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柳惲原文賞析

朝代南北朝 詩人吳均

清晨發隴西,日暮飛狐谷。
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霧露夜侵衣,關山曉催軸。
君去欲何之?參差間原陸。
一見終無緣,懷悲空滿目。

惜別

譯文

譯文
在天剛破曉的時分,就從隴西出發飛奔;要於夕陽落山之前,趕到狐谷客店安身。
金秋皓月當空照,涼氣充滿萬山林;西風呼嘯連日不停,折斷高樹揚起沙塵。
霧氣漾漾露水成珠,寒氣襲來侵入衣襟;千山萬嶺道路崎嶇,天咧即走何等艱辛。
您這次遠去他鄉,是要到哪裡紮根?高原平地參差錯落,相距遙遠顛簸難行。
從今以後各一方,無緣用範太傷心;我胸懷離愁別恨,滿目悽然暗昏昏。

註釋
柳惲:字文暢,河東解今山西省西南部人,工詩,善尺牘。
隴西:郡名,在今甘肅省內。
飛狐谷:關名,在今河北淶源縣。
層嶺:重重山嶺。
掃:掃落樹葉。高木:高大的樹木。
催軸:催促行車。軸,車軸,這裡指車輪的轉動。
之:到,往。
間:間隔。原陸:原野大地。
緣:機會,緣分。
空:空自,徒然。

參考資料:

1、王守華 趙山 吳進仁.漢魏六朝詩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76頁 2、呂晴飛 李觀鼎.中國曆代名詩今譯: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458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吳均贈予好友柳惲的。當時柳惲任吳興太守,離職時曾寫有《贈吳均三首》贈給作者吳均,作者吳均作此詩予以回贈。  

參考資料:
1、蔡景仙.漢魏詩詞鑑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48頁

鑑賞

  “清晨”二句是應柳詩“夕宿飛狐關,晨登磧礫阪”而來,設想分手之後,柳惲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隴西”是郡的名稱,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飛狐谷”即柳惲詩中所說的“飛狐關”,是古代的要塞關隘,在今河北省淶源縣,北跨蔚縣界,古稱“飛狐之口”。這兩句舉出兩個遙遠的地名,極言柳惲所去之地的遼遠。“隴西”與“飛狐谷”相去不啻數千裡,但這裡說朝發夕至,自是誇張之辭,形容柳惲的行旅匆忙,道途艱險。這兩句中用兩個具體的地名,給讀者以實在的感受;同時它又是想像的、誇張的,用了虛寫的手法,由虛實的結合,令詩意更為明朗而形象。

  “秋月照層嶺”四句想象柳惲旅途中的景象與經歷,極言其風霜霧露之苦。秋月照在層層的高嶺之上,令人感到悽清而幽冷,寒風吹拂著高高的樹木,枯黃的樹葉紛紛飄零。“掃”字下得極有力,使人想見寒風陣陣,木葉盡脫的景象,渲染出了邊地秋天的蕭殺氣氛。因為是夜行,所以說霧露侵溼了衣衫,經過一夜的旅途顛頓,至天色拂曉時分,關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崢嶸的面貌,似乎在催促著行人快快前去。這裡的“月”、“風”、“霧露”等天象與“層嶺”、“高木”、“關山”等景物結合起來構成了索莫而壯闊的畫面,“侵衣”、“催軸”則將人點綴其中,一幅“關山行旅圖”宛然在目,柳惲旅途的艱險與遼遠於此可見。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寫自己由分別而引起的悲哀。“君去”兩句以設問的形式說明友人遠去,去向那參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陸之間,正因為路途遙遠,因而最後說,今後會面恐不容易,舊時情景雖歷歷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傷,空懷追憶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問從描寫行旅而過渡到抒懷,極為自然。“參差”二字描寫高原平陸,也很形象,最後落實到送友,別情離緒,油然而生。

  吳均是描寫山水的能手,他的詩文多模山範水之作,風格清新挺拔,此詩描述離情,卻能從想象中的旅況落筆,構思巧妙。詩中刻畫山川阻隔,風露淒涼,形象而準確,體現了詩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領。同時,詩的煉意煉字也都相當著力,如“寒風掃高木”之“掃”字,“霧露夜侵衣”之“侵”字,“關山曉催軸”之“催”字,都是錘鍊得之,開了後代詩中“字眼”的風氣,令讀者想象出旅途中的風霜之苦,行程的匆遽無息,由此加強了詩的感染力,令離愁別緒更有了基礎,“一見終無緣,懷悲空滿目”,就不是無病呻吟了。

  吳均的詩文後人以為“清拔有古氣”(《南史》本傳),即指出他的詩貌似信手寫來,卻不乏清新勁拔之氣。此詩的描述中就可見既遒練清勁,又古樸自然的風格,全詩一氣流走,似行雲流水,自然寫來,卻不乏匠心,所以被後人視為一首成功的惜別之作。

參考資料:

1、《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85-1086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吳均贈予好友柳惲的。當時柳惲任吳興太守,離職時曾寫有《贈吳均三首》贈給作者吳均,作者吳均作此詩予以回贈。  

參考資料:
1、蔡景仙.漢魏詩詞鑑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48頁

鑑賞

  “清晨”二句是應柳詩“夕宿飛狐關,晨登磧礫阪”而來,設想分手之後,柳惲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隴西”是郡的名稱,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飛狐谷”即柳惲詩中所說的“飛狐關”,是古代的要塞關隘,在今河北省淶源縣,北跨蔚縣界,古稱“飛狐之口”。這兩句舉出兩個遙遠的地名,極言柳惲所去之地的遼遠。“隴西”與“飛狐谷”相去不啻數千裡,但這裡說朝發夕至,自是誇張之辭,形容柳惲的行旅匆忙,道途艱險。這兩句中用兩個具體的地名,給讀者以實在的感受;同時它又是想像的、誇張的,用了虛寫的手法,由虛實的結合,令詩意更為明朗而形象。

  “秋月照層嶺”四句想象柳惲旅途中的景象與經歷,極言其風霜霧露之苦。秋月照在層層的高嶺之上,令人感到悽清而幽冷,寒風吹拂著高高的樹木,枯黃的樹葉紛紛飄零。“掃”字下得極有力,使人想見寒風陣陣,木葉盡脫的景象,渲染出了邊地秋天的蕭殺氣氛。因為是夜行,所以說霧露侵溼了衣衫,經過一夜的旅途顛頓,至天色拂曉時分,關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崢嶸的面貌,似乎在催促著行人快快前去。這裡的“月”、“風”、“霧露”等天象與“層嶺”、“高木”、“關山”等景物結合起來構成了索莫而壯闊的畫面,“侵衣”、“催軸”則將人點綴其中,一幅“關山行旅圖”宛然在目,柳惲旅途的艱險與遼遠於此可見。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寫自己由分別而引起的悲哀。“君去”兩句以設問的形式說明友人遠去,去向那參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陸之間,正因為路途遙遠,因而最後說,今後會面恐不容易,舊時情景雖歷歷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傷,空懷追憶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問從描寫行旅而過渡到抒懷,極為自然。“參差”二字描寫高原平陸,也很形象,最後落實到送友,別情離緒,油然而生。

  吳均是描寫山水的能手,他的詩文多模山範水之作,風格清新挺拔,此詩描述離情,卻能從想象中的旅況落筆,構思巧妙。詩中刻畫山川阻隔,風露淒涼,形象而準確,體現了詩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領。同時,詩的煉意煉字也都相當著力,如“寒風掃高木”之“掃”字,“霧露夜侵衣”之“侵”字,“關山曉催軸”之“催”字,都是錘鍊得之,開了後代詩中“字眼”的風氣,令讀者想象出旅途中的風霜之苦,行程的匆遽無息,由此加強了詩的感染力,令離愁別緒更有了基礎,“一見終無緣,懷悲空滿目”,就不是無病呻吟了。

  吳均的詩文後人以為“清拔有古氣”(《南史》本傳),即指出他的詩貌似信手寫來,卻不乏清新勁拔之氣。此詩的描述中就可見既遒練清勁,又古樸自然的風格,全詩一氣流走,似行雲流水,自然寫來,卻不乏匠心,所以被後人視為一首成功的惜別之作。

參考資料:

1、《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85-1086頁

詩人吳均
    吳均(469年—520年)  ,字叔庠,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貧寒,性格耿直,好學有俊才。吳均既是歷史學家,著《齊春秋》三十卷、注《後漢書》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學家,有《吳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