險。先從“婦人哭聲”著墨,陳述人民在官家對虎無能為力,一味退避的形勢下受害之深重,然後引到“吏不敢聽”,指出他們不敢聽官司之期限,創造出對強藩悍將畏之如虎的官家形象。前者寫以婦人為代表的廣大受難者,後者寫以官家為代表的統治者,它們交織在一起顯示出詩人正面現實,異常沉痛的心情。
這首詩古樸無華,意境深邃,用最經濟濃縮的筆墨暢述胸懷,從各個側面充分準確地刻畫出猛虎可憎、可惡、可怕、可恨的形象,流露出詩人隱藏在內心深處熾熱如焚,憂國憫時的極大痛苦。
參考資料:
1、宋緒連 初旭.三李詩鑑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87-790創作背景
李賀雖然只活了二十七歲,但卻經歷了唐德宗、順宗、憲宗三朝。這首《猛虎行》就是影射當時社會現實,針對藩鎮跋扈,強據一方,肆為凶惡,橫行無忌,“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餘州”(《資治通鑑》元和七年李絳語)而作的。
參考資料:
1、宋緒連 初旭.三李詩鑑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87-790
2、馮浩非 徐傳武.李賀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72-175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