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的親情散文

  親情是最偉大的,不管你快樂,沮喪,痛苦,彷徨,親情永遠輕輕地走在你的路上,悄悄地伴著你的一生。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母親的美食

  在詩人王維的筆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已定格成對親人無盡思念的濃濃愁緒。今又重陽,我不禁想起了故鄉,想起了親人,想起了我的母親。

  母親年近花甲,一生質樸。她的愛如春風般自在坦蕩,毫不張揚,散落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不易覺察,卻切切實實地存在著。我不必反覆感慨母親鬢邊的白髮,額上的皺紋。關於母親,我想談談她做的美食。離家千里,每每吃一些在家常吃的東西,卻找不到熟悉的味道,心中悵然若失,隱隱覺得母親把愛注入在她做的每一樣食物中,而這種愛必要遠離母親才能體味到。

  不記得有多少次的暑假裡,表兄妹們各自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綠豆湯圓,圍桌而坐,竟有一種浮世清歡的意味。綠豆湯圓是母親的拿手美食,大概是“曾經滄海難為水”,所以我對外面賣的湯圓頗有些成見,那些大多米質較差水分較多,吃起來既黏且軟,沒有一點嚼勁。母親做的湯圓卻很是利索,她知道是我們的最愛,便每每趁著表兄妹們都在,必定親手做上一大鍋綠豆湯圓。母親先將糯米洗淨浸泡,然後舂壓成粉,再用溫水調和,不一會便見到一個一個搓好的湯圓,最後加上煲好的綠豆湯一起下鍋煮,頃刻間整個廚房都瀰漫著誘人的香氣。我們小的時候,基本上沒有任何零食,偶爾母親還會做些油炸湯圓給我們當作零嘴,它外焦內糯,風味絕佳!

  母親醃的鴨蛋也是出了名的。每當看見院子裡擺著一個個醃蛋用的泥罐子,就知道快過年了。母親醃製鴨蛋成了一種年味的象徵。母親慣用泥醃鴨蛋,將鴨蛋洗淨晾乾,滾蘸上用粘土和濃鹽水製成的泥漿,一個個放入壇中。醃製鴨蛋的工序很是繁複,現在想想母親蹲在院子裡和泥、滾鴨蛋的場景,不禁有些心酸!母親醃的鴨蛋的確好吃。我曾在外面吃過一次薄餅卷鴨蛋,味如嚼蠟,與自家的鹹鴨蛋真有云泥之別!母親醃的鴨蛋蛋白細膩柔嫩,蛋黃通紅,筷頭紮下去可以冒出油來。家裡的鹹鴨蛋可以吃到夏天,盛夏暮色四合的時候,我們一家人總喜歡圍在院中的桌子旁,邊吃飯邊乘涼,我總是能用一個鹹鴨蛋吃下一大碗米飯,真是至味!

  母親會做的美食還有很多很多,以至於我未能一一列出,只能細細回味!

  母親從未說過一句愛我,但我知道,母親的愛融入在她做的每一樣美食中,母親的愛是無言的,她默默建造了一個溫馨的港灣,讓我一生牽掛!

  篇2:跪謝深沉父愛

  泰國一個從名校畢業的青年在父親的垃圾車前跪下向父親叩謝。父愛如山,不是一次跪謝深沉父愛所能等同的,但這是一個兒子對父親最真誠的感恩,讓我很感動,也令我深思。

  和這個泰國青年一樣,我的家庭並不富裕,一家三口的生計全靠賣滷味的父親來支撐,身體不好的母親只能留在家裡做些手工貼補家用。我從小就是在父親的滷味店裡長大,滷味的味道一度是我最討厭的味道,幾乎是聞到就會皺眉頭,所以常常找藉口不去店裡,跑到別的地方去玩,闖了禍還要父親替我收拾爛攤子。一開始父親會嚴厲地批評我,後來變成語重心長地說很多道理勸我懂事一些,再後來父親沉默了,只會對著我嘆氣。

  我不怕父親批評我,也聽不進父親的道理,依舊任性地闖禍。但是當父親不再批評我,對我說教,而是嘆氣之後,我突然有一種很難受的感覺。在父親嘆氣的那一刻,我才發現曾經挺拔的父親有些駝背了,曾經年輕的父親漸漸有了白髮和皺紋,唯有他身上滷味的味道和眼中的父愛十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從那一刻開始,我不再討厭那個熟悉的味道,不再任性地讓父親擔心和失望,我想要成為讓父親驕傲的兒子,報答他這些年的深沉父愛。

  我彷彿在一夜之間長大了,每天認真地上課、做作業,放學了就到父親的店裡幫忙。努力了一段時間,我從班裡的倒數第十名進步為前五名。當我把全班第一的成績表拿給父親看時,父親錯愕地看了看成績表,還有成績表下班主任的讚賞和鼓勵,又看了看我,沉默了一會兒,然後淡淡地對我說:“不錯,繼續努力。”說完就轉身繼續看店,但我知道他一定很高興,因為他拿著成績表看了很久才小心翼翼地放進抽屜。後來聽母親說那段時間父親常常拿出那張成績表對店裡的客人炫耀,只要聽到客人羨慕地說父親有一個聰明的兒子,他就會開心地給客人打折。

  我並沒有像這個泰國青年一樣考入名校,畢業之後向他的父親跪謝深沉父愛,而是在我創業賺到第一桶金的時候,跪在父親面前,把我賺到的錢全數交給父親,然後向父親叩謝。當我磕完頭抬頭看向父親時,父親的眼裡已經閃著淚光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父親脆弱的一面。我有些訝異,但我立即就下定決心以後要賺更多的錢孝敬父母,回報他們對我的愛。

  在我的努力下,家裡的經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勸父親關了滷味店好好享受生活,但是父親依然開店,我也會在工作之餘到店裡幫忙。員工和客戶常常都能聞到我身上有一股滷味的味道,我總是驕傲地對他們說這是深沉父愛的味道,是我這輩子最愛的味道。

  跪謝深沉父愛,是感謝父親的一種方式,也許這不是最好的方式,但我認為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具有誠意,最能表達謝意的一種方式,這勝過任何言語和物質享受。未來,等我有了孩子,我會讓他跪謝他的爺爺,因為沒有爺爺就沒有他的爸爸,更沒有他,他要懂得感恩。

  篇3:捨不得的家

  “家”,多麼溫軟而又柔軟的一個詞啊,相信每一個人內心最深處都窩著這麼一個家,一想起,便整個人暖烘烘的,整個人都柔軟溫順如羊羔。

  在我們還是懵懂稚兒的時候,我們不懂家對於我們的可貴。因為我們從未真正地離家,從未一個人,便從未體會過無家的滋味。所以,我們總是這樣,肆無忌憚地埋怨媽媽那無休止的嘮叨;桀驁不馴地對抗爸爸那雷霆般的震怒;甚至竟會做出離家出走的那等不懂事的事兒來。不斷地讓如此愛我們的爸爸媽媽生氣和擔憂,卻毫無知覺或從不在意。 在年少的我們看來,外面的世界,如此繽紛多彩,遼闊無邊,總是會比家,來得更有吸引力的。因此,我們總是會想盡辦法地離開家,想獨身一人出去闖蕩。我們總是有這樣的自信,這樣毫無顧忌的自信,自信自己一個人便能闖南闖北,遨遊世界。我們總是會忘記或是忽略掉,家中父母的擔憂叮嚀和等待。

  而待十幾年後,我們長大了。

  我們終於可以離開家了,我們已經離開家了,我們終於可以獨身一人出去闖蕩我們的世界了,我們已經闖得很遠很遠了,而我們卻,後悔了。

  一個人,一整天的工作,一身的疲累,臉上的面具也掛了一整天。腦子裡無不是想著這樣的一個場景:離家不遠便能看到家中昏黃的燈光彷彿期待著我們回家;臨近時便能聽到爸爸媽媽的聲音;一進門就能吃到甜美的飯菜,泡個舒服的熱水澡;困了便能滾進溫暖的被窩裡睡上一個甜美而又安心的覺。然而,事實卻是如此:回到住所裡,摸黑開燈;還得拖著疲憊的身軀隨隨便便煮完麵條,或是乾脆一碗泡麵解決了事;最後只能匆忙洗個淋浴,便要倒在床上,卻還得先用自己的體溫將被子烘暖;睡夢間,還得擔心門窗是否關好;獨享一個人的寂寞與不安。

  當我們回過頭卻再也找不著家的時候,當我們體會到一個人的寂寞與冰冷的時候,我們開始明白,家的可貴;我們開始懂得,家的不停留;我們開始珍惜,家的溫暖。

  在兒時彷彿是家常便飯的溫暖,現在卻是隻能渴望,只能等待放年假抽空回去儲蓄,儲蓄一年的份量。一句“你回來了!”這樣如此簡單的話語,在兒時本是稀疏平常,而現在卻等也等不到。廚房裡母親做飯的身影,電視機前父親和弟弟看抗戰片的笑鬧聲,現在卻只有自己的形單影隻和那隔音不好的牆中傳來隔壁鬧哄哄的聲響。這樣一個人的寂寞,也只能從忍受,再到麻木。

  “家”,這個本人人都應該擁有的“家”,這樣溫暖的“家”。卻有多少人沒有了,又有多少人不懂得珍惜?

  漂泊在外的遊子啊,你心裡思的,唸的,是否是那遙在遠方的燈火;對酒當歌的李白啊,你舉頭思的,望的,是否亦是那遙遠的故鄉;賞花念起的道衡啊,你思的,唸的,不還是那美麗的家嗎?

  百里房遙魂自去,知枉空時不自禁……

  “父母在,不遠遊。”捨不得,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家啊!那樣的溫暖,那樣的甜美,又如何讓人能夠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