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防範金融風險

  我國由於實行市場經濟時間還不長,對內部控制的研究和實踐正處於摸索階段,內控思想散見於各部門、各組織的相關檔案中,呈現出比較混亂的局面,所以今天小編介紹企業加強內部控制的方法以及防範金融風險的對策.

  分析形成金融企業內部控制風險現狀的原因

  形成我國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分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金融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有待進一步完善。

  第二、金融企業內控文化尚未得到真正的建立,風險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

  第三、沒有形成良好的控制環境。金融企業內部控制體制不順、沒有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激勵機制、大部分內控制度流於形式。

  第四、沒有完善的內部控制評價機制。長期以來,很少金融企業對內部控制進行綜合考察。沒有嚴格的評價體系和制約機制,約束性不強。

  加強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及防範金融風險的對策

  根據金融企業的實際情況,借鑑國外先進理論和經驗,對加強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及風防範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為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強我國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統一規劃和指導;推動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研究,以及內部控制標準規範和評價體系的研究制定。

  第二,加強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重點加強以下方面的工作:

  1、完善董事會的工作機制,控制決策風險。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是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 ,當然也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基本目標。在優化董事會的前提下 ,建立比較有效的決策機制 , 完善董事會工作機制 ,主要是 :1、請專家進董事會,幫助董事會提高其決策的科學性;2、建立有效的決策諮詢機構;3、建立重大決策委員會制度等等 。

  2、加強以監事會為中心的監控體系的建設。現代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由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理層組成。監事會的監督權是法定的,代表全體股東來行使,監事會既獨立於董事會又獨立於經理層。監事會有較廣的職權範圍 ,發揮好監事會的職責,在科學的監事會運作機制下完成的使命 ,提高公司法人執行的質量。

  3、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激勵機制。

  4、 培育金融企業內部控制文化。要使金融企業的所有工作人員都瞭解內部控制的重要性,並理解和掌握內控要點,努力發現問題和風險,並積極參加內部控制,使金融企業內部形成良好的內控環境和文化。一個高效的風險管理和控制體系的主要特徵是對風險很敏感和了解,並將風險意識貫穿在企業所有員工的言語和行為中。

  第三、建立健全風險識別、鑑定和評估體系。

  1、要借鑑國際先進經驗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蓋所有業務風險的監控、評價和預警系統。

  2、應用以風險價值VAR為基礎的風險管理方法來進行日常的風險管理和控制,並進行持續的監控和定期評估。

  3、要及時根據不斷變化的環境和情況,適時修改有關內部控制制度,以適應新形勢下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要求。

  第四,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作業系統,建立業務經營管理的“三道監控防線”。

  1、第一道防線:業務一線崗位實行雙人、雙職、雙責操作,對於因業務需要而單人單崗處理業務的,必須有後續監督機制。

  2、第二道防線:以各部門、崗位之間的相互監督、制約為主。

  3、第三道防線:內部監督部門對各部門、各崗位、各項業務全面實施監督,使風險管理體系與業務管理流程相匹配。

  加強和完善我國金融企業的內部控制,有效防範金融風險,已成為當前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共識。研究內部控制,對於改善我國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現狀,保證金融市場的有效執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金融風險的基本特徵

  1不確定性:影響金融風險的因素難以事前完全把握。

  2相關性:金融機構所經營的商品—貨幣的特殊性決定了金融機構同經濟和社會是緊密相關的。

  3高槓杆性:金融企業負債率偏高,財務槓桿大,導致負外部性大,另外金融工具創新,衍生金融工具等也伴隨高度金融風險。

  4傳染性:金融機構承擔著中介機構的職能,割裂了原始借貸的對應關係。處於這一中介網路的任何一方出現風險,都有可能對其他方面產生影響,甚至發生行業的、區域的金融風險,導致金融危機。

  表現

  何謂金融風險?金融風險是一定量金融資產在未來時期內預期收入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對於金融經營,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學好如何去控制風險,規制金融風險隱患。[1]

  金融風險可以分為市場風險、制度風險、機構風險等等,但在我國最大的風險來自於傳統體制的影響以及監管失效導致的違規。由於長期以來積累的體制性、機制性因素,包括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國有企業建設資金過分依賴銀行貸款,銀行信貸資金財政化;再加上金融機構內部管理不善,造成龐大的不良債權,導致金融資產質量不高。我國證券、期貨市場不規範的經營擾亂了正常的秩序,一直存在大量違法違規現象,一些證券機構和企業包括上市公司與少數銀行機構串通,牟取暴利,將股市的投機風險引入銀行體系;一些企業和金融機構逃避國家監管,違規進行境外期貨交易,給國家造成鉅額損失;上市公司不規範,甚至成為扶貧圈錢的手段。[1]

  加入WTO後,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完全開放的條件下,資本的自由流動將給我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監管帶來更多難題。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