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功離不開積累的事例

  成功不是將來才有的,而是從決定去做的那一刻,積累而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供大家閱讀!

  篇1

  當年叱吒疆場,橫掃歐洲大陸的拿破崙,一個給法蘭西人民帶來無限榮耀,一個向世人發出“在我的字典裡沒有‘不可能'”的誓言的“自信家”,早年是何等勤苦地積累。在他於巴黎軍校攻讀炮兵攻略,學習海軍知識時,一直是勤勉地苦學,用心地積累。當室友們吃午餐的時候,拿破崙依舊潛心於對地理、歷史和數學的研究並樂此不疲。這一直持續了他整個學習生涯的積累過程,為他今後事業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終於,拿破崙成就了法蘭西帝國,而長期的積累則成就了拿破崙,成就了他近似瘋狂的自信。

  篇2

  我國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把會前會後、飯前飯後的時間比喻為零布頭,並加以利用。他在參加五屆三次人大會議期間,抓緊空隙時間完成了《仿射學微分幾何》的後半部分。他說:“別看時間零碎,分分秒秒的時間好比零布頭,只要充分利用,能做不少事情呢。”時間本來是一定的,但是,對於善於利用它的人來說,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助跑器”。

  篇3

  傑克·倫敦是美國著名的小說家,他的學識全是靠自修得來的。他經常把詞典和書裡的詞句抄在小小的紙片上,然後把這些紙片掛在窗簾上、衣架上、櫃櫥上、床帳上,甚至塞在鏡子縫裡,以便在刮臉、穿衣、睡覺前後都能隨時看一看,記一記。他把一些紙片放在衣兜裡,外出參加音樂會、拜訪親友或散步時,抽出空閒的時間念一念。他由於不斷地記誦,終於掌握了大量的詞語,寫起文章來就得心應手了。看來,傑克·倫敦有些笨,但是世界上有什麼東西能不經過笨工夫就可以學到的呢。

  篇4

  漢代的王充是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是在非常清貧的情況下開始治學的。他的家裡很窮,沒有錢來買書,於是,他就到洛陽的書店裡去讀書。讀完一本就背一本書,看完一個店裡的書就到另一個店裡去。他讀的書非常多,在《漢書·藝文志》中列出的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等六類書,共 13000 卷,只要當時存世的書,他幾乎都一一讀過。因此,在他的腦海裡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王充從 34 歲開始寫《論衡》。為了能夠專心致志地著作,他閉門謝客,拒絕一切應酬活動。在他的臥室的窗臺書架上,到處放著刀筆和竹木簡,一旦有好的想法,就及時地記錄下來,直到臨死前不久還在堅持這麼做。因此,他為《論衡》這部書積累不少的素材,使得這部鉅著得以順利完成。

  篇5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大學問家。他生長在江蘇崑山,據傳說,他從小就如飢似渴地勤奮讀書,沒有多少年,崑山所能找到的書都被他讀完了,至今還流傳著“崑山無書”的美談。

  顧炎武的著作《日知錄。自序》說:“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之,”“積三十餘年,乃成一編”。他不僅每天讀書,而且遇到難題,一定弄懂弄通;發現疑點,更是反覆琢磨,直到完全清楚、恰當為止。由於不知疲倦地勤奮學習,顧炎武十多歲時就把一部令人望而生畏的《資治通鑑》讀完,並且全部抄了一遍。他一生所讀過的書,有好幾萬卷,可以裝滿一間屋子。

  篇6

  清代的袁枚十分注重積累語言 , 他許多的好詞佳句都是從村夫僧人那裡得到的。有一次,在二月梅花盛開的時節,站在梅樹下的一個村夫很高興地對袁枚說:“你看,梅樹有了一身花了!”袁枚聽了,心想:“這不是詩嗎?”他便默默地記下,久久咀嚼,後來就寫出了“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名句。還有一次,一位給袁枚送行的僧人,惋惜地說:“可惜園裡梅花正盛開,您帶不去!”袁枚吟得“只憐香梅千百樹,不得隨身帶上船”的詩句,一直為人稱道。

>>>下一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