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教學的隨筆

  高三語文重要的是在寫作上下功夫。那高三語文老師都教了哪些技巧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高三語文教學隨筆,一起來看看。

  高三語文教學隨筆篇1

  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係,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並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並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絡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也不是通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於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於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於應付,疲於奔命,由於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憊,也讓人悲觀失望。為什麼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嘆息——這恰恰表明:那種津津樂道於並孜孜不倦於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衚衕。

  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慾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為什麼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理鞏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高三語文教學隨筆篇2

  優化的語文課堂教學,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語文課堂教學的“活”,需要靈活的教師引導,鮮活的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 可對於我來說,還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我覺得要使課堂氣氛”活”起來,是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方面是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十分欠缺的地方。

  首先,教師的教學活,帶動的必然結果是學生學法活。教師教的不只是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給學生多點撥,多直觀,多啟發,多鼓勵;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老師在課堂中應引導學生創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允許他們標新立異。

  其次運用靈活、恰當的教學手段將教材所設定的情境生動、 形象地表現出來就顯得至關重要。我在教學中經常利用多媒體,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多媒體上課,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內容,並且能順利解決課文有關問題,準確把握知識要點。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注重發揮學生的思維功能,鮮活的思維是優化語文課的核心。在教學操作中,有經驗的教師在靈活引導的同時,十分注重鼓勵學生的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聚合思維、直覺思維、想象思維的並用,併力求異新,自覺地讓學生嘗試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鮮活的學生思維是智慧激盪的搖籃。我在教學中從不隨意打斷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望。

  當然,在實施活化課堂教學活動中,還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二是要對學生的活動多加肯定,表揚。希望我能在以後的教學中有所改進,查漏補缺,師生互動,使課堂氣氛活起來,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高中語文教師。

  高三語文教學隨筆篇3

  回首一年來的高三教學和迎考,我覺得在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上收穫頗豐,現總結如下:

  重視基礎。縱觀三次診斷性考試,我發現,我們學校的學生,與本市其他中學包括重點中學在內的學生相比,第II卷的差距並不是很大。因此,可以說,誰在I捲上取得了優勢,就在語文科上獲得了先機。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對I卷的重視,同時對學生進行反覆敲打、試探,發現學生在這些方面存在的和潛在的問題,並通過各種方式來進行基礎的複習和強化,儘可能地紮實學生的基礎。

  強化能力。這主要針對II卷,特別是在詩歌、現代文的閱讀上,要教給學生操之可行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重視整體閱讀,重視文字基礎;同時,又要教給學生審題方法和規範答題的技巧,形成能力,形成定勢思維,使學生在進行閱讀時能儘快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比如在詩歌鑑賞方面,就要求學生在鑑賞時養成這樣的步驟:一看標題、作者和註釋,因為,標題是詩眼,點明寫什麼。作者和註釋,卻可以給你解讀提供必要的背景等東西。二看有無選擇題。如有,可帶入詩歌,幫助理解,這樣,會給你降低閱讀的難度。三要逐字逐句解讀詩歌,抓住動詞、形容詞等,抓住意象,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而且在此過程中,還要回憶所學過的詩詞,形成聯絡,體會詩歌的情感。同時,分析作者表現這種情感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及其效果。四要認真審題,把握題幹所含的資訊,明確答題的要點並規範答題。語言表達及運用亦然。

  形成框架。教師必須研讀高考考綱、教綱和近五年來高考語文試題,仔細研究教材,把握高考試題的特點和發展動態,同時,在專題複習階段,在進行每一專題的複習中,不僅要廣泛涉獵、研讀並篩選各種高考資料,同時對每一專題進行了從考綱分析——高考試題特點及典型例題分類集錦——審題、分析及答題規範指導的研究,而且還要備學生,並根據高考考點和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每一專題還配備了專門的練習來鞏固。在本專題複習之後,學生腦海中應具備本考點的框架。我的目標是,在專題複習後,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起一個關於語文高考知識點及題型特點及例題的總體框架。在第二輪複習中,還要根據補鍋原理,通過練習和個別調查的方式,針對工作面學生的弱點和前一輪複習的遺漏以及高考新要求,進行了有重點地針對性極強的複習,儘量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完善專題複習時形成的框架,同時提高其解題能力和應試技巧,方能取得了良好效果。

  複習有序。無論是基礎還是能力,無論是字詞句,還是段篇每一個高考知識點的複習,教師必須統籌安排,合理進行。否則,不知本階段複習目標複習複習任務,則必然導致複習教學無序,教學效益低下。

  調整得當。知識學得好,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高三語文教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