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路原文賞析

朝代南北朝 詩人鄒浩

赤路如龍蛇,不知幾千丈。
出沒山水間,一下復一上。
伊予獨何為,與之同俯仰?

詠物 抒懷 感慨

譯文

譯文
赤色的道路如像龍蛇,蜿蜒曲折不知有幾千丈。
出沒在山水之間,一會兒向下一會兒又朝上。
我到底是為了什麼,跟這險惡的道路時俯時仰?

註釋
“赤路”二句:南方稱“赤”,又多紅土,廣西多赤土,道路蜿蜒曲折,故云。
伊予:即“予”,我。伊:語助詞,無義。何為:為何,為什麼。

參考資料:
1、陳衍選編.宋詩精華錄全譯 (下) (修訂版):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532-533

2、陳衍編;沙靈娜,陳振寰譯.《宋詩精華錄全譯 下》: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649-651

賞析

  詠物詩貴在能寓微婉的興寄於生動的物象描繪之中。寄託的深淺有時不在詞意的顯晦,而在詩歌概括容量的大小,鄒浩的《詠路》即是一例。詩中沒有具體描寫從京城到嶺南一路上的觀感,而是以不知幾千丈長的龍蛇來比喻漫長的旅途和在千山萬水之間盤旋上下的貶謫之路,形象地表現了作者上下仕途、俯仰無愧的人生之路。

  首句點題,“赤路”也可視為炎荒之路。鮑照《代苦熱行》:“赤阪橫西阻,火山赫南威。”即效“赤”字形容炎熱之地。“赤”字還兼有空盡無物之意。此處只寫一條空蕩蕩的赤土路,則路途的漫長寂寞、燥熱荒涼均在言外。因而以龍蛇為比,就不僅是取其曲折蜿蜒之狀,而且照應了“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的典故,令人想到沿途險惡的自然環境。以下寫路的形貌,處處扣住龍蛇之喻。“不知幾千丈”以寫龍蛇長度的量詞寫路之綿長,“出沒山水間”用龍蛇出沒不定的特點形容路之曲折,“一下復一上”以龍蛇上下低昂的動態寫路之起伏,便生動地描畫出路在山水間屈曲延伸、忽隱忽現的態勢。在此漫漫長途上踽踽獨行的作者問自己:“這一生為什麼偏偏要隨著這條龍蛇般的赤路俯仰上下呢?”這一問含意複雜,聯絡他在《憤古賦》中為屈原“以忠不容而卒葬於魚龍之腹”而“憤然傷之”的心情來看,有痛憤自己無罪遭忌見放的言外之意在,因此這一問是對朝中權奸和讒人的責問。其次,“獨何為”又含有“何苦來”的感嘆。走上這條遷謫之路是他一生追求功名的結局,不肯隨俗俯仰,便要隨貶謫之路上下俯仰。道路的一下一上,不能不令他聯想到仕途的上下、命運的起伏,因此這一問又是他對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的疑問。儘管如北,聯絡鄒浩在其他詩中一再表白的“俯仰無愧作”、“俯仰不愧何繽紛”來看,可知他即使是在遷謫流離、屢瀕於死的境遇中,也仍是以諍諍直骨、俯仰無愧而自豪的。 [7]  詩中所詠之路,還可以想到言路。諫官倘要開啟閉塞的言路,就要有敢於直犯龍顏、逆批龍鱗的勇氣。古人向來將皇帝的反覆無常比作“龍性誰能馴”,那麼鄒浩所走的這條路,正是與龍蛇相俯仰的一條險路。李綱在鄒浩《道鄉集》序中說,當時臺諫大都敷衍塞責,甚至變亂黑白、顛倒是非,“獨公奮不顧身,犯顏逆鱗,論國事之大者於言路閉塞之時,號鳳鳴朝陽。”可見此詩以赤路比龍蛇,圍繞著鄒浩被謫在途一事,啟發人關於貶謫之路、人生之路、朝廷言路的多種聯想,就有較為深廣的意蘊。

  應當指出的是:鄒浩畢竟是一位道學先生,雖能以氣節自勵,但也有他迂腐的一面,他的《移居昭州》等詩同是寫貶謫之感,卻滿篇都是“自新有路君恩重,猶冀他時不愧天”之類的話。《詠路》一詩雖含意較廣,而終究缺乏強烈的憤激之情,其根源正在此處。王士禎稱鄒浩古詩似白居易,這首詩語言的平直通俗便很有代表性,好在淺而能深,顯而能隱,尚不失為佳構。

參考資料:

1、葛曉音著.古詩藝術探微: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263-265

創作背景

  從該篇意思來看,這首詩是作者在貶謫嶺南的途中所作。鄒浩是北宋紹聖(1094-1098)以後著名的諍臣之一,一生忠正方直,因敢於直諫,兩次被流放嶺南。此詩雖不能確定究竟作於何時,卻能概括他兩次被流放的感慨。  

參考資料:
1、葛曉音著.古詩藝術探微: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263-265

詩人鄒浩

      鄒浩(1060—1111)字志完,遇赦歸裡後於周線巷住處闢一園名“道鄉”,故自號道鄉居士,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生於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歲。元豐五年(1082)進士,調揚州潁昌府教授。呂公著、範純仁為郡守,皆禮遇之。哲宗朝,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獨相用事,浩露章數其不忠,因削官,羈管新州。徽宗立,復為右正言,累遷兵部侍郎兩謫嶺表,復直龍圖閣。卒諡忠,學者稱道鄉先生。浩著《道鄉集》四十卷,《四庫總目》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