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山蒼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韓愈

條山蒼,河水黃。浪波沄沄去,松柏在山岡。

寫山 寫水

譯文

譯文
蒼翠的中條山啊,浪濤滾滾的黃河水。你的浪濤洶湧澎湃,一瀉千里,流向遠方;蒼松翠柏,鬱鬱蔥蔥,挺立在山岡上。

註釋
條山:即中條山,在今山西省西南部,黃河北岸,唐朝名山,許多詩人都在此題詩。 蒼:深綠色。
河水:黃河之水。
沄沄(yún ):形容波浪滔滔。
松柏: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原意。高岡:山岡,指中條山。首句已見山字,不應復出,故用高。

參考資料:
1、宗傳璧.韓愈詩選注:,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年06月第1版:29

2、(唐)白居易等著.;王一娟,傅紹良選注,白居易元稹韓愈柳宗元詩精選200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10:133

3、卞孝萱張清華編選.韓愈集:鳳凰出版社,2014.10,:62

4、張在軍.吳秀軍編著,新課標小學生必備古詩詞 一年級:石油工業出版社,2010:57

賞析

  該小詩僅短短十六個字,卻色彩斑斕,對比強烈,既有繪畫般效果,又有山水動靜之韻味,在以追求險怪為主的韓愈詩中可謂別具一格。

  詩開頭“條山蒼”三個字。寫出了中條山的蒼翠之色,而僅以一個“蒼”加以概括,也足見山勢之大,渾然一色。同時,詩人寫山,以河為比照和襯托,黃河流經中條山下,滔滔漭漭,濁浪排空,一片混黃之色,與蒼翠之山色形成鮮明對比。詩寫景狀物,寄意深遠。高山、大河為眼前實景,“蒼”與“黃”,以強烈的顏色對比,強調視覺的差異,達到山水分明的藝術效果。

  後兩句,進一步寫河、山,河之黃是因其浪濤洶湧,奔騰不息。山之蒼是因其滿山松柏,蒼翠欲滴。一動一靜,相映成趣。人生歲月就像這滔滔奔湧的黃河之水,一逝不返;生命是短暫的,但崇高的品德和人格卻是永恆的,它像萬古長青的松柏那樣,永存人間。“松柏在高岡”這一喻象,表達了作者欲奮發有為、特立人間的巨集偉理想。詩的境界博大,格調高亢。而“浪波”與“松柏”,一動一靜,指一種深邃的人生哲理。

  詩的立意高遠,境界闊大,中口而出,率爾成章。頗有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的蒼莽古勁,而格調更加高揚蒼山翠柏,急水洪流,成為詩人精神的寄託,志趣的象徵。因此,與其說此詩是寫景,不如說是詠志。思隨大河闊,志逐蒼山高,青年詩人意氣風發、鬥志昂揚的形象,卓然而出。

參考資料:

1、(唐)白居易等著.;王一娟,傅紹良選注,白居易元稹韓愈柳宗元詩精選200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10:133 2、張在軍.吳秀軍編著,新課標小學生必備古詩詞 一年級:石油工業出版社,2010:57 3、吳小平編選.新編唐詩一百首 插圖本:鳳凰出版社,2006年6月:72 4、吳小平.韓孟詩派作品賞析: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02月第1版:33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時年韓愈19歲。韓愈少年時期刻苦攻讀詩書,蘊育了巨集偉遠大的胸襟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他初到河東,遊中條山,縱觀莽莽蒼山,濤濤黃河,情不自禁,寫下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唐)白居易等著.;王一娟,傅紹良選注,白居易元稹韓愈柳宗元詩精選200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10:133

2、吳小平編選.新編唐詩一百首 插圖本:鳳凰出版社,2006年6月:72

賞析

  該小詩僅短短十六個字,卻色彩斑斕,對比強烈,既有繪畫般效果,又有山水動靜之韻味,在以追求險怪為主的韓愈詩中可謂別具一格。

  詩開頭“條山蒼”三個字。寫出了中條山的蒼翠之色,而僅以一個“蒼”加以概括,也足見山勢之大,渾然一色。同時,詩人寫山,以河為比照和襯托,黃河流經中條山下,滔滔漭漭,濁浪排空,一片混黃之色,與蒼翠之山色形成鮮明對比。詩寫景狀物,寄意深遠。高山、大河為眼前實景,“蒼”與“黃”,以強烈的顏色對比,強調視覺的差異,達到山水分明的藝術效果。

  後兩句,進一步寫河、山,河之黃是因其浪濤洶湧,奔騰不息。山之蒼是因其滿山松柏,蒼翠欲滴。一動一靜,相映成趣。人生歲月就像這滔滔奔湧的黃河之水,一逝不返;生命是短暫的,但崇高的品德和人格卻是永恆的,它像萬古長青的松柏那樣,永存人間。“松柏在高岡”這一喻象,表達了作者欲奮發有為、特立人間的巨集偉理想。詩的境界博大,格調高亢。而“浪波”與“松柏”,一動一靜,指一種深邃的人生哲理。

  詩的立意高遠,境界闊大,中口而出,率爾成章。頗有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的蒼莽古勁,而格調更加高揚蒼山翠柏,急水洪流,成為詩人精神的寄託,志趣的象徵。因此,與其說此詩是寫景,不如說是詠志。思隨大河闊,志逐蒼山高,青年詩人意氣風發、鬥志昂揚的形象,卓然而出。

參考資料:

1、(唐)白居易等著.;王一娟,傅紹良選注,白居易元稹韓愈柳宗元詩精選200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10:133 2、張在軍.吳秀軍編著,新課標小學生必備古詩詞 一年級:石油工業出版社,2010:57 3、吳小平編選.新編唐詩一百首 插圖本:鳳凰出版社,2006年6月:72 4、吳小平.韓孟詩派作品賞析: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02月第1版:33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時年韓愈19歲。韓愈少年時期刻苦攻讀詩書,蘊育了巨集偉遠大的胸襟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他初到河東,遊中條山,縱觀莽莽蒼山,濤濤黃河,情不自禁,寫下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唐)白居易等著.;王一娟,傅紹良選注,白居易元稹韓愈柳宗元詩精選200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10:133

2、吳小平編選.新編唐詩一百首 插圖本:鳳凰出版社,2006年6月:72

詩人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