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形式的演講表達技巧
只有創造之花才有永開不敗的美麗,觀點表述的創新是演講生命力的源泉。掌握創新思維的方法,提出新穎而富有吸引力的觀點,是演講者水平和實力的真正體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現代的快節奏,要求演講者的演說要簡短有力,而不是洋洋灑灑沒完沒了。如若那樣,只會招來聽眾的反感。
文章應該精,而不宜長。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只有10句話。這些都是簡潔的典範。我們演說也應如此,冗長的演說是不會受歡迎的。如果結束語是用複雜的長句逐步展開的,那麼最重要的結束語應該用短句,甚至可以用句子的一部分。例如下面一段話:你們是否能夠認識自己正在進入的這個世界,將取決於你們是否堅定地保持自己正直的人格。如果你們這樣做了,其他的一切自然會應運而生。你們的生活將不是人們平常所謂的幸福生活;你們的生活將不得不與逆境抗爭。但是這將是有意義的生活,有尊嚴的生活,有價值的生活。這一點對任何人都足夠了。
或者反過來,在最後一段中大部分使用短句,而在結尾處引出長句,就像引人深思的演講《怎樣丟掉一筆生意》那樣:這就是丟掉一筆生意的全部含義。你丟掉了一筆生意,但是得到一個潛在的客戶。你丟掉了這一筆生意,但是得到了這筆以外的所有交易。你丟掉一筆生意,但是得到了對自己的銷售技巧的深刻洞見。你不斷思考,你留心觀察,你隨時嘗試。某一天,如果你不懈地努力,很可能變成一位如此高明的丟生意的行家,以至於根本丟不掉任何一筆生意。
注意對比上面第一段演講的最後一句話和上面第二段演講的決定性語句,看它們的長短對句子的收尾性產生哪些效果。
演講的心理收尾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由直接向聽眾發出呼籲來實現,尤其是說服性講話。直接號召他們採取特定的行為方式採納、延緩、終止或繼續,或者請他們改變態度。
你設計的最後一句話一定要像第一句話一樣簡潔有力。每次演講都應該用一句話使聽眾毫無疑問地明白演講已經結束。沒有想好決定性的結束語時,發言人只好繼續總結,同時不得不努力考慮怎樣不留痕跡地收尾。結果,許多人不得不有些沮喪地或用下列乏味無力的結束語收尾:我想這些就是我要講的全部內容。噢,時間到了!我還是就講到這裡吧。雖然我還想多講一些內容,但是應該回答大家提出的問題了。
另外一些演講者倒是不顯得猶豫不決,而是戛然而止,使聽眾不知道中間的空白是暫時停頓還是最後的結束。
演講時可以採用一種斬釘截鐵的有效收尾與開場白時吸引聽眾注意力的辦法相呼應:詳盡回答演講開始時所提出的那些引人深思的問題;再次提及開頭講過的笑話或故事,使它變得更有趣,或者把它稍加改動,使之適用於你的主題。不要用“謝謝大家”來代替決定性的收尾。在教學發言或業務報告會上通常不對聽眾表示感謝。只有當你作為受人尊敬的特殊嘉賓應邀發言時才應該這樣做。這種情況下,“謝謝大家”可以作為從結論的其他部分轉到決定性語言的過渡語。
畫龍點睛的結束語與正文內容一樣重要。不要敷衍潦草而含混不清地說出最後一句話,或者用最後幾分鐘收拾自己的演講筆記準備溜走。要熟記自己的結束語,這樣在總結陳述時可以始終保持與聽眾的目光交流。結束講話後,短暫地收回目光,然後重新與聽眾進行目光交流,表示你願意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或者接受大家的掌聲。就像開始時一樣,這時候你的自我意識也會非常強烈,這是不可避免的。你會感到大家的注意力又從演講內容轉移到你身上。這時不要忘記為聽眾留下肯定的自我印象,從而不至於削弱最後一句話的效力。
那麼,我們在演講表達觀點的時候該怎麼用創新形式來說呢?創新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們熟練地掌握一些創新思維的方法,就能在演講實踐中提出新穎而富有吸引力的觀點,從而使我們的演講更為聽眾所喜聞樂見。以下五種方法可供參考:
1、借老說新
生活中有許多流傳甚廣的話,如民謠、俗語、諺語等等,但它們為人們所理解的內涵是相對固定的,如果演講者能巧妙地借用這些老的形式,並加以“改裝”,賦予它新的內涵,就能為我們在演講中進行觀點創新找到取之不竭的寶貴資源,而對於聽眾來說,則會使他們感到似曾相識但又側重不同,只要演講者能自圓其說且言之有理,就能在聽眾的認識上達成一種新的和諧。如筆者曾在演講中說:對待事業,要有心栽花,花不開,也要栽;對待名利,要無心插柳,柳成蔭,也無心。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俗話的形式和內涵廣為人知,筆者借用它,稍作改裝,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得到了聽眾的熱情肯定。
2、破舊立新
顧名思義,演講中的破舊立新,就是在否定、破除舊的觀點之後,提出與舊觀點相反或相對的新觀點,雖然破舊立新的難度和風險較大,但只要有言人所未言的勇氣,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就能收到出語驚人、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如一位演講者在《我們不願做睡獅》的演講中說:有人曾預言,中國是一頭睡獅,就這樣我們被人家當了一百年睡獅,我們也把自己當睡獅自我陶醉了一百年。獅子是百獸之王,但一頭酣睡的獅子能稱得上是百獸之王嗎?一隻睡而不醒的獅子,一個名義上的百獸之王,並不值得我們為之驕傲。如果我們為這樣一個預言而陶醉,就好比陶醉於“人家說我們祖上也曾闊過”一樣,真是脆弱而又可憐。我們不要偉大的預言,我們只要強大的實力,我們不要做睡獅,只要我們覺醒著、前進著,就比做睡著的什麼都強。人家的預言曾是我們驕傲的資本,但仔細分析起來,為一個過去的預言而陶醉或昏睡,於實際又有何益處呢?所以演講者鮮明地提出“我們不願做睡獅”的觀點,猶如當頭棒喝,既促人清醒,又激人奮發。
3、老話新說
同一個正確的觀點,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其中有些說法是聽眾非常熟悉的,如果演講者一味地外甥打燈籠--照舊,照本宣科,老話連篇,就會使聽眾興味索然。在市場經濟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同一種商品,換上新的包裝之後,就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增加商品的附加值,並能激起顧客更強的購買慾望。同樣,在演講中,把老觀點巧妙地“包裝”一下,也是觀點出新的常用方法。如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曾在演講中說:聯想集團培養人的第一個方法叫做“縫鞋墊”與“做西服”。什麼意思呢?就是培養一個戰略型人才和培養一個優秀的裁縫有相同的道理,我們不能一開始就給他一塊上等毛料去做西服,而是應該讓他從縫鞋墊做起,鞋墊做好了再做短褲,然後再做一般的褲子、襯衣,最後,才是做西服。
培養人才不能拔苗助長,不能操之過急,要一步一個臺階爬上去,這個並不新鮮的觀點人人都懂。演講者在這裡把培養人才和培養裁縫類比,把培養人才的過程描繪為從縫鞋墊到做西服,用一個通俗而新穎的比喻給老觀點披上了一件新外衣,內容是舊的,但形式是新的,可謂殊途同歸,新意盎然。
4、由此及彼
事物是辯證的,問題總有多面性,但由於我們認識上的侷限性或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規律性的影響,我們在表達某一觀點時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講其一,不講其二。當然,堅持和強調“這一方面”是應該的,因為它也是正確的公認的觀點,但如果我們顧此而失“彼”,就會妨礙認識的深入和工作的改進,因為隨著事物的發展,堅持和強調“另一方面”的意義也非常重要。如果演講者能由此及彼,即在不否認現有觀點的前提下,敏銳地發現問題的“另一方面”並適當加以強調,就能達到演講觀點深、新並舉的目的。如深圳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在演講中曾提出一個重要的新觀點“要提倡思想上的艱苦奮鬥”,他說:
生活上工作上的艱苦奮鬥,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而思想上的艱苦奮鬥,看不見,摸不著,難以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正因為如此,有些人就越來越淡化了思想上的艱苦奮鬥精神,其突出表現就是身勤腦懶,整天東跑西顛,顯得忙忙碌碌,可一旦遇到費及腦筋的事,卻不肯或不善於下一番功夫去深入思索,因而這些人跑得再勤,也跑不出多大所以然來……唐代韓愈有句名言“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句話是很有哲理的,所以我們要提倡思想上的艱苦奮鬥,本質的要求就是要在思想上吃得起苦,深入進行理論思維。
以往我們對艱苦奮鬥的理解普遍停留在能吃苦、不怕累、出大力、流大汗的層次上,關注點主要集中在生活和工作方面,提倡這一點無疑是應該的,但在知識經濟背景下的高科技企業的競爭當中,光講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艱苦奮鬥是不夠的,還應該突出強調思想上的艱苦奮鬥,演講者提出的這一新觀點,對市場競爭中的高科技企業來說,其深意和新意是不言而喻的。
5、由淺入深
有時關於某一問題已形成結論並被人們當做“定論”廣為接受,似乎再也沒有思考下去的必要了,但實際情形遠非如此,只要我們再往前走一步,就會發現“風景那邊更好”。如索尼公司的創始人井深大曾於1971年出版過一本極為暢銷的書《始於幼兒園為時過晚》。當時人們普遍認定的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在中學,中學教育的基礎在小學,而井深大則把問題再深入挖掘一層,認為還要重視幼兒園的教育,最後的結論是:
不!幼兒園也已經太遲。從大腦生理學的角度來看,生下來的嬰兒具有100億以上的腦細胞,同沒有“接線”的計算機一樣,在這樣的頭腦還沒有成熟的時候,是否給予刺激,將決定“接線”即組成頭腦的形狀的好壞,所謂“接線”在四歲時要完成60%,歲時要完成95%,十七歲時要全部完成,所以,在幼兒時,如果缺乏良好的刺激是不行的。
這雖然不是一個演講例項,但從思維的角度來說,對演講的創新思維無疑是很有啟發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