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讀書黑板報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給人們帶來知識和快樂,小編提倡大家勤讀書,讀書會影響我們一生,要讀好書,小編為大家彙總了一些關於讀書的黑板報的資料和相關內容,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個體獲取知識的方式很多,但誰也無法否認的是,閱讀仍是一種最主要的途徑。

  古人閱讀多為紙質文字,最早還只能是攜帶不便的羊皮、竹簡等。而眼下的我們,閱讀的途徑與方式可就豐富多了,手機、網路、電子閱讀器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且十分便捷。但我以為,手機、網路之類的閱讀雖然可以獲取大量資訊,卻是一種淺閱讀,要進入深閱讀狀態,達到一定的思考、創新層次,還是紙質文字最佳。

  古人的閱讀方式雖然單一,但他們對待知識懷有一種敬畏的態度,將書本看得十分神聖,閱讀之前,總得焚香淨手。“敬惜字紙”,是中華文化的一種傳統美德。這一點,值得我們繼承發揚。

  古人讀書之前的焚香淨手,閱讀之時的正襟危坐,現在就大可不必了。閱讀不分場合,忙碌而講究效率的現代人難有完整的單元時間,常利用等車時分,就餐、乘車、乘機空隙,甚至上衛生間的時候,抓緊點滴時間如飢似渴地閱讀。而我最喜歡的方式,則是躺在床上閱讀,可以放鬆身心地進入到一種類似“氣功”的狀態之中。

  閱讀是一種習慣,一種愉悅,一種享受,一種境界。明代詩人于謙在《觀書》一詩中寫道:“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經常閱讀,自有一股繚繞身心的別緻“書香”,就像不會枯竭的豐盛水源、盛開不敗的鮮花綠柳。因此,閱讀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它是心靈的一種需要,是充實生活、引導靈魂前行的一種方式。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語無味。”

  由此可見,我們常說的閱讀,主要是指人文方面的內容。個人的氣質、品位,便取決於這種閱讀。一個技術性的人才,如果沒有專業之外的人文閱讀,很難說他具有多高的文化修養與品位。

  閱讀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特別講究刨根究底。比如文中的註釋、書後的參考資料等,都值得我們足夠重視,可“按圖索驥”進行擴充套件閱讀;再比如自己關注、喜愛的作家、作者,他們在知識結構、內在氣質、個性特徵等方面或與我們有著一定的相通之處,可就此拓展、延伸開來,閱讀他們的主要乃至全部作品……這種刨根究底,就像農民收穫花生與紅薯,循著地底的根鬚,一挖一刨,一拉一扯,就是一大串,會有一種溢於言表的豐收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