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杜甫

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
朝罷香菸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
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於今有鳳毛。

宮廷 寫景 抒情

譯文

譯文
五更時分,漏壺滴水聲聲,催促著拂曉的來臨。皇宮院內春色爛漫,桃花紅豔醉人。
烈日下旌旗如龍蛇舞動,微風中燕雀高飛於宮殿之上。
大臣們退朝後衣襟都帶著薰香味,揮筆便寫出華美的詩章。
賈氏父子世代執掌帝王詔書,實為殊榮;如此有才的也就他們一家了。

註釋
和(hè):即和詩,是用來和答他人詩作的詩,依照別人詩詞的格律或內容作詩詞。可和韻,可不和韻。舍人:即中書舍人,時賈至任此職。大明宮:宮殿名,在長安禁苑南。
五夜:指夜晚的五更天。漏聲:漏壺滴水的聲音。箭:漏箭。放在漏壺中帶有刻度的桿狀物體,用於計量。
九重:帝王住的宮禁之地。
旌(jīng)旗:旗幟的總稱。龍蛇:指旗幟上繡有龍蛇圖案。動:舞動。
風微:微風輕拂。
香菸:焚香所生的煙霧。
珠玉:珠和玉,常比喻優美珍貴之物。
世掌絲綸:指父子或祖孫相繼在中書省任職。
池:指鳳凰池。有鳳毛:形容得到了父親優良的遺傳。

參考資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7 2、劉克莊 謝枋得箸 鄧啟銅注.千家詩: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99 3、陳超敏.千家詩評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139-140

賞析

  首聯先寫漏聲催促著天色破曉,像箭一般的飛快,後用“仙桃”代表宮內春景,點出景色醉人。這一聯主要突出“早朝”。

  頷聯則分別寫朝見時的儀仗和宮殿中的自然景觀及氣氛。春日和煦,旌旗上的龍蛇似乎也隨著春天的到來而獲得了生氣,旌旗獵獵,龍蛇也好像在騰躍。大明宮裡,和風輕吹,燕雀輕快而高興地在天上飛著。“日暖”,也含有讚美“聖恩”惠及萬民,連龍蛇、燕雀亦且廣沽皇澤之意。這一聯主要突出“大明宮”。

  前二聯主要寫的是“早朝大明宮”的原題。因為是和詩,接著就不免要轉到原詩的作者身上來了。頸聯寫退朝後,重點突出寫賈至的儒雅風流和備受君主恩寵。

  尾聯用了兩個典故。先看絲綸美。因為賈家父子歷任兩朝的中書舍人,後有一日賈至供職的肅宗對賈至說,“昔先天誥命,乃父為之,今茲命冊,又爾為之,兩朝盛典出卿家父子,可謂繼美矣······”主要意思是讚揚賈至繼承了父親的才華,並能做出像父親一樣的政績,實在是朝廷裡的一段佳話。“池上於今有鳳毛”裡的鳳毛並非簡單的鳳毛麟角的鳳毛,也不時簡單說賈至的才華出眾,在一班大臣裡很少見。而是用了一個典故:南朝時有謝鳳和謝超宗父子,他們文章風格和成就都很出眾,於是梁武帝就稱讚他們說,“超宗殊有鳳毛”。意思是想說謝超宗終歸繼承了父親謝鳳特有的風格和才華。這兩句進一步稱頌其家世的文采和父子兩代執掌朝廷起草詔命職務的榮耀。

  這首詩按其體例是一首臺閣應酬式的詩,在杜詩中是很少見的。乾元二年(759)在長安任左拾遺也正是杜甫仕途生活中最重要或最煌赫的時期。因為是同僚之間唱酬之作,因此格調也就平正典雅,並且不乏歌功頌德、點綴昇平的意味。整首詩藝術上格法嚴謹,脈胳分明,深得和詩之體,所以歷來的詩家對它十分推重。尤其是它的頷聯“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字裡行間洋溢著一派衝融和悅的春天氣息,詩家評價很高。當時唐王朝於安史之亂中初得安定,朝廷上下都以為中興在即,昇平可望,因此王維和詩中也有“九天聞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這種充滿信心的句子。整首詩看來,確乎體現了杜甫詩歌“清詞麗句”的另一面特色。另外,即使在清詞麗句中,仍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挺拔之姿和雄健之氣,這也是杜詩的獨特面目。黃生評杜、王、岑三首和詩時說:“杜老氣無前,王、岑秀色可攬,一則三春穠李,一則千尺喬松。”蘇軾評頷聯為“偉麗”,都是此意。

  杜甫的這首詩裡帶出了幾分山野的情趣,以及對歷史透徹的理解,光是意境就比賈至的高遠。這首詩少了一般詩人寫宮廷生活所會有的呆板,多了些靈氣,而又不減少場面的巨集大氣勢,杜甫比起賈至來綽綽有餘。思想決定文章的外在,再如何隱藏,字裡行間的精神是很難不露端倪的。賈至是世家出身又較為一帆風順的人,杜甫則才華橫溢飽經風霜,這兩種人寫出來的文章當然不一樣。

參考資料:

1、陳超敏.千家詩評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139-140 2、蒙萬夫.千家詩鑑賞辭典: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42-143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春天,當時杜甫在門下省為左拾遺,與詩人賈至、王維、岑參為同僚。時為中書舍人的賈至先作了一首《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杜甫和王維、岑參都作了和詩,杜甫之和即為此詩。   

參考資料:
1、蒙萬夫.千家詩鑑賞辭典: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42-143

賞析

  首聯先寫漏聲催促著天色破曉,像箭一般的飛快,後用“仙桃”代表宮內春景,點出景色醉人。這一聯主要突出“早朝”。

  頷聯則分別寫朝見時的儀仗和宮殿中的自然景觀及氣氛。春日和煦,旌旗上的龍蛇似乎也隨著春天的到來而獲得了生氣,旌旗獵獵,龍蛇也好像在騰躍。大明宮裡,和風輕吹,燕雀輕快而高興地在天上飛著。“日暖”,也含有讚美“聖恩”惠及萬民,連龍蛇、燕雀亦且廣沽皇澤之意。這一聯主要突出“大明宮”。

  前二聯主要寫的是“早朝大明宮”的原題。因為是和詩,接著就不免要轉到原詩的作者身上來了。頸聯寫退朝後,重點突出寫賈至的儒雅風流和備受君主恩寵。

  尾聯用了兩個典故。先看絲綸美。因為賈家父子歷任兩朝的中書舍人,後有一日賈至供職的肅宗對賈至說,“昔先天誥命,乃父為之,今茲命冊,又爾為之,兩朝盛典出卿家父子,可謂繼美矣······”主要意思是讚揚賈至繼承了父親的才華,並能做出像父親一樣的政績,實在是朝廷裡的一段佳話。“池上於今有鳳毛”裡的鳳毛並非簡單的鳳毛麟角的鳳毛,也不時簡單說賈至的才華出眾,在一班大臣裡很少見。而是用了一個典故:南朝時有謝鳳和謝超宗父子,他們文章風格和成就都很出眾,於是梁武帝就稱讚他們說,“超宗殊有鳳毛”。意思是想說謝超宗終歸繼承了父親謝鳳特有的風格和才華。這兩句進一步稱頌其家世的文采和父子兩代執掌朝廷起草詔命職務的榮耀。

  這首詩按其體例是一首臺閣應酬式的詩,在杜詩中是很少見的。乾元二年(759)在長安任左拾遺也正是杜甫仕途生活中最重要或最煌赫的時期。因為是同僚之間唱酬之作,因此格調也就平正典雅,並且不乏歌功頌德、點綴昇平的意味。整首詩藝術上格法嚴謹,脈胳分明,深得和詩之體,所以歷來的詩家對它十分推重。尤其是它的頷聯“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字裡行間洋溢著一派衝融和悅的春天氣息,詩家評價很高。當時唐王朝於安史之亂中初得安定,朝廷上下都以為中興在即,昇平可望,因此王維和詩中也有“九天聞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這種充滿信心的句子。整首詩看來,確乎體現了杜甫詩歌“清詞麗句”的另一面特色。另外,即使在清詞麗句中,仍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挺拔之姿和雄健之氣,這也是杜詩的獨特面目。黃生評杜、王、岑三首和詩時說:“杜老氣無前,王、岑秀色可攬,一則三春穠李,一則千尺喬松。”蘇軾評頷聯為“偉麗”,都是此意。

  杜甫的這首詩裡帶出了幾分山野的情趣,以及對歷史透徹的理解,光是意境就比賈至的高遠。這首詩少了一般詩人寫宮廷生活所會有的呆板,多了些靈氣,而又不減少場面的巨集大氣勢,杜甫比起賈至來綽綽有餘。思想決定文章的外在,再如何隱藏,字裡行間的精神是很難不露端倪的。賈至是世家出身又較為一帆風順的人,杜甫則才華橫溢飽經風霜,這兩種人寫出來的文章當然不一樣。

參考資料:

1、陳超敏.千家詩評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139-140 2、蒙萬夫.千家詩鑑賞辭典: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42-143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春天,當時杜甫在門下省為左拾遺,與詩人賈至、王維、岑參為同僚。時為中書舍人的賈至先作了一首《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杜甫和王維、岑參都作了和詩,杜甫之和即為此詩。   

參考資料:
1、蒙萬夫.千家詩鑑賞辭典: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42-143

詩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