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挫折成功的事例3個

  面對失敗和挫折一笑而過,是一種樂觀自信;面對誤解和仇恨一笑而過,是一種坦然寬容;面對煩惱和憂愁一笑而過,是一種平和釋然。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經歷挫折成功的事例,歡迎閱讀!

  經歷挫折成功的事例1:

  這是一位大家熟悉的名人,可是他走向成功的歷程可能是人們想象不到的。

  5歲時他的父親去世,自小缺少關愛;

  14歲時他從學校輟學,自小缺少教養;

  16歲時他結束流浪,用謊報年齡的手段參了軍,軍旅生活也很不順心;

  18歲時他娶妻結婚。幾個月後,妻子變賣了他的所有財產逃之夭夭;

  後來,他曾通過函授學習法律,很快又放棄了;他賣過保險、輪胎,經營過一條渡船,開過一家加油站,無一例外地都失敗了。

  進入中年,他在一家餐館的任主廚和洗瓶師,後因修築公路,餐館被拆,他又失業了。

  65歲時,他從郵遞員手中接到第一份保險支票。他用這105美元的保險金開始創業。

  88歲高齡之時,他的事業終於大獲成功!

  他,就是風靡全球的肯德基的創始人哈倫德·山德士。

  故事給人的啟示是多方面的。我感觸最深的是正確地對待挫折。期盼人生沒有挫折、期盼直線的走向成功,是不切實際的。“耐挫能力”挫折商才是成功的支柱。

  經歷挫折成功的事例2:

  母親與父親離異那一年,我才7歲。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判給了母親凌寶兒。在1968年的香港,母親帶著我們3個孩子討生活,其艱難可想而知。 為了維持生活,母親一人打了兩份工。我們幾個都特別乖巧懂事,這讓母親很寬慰。尤其是我,由於成績十分優秀,最得母親鍾愛。

  那時我們3個孩子都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所以不管多麼困難,每個星期,母親都要稱點肉或買尾魚給我們加餐。每當吃這些豐盛的“大餐”時,菜一上桌,我就把菜 端到自己的身邊,專挑好的吃。姐姐妹妹卻懂事得很,從不和我爭。但是我的飯量很小,吃了兩塊就吃不下去了。然後,我就開始胡鬧,總還要揀兩塊,放到嘴裡嚼 兩下,再吐到碟子裡。我嚼過了的,姐姐妹妹哪還肯吃啊!

  為了不浪費,母親只好自己吃。為這事母親沒少批評我,但是一點作用都沒有。好在我別的方面表現都很好,日子久了,母親就隨我了。小孩子嘛,哪有不頑皮的呢?

  可是有一次,母親真的生氣了,並狠狠地教訓了我一頓。那一次,母親兩個月沒發工資了,好不容易從孃家弄來了一些錢,買了幾隻雞腿,燒得金黃噴香。菜剛上 桌,我就小猴似的爬上桌,一邊用手抓起一隻雞腿啃,一邊衝著姐姐妹妹做鬼臉。一不小心,手一滑,雞腿掉地上了,沾滿了塵土,落在了一攤雞屎旁邊。

  母親又是生氣又是心疼,買這幾隻雞腿容易嗎?再想想我平時的頑皮表現,母親取過一根桑樹條,狠狠地抽了我十幾下:“讓你頑皮,讓你不知珍惜!”直到姐姐妹妹撲過來把我護在身體下面,母親才放下桑樹條,摟著我們3個抱頭痛哭。

  哭了好一會兒,才開始吃飯。母親把雞腿撿了起來,用開水沖洗一下,捨不得扔,自己吃了。那天晚上,母親撫著我身上的傷痕:“還疼嗎?”“不疼了。”“下次還調皮嗎?”黑暗中,我眨著亮晶晶的眼睛,並“嘻嘻”地笑著:“睡吧,媽,明天我還要上課呢。”

  2001年,我和母親做客鳳凰衛視時,又說起了這件往事。

  “是的,那時他可真頑皮啊!全不知道,這飯菜來得多不容易,一點也不珍惜。”母親笑容慈祥。

  “不,媽媽,我懂得珍惜,”我接過話茬,聲音開始哽咽,“您想想,我要不是把雞腿弄到地上,您會捨得吃嗎?那幾年裡,有什麼好吃的,您全給了我們姐弟,您成天就吃鹹菜啊!於是我們才想出這辦法,我把幾塊肉嚼得不像樣後,我們就有藉口不吃了。只有這樣,您才會吃啊!”

  聽著這話,母親情緒變得激動起來:“其實,我早該想到。你樣樣乖巧懂事,怎麼偏偏吃飯這麼頑皮呢?”母親哽咽著掏出手絹擦眼睛。

  我掛著兩行淚水滿面微笑。在億萬觀眾的電視面前,我們母子抱在了一起。無數的觀眾也在這一刻,流下淚來。

  雖然我演戲無數,但是我要說,我最好的戲,是在7歲那年,演繹的是一份血濃於水骨肉連心的摯愛親情,唯一的觀眾,是我的母親。

  經歷挫折成功的事例3:

  關於創業,馬雲認為:中國人的創業,關鍵不在於你有出色的想法、理念或夢想,而在於你是否願意為此付出一切代價,全力以赴地去做它,證明它是對的。他說:“創業不能停留在理念與幻想上;idea可以有無數個,action只能有一個。”

  1、不停留在創意上

  現在許多企業家喜歡高談闊論說方向和戰略,卻往往忽視了實實在在的執行。馬雲認為,做企業不僅僅是做創意,創意是企業運營中重要的一環,但它只是一環,更重要的是要把每項工作落到實處。

  在《贏在中國》第二賽季晉級篇第一場,對於選手石樂華提出的走特色化整合道路,把衛浴進行關鍵性組合,致力於參與標準的制定和品牌的建設,進行原始裝置生產商加工,做民族的衛浴品牌這一設想,及他在談話中傳達出的積極的心態等問題,馬雲給予了客觀的點評。

  馬雲充分肯定了他的心態和創業的激情。並對石樂華堅定自己的信念,堅持自己的併購、整合這些都是創業者很好的素質,給予他極大的肯定。但同時,馬雲指出,在整合的要素當中石樂華講到理念和信心,馬雲認為這個理念並不是最值錢的東西,真正值錢的東西是創業者創造的價值,是腳踏實地的結果。很多人認為馬雲的成功是因為他有非常優秀的理念,但馬雲說,這世界上沒有優秀的理念,只有腳踏實地的結果。因此,馬雲建議石樂華,不要用自己的理念去整合別人,而應該用自己創造的價值給別人帶來好處。

  馬雲認為:公司還很小的時候千萬別去講理念,別人不一定認同你的理念,但是都會按照你說的做。要讓別人說你的理念好,自己千萬別說自己的理念好,那樣就會沒完沒了地吵架,你吵過了別人,別人就認同,吵不過的就會有看法。因為理念是很難考量的,只有結果可以考量。

  我認為有結果未必是成功,但是沒有結果一定是失敗。

  2、一流的執行力

  馬雲與孫正義曾探討過這樣一個問題:一流的點子加上三流的執行力,與三流的點子加上一流的執行力,哪一個更重要?結果兩人得出一致答案——後者遠比前者重要。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個企業的執行力如何,將決定企業的興衰,是企業達成計劃和目標的必然途徑。企業強大的執行力,本身就是企業的一種核心競爭力。

  阿里巴巴就是一支執行隊伍而非想法隊伍。它的成功,依賴的是高效率的執行力。馬雲說:“阿里巴巴不是計劃出來的,而是‘現在、立刻、馬上’幹出來的。”

  在阿里巴巴成立之前,中國對外貿易通道主要靠“廣交會”、國外展會或依託既有的外貿關係,還在很大程度上受控於香港貿易中轉。而那時中國“入世”在即,很多中小企業迫切需要有自主控制的外貿通道。

  馬雲在外經貿部瞭解到這一情況後,於1999年成立阿里巴巴,其商業模式也是馬雲在外經貿部探索出來的。將團隊從外經貿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分離出來以後,馬雲轉向做外經貿部的另外一個專案: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當時,馬雲很快就把這個專案的淨利潤做到了287萬元。可以說,馬雲通過實踐證明了這個市場的存在和這個商業模式的堅固、健康。

  馬雲認為,阿里巴巴藉助網際網路能夠而且應該肩負起這個使命。

  電子商務的大方向定下來了,但具體運作模式卻需要仔細思量。在具體實現方式的選擇上,馬雲當時堅持用類似現在的BBS的模式。

  可是,馬雲的方案一提出,立刻遭到了團隊成員的反對,大家都認為,這種簡單到醜陋的設計方案太不合主流了。反對的激烈程度出乎馬雲的意料,這幫人拍著桌子和他吵。

  馬雲當時要求技術人員將BBS上的每一個帖子檢測並分類。技術人員認為這樣做將違背網際網路精神。但是馬雲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使用者方便、快捷地利用阿里巴巴,所以他堅持己見。他認為,只要能釋出供求資訊,能按行業分類就行,不用搞那麼花裡胡哨的。他們的爭吵非常激烈,而馬雲仍不改初衷。最後在馬雲的強硬堅持下,這個事情以馬雲的方案暫時確定下來。

  1999年2月,馬雲參加了新加坡召開的亞洲電子商務大會。這次會議上的一些意外發現讓馬雲意識到他的機會來了,他決定要動手做自己的網站。

  於是,馬雲給杭州的夥伴發電子郵件,要求技術人員立即完成BBS的設計。沒想到他的夥伴們這次還是不同意。馬雲發怒了,他大聲命令他們:“你們立刻、現在、馬上去做!立刻!現在!馬上!”

  由於馬雲的堅持,團隊成員最後還是接受了這個方案。

  正是由於阿里巴巴的高效執行力,才能一步步走到現在,取得今天巨大的成功。馬雲不止一次強調:“有時去執行一個錯誤的決定總比優柔寡斷或者沒有決定要好得多。因為在執行過程中你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發現並改正錯誤。”

  由此可見,一個好的執行力能夠彌補決策方案的不足,而一個再完美的決策方案,如果不能及時執行將毫無意義。可以說,執行力是企業成敗的關鍵。創業者若能對諸如執行力這些影響結果的因素進行規範、控制及整合運用,那麼企業就能夠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3、追求速度有耐心

  1999年馬雲以50萬元起家時,中國網際網路先鋒瀛海威已經創辦了3年。瀛海威採用美國AOL的收費模式。馬雲卻採用免費策略,對買家和賣家都是免費的,以此來建立阿里巴巴的使用者基礎。而就在1999年,網際網路在中國掀起了第一輪狂潮。這一年,中國上網人數達500萬人,而在1995年,僅為3000人。然而在這股狂潮中,馬雲卻很清醒,他認為:

  網際網路是影響人類未來生活30年的一次3000米長跑,你必須比兔子跑得快,但又要比烏龜更有耐心。在前100米中,誰都不是對手,你跑著跑著,跑了四五百米後才能拉開距離。

  也是在1999年,網易大舉北上,而馬雲卻做出了把公司中國區總部放回杭州的決定。因為當時,中國、美國、歐洲的網際網路企業大多都有一種浮躁的心態。馬雲認為,電子商務的主要聚集地不應靠近資訊中心,而應靠近企業中心。也正是得益於馬雲的這一預見,他的決定使阿里巴巴得以穩健地發展。

  2000年,網際網路已經搞得風風火火,可是他們的賺錢模式是什麼?以什麼來回報投資者呢?這是網民和投資者非常關切的問題。馬雲說:

  賺錢有一二三四,看得清的模式不一定是最好的模式,看不出你怎麼賺錢的模式說不定才好。全世界的投資者,到現在為止也不清楚微軟怎麼賺錢,但它是賺錢最多的企業,用傳統的思路去考慮網路經濟也許並不一定對。另外,現在在中國這樣的情況下,發展網路正是時候,在低潮的時候,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時候,正是練內功的時候。

  2002年網際網路經濟處於最低潮時,《IT時代週刊》寫道:過去兩年,北京的網際網路企業就像電梯從天堂一層層地下落到地獄,幾乎沒有一個網際網路英雄能夠脫離集體瘋狂,也沒有一個能夠逃離瘋狂後的災難,而依託杭州的阿里巴巴如今已無可爭議地成為中國最好的B2B電子商務企業。

  當別的網路公司在風光時期風馳電掣時,阿里巴巴被嘲笑慢似蝸牛,可一旦它們都停滯不前,卻驚見阿里巴巴的快速。馬雲建議創業者要做一個精於“控制”的人。

  在今天的商場上已經沒有祕密可言了,祕密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冬天寒冷的時候,我們提出的口號是:“堅持到底就是勝利”。只要我們活著,不死就有希望。永遠不要跟別人比幸運,我從來沒想過我比別人幸運,我也許比他們更有毅力,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們熬不住了,我可以多熬一秒鐘、兩秒鐘。

  最大的失敗是放棄,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大的對手是時間。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絕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個人不要放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