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元旦的詩歌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中國古代曾以臘月、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漢武帝始為農曆1月1日,並延用。描寫元旦的詩歌有哪些?
篇一:賀元旦
是誰盜了我時間盒裡的時間?
是誰在我枕頭上讓我睡去醒來?
是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是誰將太陽沉落又托出?
是誰帶著北風跳過長城,
洋洋灑灑一路南下?
是誰挑著雪花翻過天山,
一路撒來?
奧,原來是你
元旦。
雪,
是你帶人們最美的祝福和希望,
雪花,
飄著、舞者、堆著、砌著、雕著,
看,那山,
似羊、似豬、似饃、似蛙,
或蹲、或坐、或站、或趴,
有的還打了幾下哆嗦,
露出了幾片斑駁的毛皮。
連連綿綿的更似那閒庭信步的遊蛇,
遊走於蒼茫的天地之間。
滿地鋪了一層潔白的地毯,
那跳動的狗兒印出了朵朵梅花,
漫步的小雞畫出了片片竹葉。
那玩耍的孩子,
做著他們的傑作,
雪人雖腆著肚子,
戴著紅帽和孩子們追逐著,
嬉鬧著。
那高大的樹木似一位老者,
滿頭銀髮。
訴說著世事的滄桑,
辨別著世人的邪惡和善良,
祝福著世人的美好和希望。
篇二:元旦之歌
溫馨的陽光,在含羞的枝頭上
浪漫地撫摸著一顆顆翹首的音符
在我們的心目中豪情滿懷
是啊,飽滿圓潤的嫩芽
熱烈地剪綵著許多新奇的景象
深情地清唱著天地間的流行歌曲
和那一首首生命的歌謠
新年的纖手,打開了
你和我心靈的門窗與思緒
一切都在風和日麗當中舞蹈翩躚
一切都在那些分秒必爭裡風流萬千
又好又快,共同擁抱著
偉大的壯舉和美好的夢想與追求
那些彩旗所招展的詩情畫意
歌舞昇平的景象裡
洋溢著我和你的那一份激情
愛與愛的旋律,渲染了
每一片山水田園所擁有的日新
和月異,元旦之歌
在陽光裡講述著一個春天的故事
在你和我的夢想裡兌現諾言……
元旦的詩歌
篇三:元旦
元旦
在莊稼人的眼裡
平常得像一位農家女
他們只關心小滿芒種
或者鳥兒歸巢的春節
元旦
在城裡人的眼裡
像一位久別重逢的好友
他們在璀璨的煙花中擁抱
在歡呼聲中迎接機遇和挑戰
元旦
在商家的心中
重得像一座山
他們以此為契機
打折送禮促銷售
元旦
在企業家的創業園裡
被打扮得花枝招展
小夥子們殷勤地唱歌跳舞
迎接她的到來
篇四:元旦快樂
元旦快樂,快樂元旦
不管今天的太陽是否燦爛
不管今天等空氣是否如冰一般
我們
我們都要笑徹這一天
它如果實般熟了
就將它摘下來,珍藏在幸福的樂園
要知道,笑的開始
也是成功的一半
這一天,我已經用美麗的計劃填滿
根本沒有寂寞的空間
我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在翻轉:
元旦快樂,快樂元旦
篇五:擁抱元旦
跌足的思緒
披一縷眷戀拂過的昨日
站在這年最後的日頭沉落的山巔
眺望,痴狂
地平線的東方
海在波浪陣痛的喘息中
舔舐新年初生的太陽
這初生的嬰兒扇動的翅膀
拍打著海的臉
金色的光飛越藍天
一聲時空襁褓的啼哭
破門而出
撞落了臃腫的夜幕
睜開眼
晨練的影子,喊山的喉嚨
牽著耕牛遛草的大爺
全都換上新年的笑臉
刺啦啦一片撕扯的聲響
三百六十五個日子
手牽手站在地平線的岸邊
等待
等待用我們的血汗
我們的歡笑,我們的詩去餵養
餵養成春的花,夏的蔭
秋的果,冬天的晶瑩
站在這年最後落日的山巔
眺望,痴狂
著一身大地新裝
擁抱一零年的元旦
篇六:元旦!元旦!
一個沒有根的節日
在中國的土地上紮下根
長成一棵名字叫做聖誕的樹
此樹花開一落
滿城風雨
元旦
梳了五千年的妝
黯然失色
此樹花開一落
一千個孩子
有一千個老人的構思
十對情侶
有十一對相信謊言的甜蜜
此樹花開一落
中國
正在消失五千年的歷史
元旦發展起源:
元旦起源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氾濫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氾濫時伺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便是元旦的由來。
中國元旦
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並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曆的1月1日。從殷代定農曆十二月初一為歲首,到漢代定在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覆覆的改變。到民國時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順農時”、“便統計”,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改公曆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
直到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頒佈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曆1月1日規定為元旦節,並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同時為區別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前後,因此改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1]
西方元旦
西元前46年,古羅馬凱撒把這一天定為西曆新年的開始,為了祝福雙面神“Janus”,這位羅馬神話中的門神,“Janus”後來也演化為英文一月“January”這個詞。原本以為教皇把耶穌誕生年作為公元元年,公元一月一日也和耶穌有關聯,事實並非如此。可能依照西方普遍信仰基督教,還應該是12月25日聖誕日為過年,所以西方的新年沒有聖誕隆重。
歷史演變
元旦一詞始於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而“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樑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元旦在《書·舜典》中叫“元日”;漢代崔瑗《三子釵茗》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