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國學讀後感

  閱讀經典國學,建設書香校園,是全面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促進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觀看國學動漫城後,一閉上雙眼,所有的一切,讓我回到了春秋戰國時代。

  孝是一種美德。古時候。孔子的學生——子路,特別地孝順父母。一天,子路的父母非常想吃米飯,可是家裡的米恰巧沒有了,望著父母為自己操勞而蒼老的面孔,於是子路中午,翻山越嶺爬涉了十幾裡的山路,終於買到了米,子路擦去了頭上的汗水,匆匆忙忙地趕回了家。當他到家時,已經是傍晚時分了,便馬上給父母做飯。望著父母幸福地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高興得連疲勞也忘記了。從此,大家一見子路就誇他是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他是值得我學習的。我能為父母做些什麼呢?週六了,我多想讓父母安心的休息啊!於是我早早地起了床為父母做早飯,我把粥熬好,把雞蛋煎好,便把父母叫起了床。看著父母美滋滋吃上了我親手做的美味早點,我明白了,孝也是幸福的!

  孝,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支柱,是每一個國人永遠不會忘記的,古人尚且如此,咱們當今的年輕人又怎樣呢?如今的很多年輕人親手締造了一個新詞彙——“啃老族”。顧名思義,所謂的啃老族,就是在自己已經成年,完全可以工作且不是正在學校上學的學生,卻要求父母來養活自己,將早已健壯、寬厚的手伸向了父母。多麼無恥的行為!父母的每一分錢不都是珍貴的嗎?就算那是退休金,可是憑著父母自己都只能靠節儉才能生活的退休金,不僅享受不到兒女們本該供養的清福,還要將大部分的錢分給他們,以便讓他們過如意的生活,難道我們不應該為這種行為感到羞愧嗎?

  那麼他們知道孝嗎?知道!只是在他們心中,有一種東西更重要——金錢。那麼換句話說:金錢是不是比道德還重要?回答有兩種:是與否。是,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金錢的地位被一再提升,甚至到了“有錢能使鬼推磨“的地步。否,是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精神支柱——道德,如果一個人心中沒有了這個支柱,再強大也會轟然倒地。

  如今,這樣的社會,不免讓人沾染俗氣,與世俗同流。可到不如讓我們將心靜下來,多讀讀《弟子規》、《三字經》等。吸取古人身上的美德,把腦中的雜念驅逐出去,讓意念、思想淨化,脫離世俗,讓人思路更明朗、清楚,迴歸道德的坦途。

  願更多年輕人觀看《國學動漫城》讓孝在每個人身上綻放光彩,讓道德支柱屹立不倒!

  篇二

  有一本書,如林間清風般拂醒人的善念;有一本書,似山澗泉水般不斷滋潤著我們的心田。它,告訴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它,對我們詮釋無數做人的道理。這本書便是國文經典——《論語》。

  品讀《論語》是一種精神境界的提升,那小小書上的每一個字都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用心去篆刻上去的,裡面凝結了他們一生的心血,帶給人一種心靈上的寧靜。

  《論語》一共短短二十篇,寥寥數萬字,卻出現了一百多遍“君子”。孔子不也正是這樣的人麼?他對學生們以身作則,不由半點虛假,遊說列國。《論語》中還特別利用季氏之類的小人來襯托出“君子”的高大。於是,“君子”成了《論語》中的主角。到底怎樣才算“君子”,這是《論語》中主要探究的問題。古人將“梅、蘭、竹、菊”代表君子,這表示“君子”需要有堅韌不屈的精神以及傲視萬物的氣魄,這也是《論語》中主要推揚的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士”也可以理解為君子。正如上面所說,“君子要有堅韌不屈的精神。”君子不能不堅強剛毅,要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不能只對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還很遠,責任還很重。但是將“仁義”作為自己的責任,會感到無比快樂。“君子”正是如此,往往將仁義作為自己的原則,一直向前,不論路途多麼艱難,絲毫不退縮。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就說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就是他們所選擇的路不同。“君子”為了道義而奮鬥,小人卻只貪圖個人利益,甚至不惜私下用一些陰謀詭計來奪取自己想要的,根本不在乎別人;而君子則為天下眾生著想,用正義服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一些“小人行徑”,在“不知不覺”的財富中塞滿了自己的腰包,卻還說自己“為官清廉”,這是精神上的不道德。

  子曰:“君子先行起言而後從之。”君子在沒有做成事情前,不會誇誇其談,而在做了之後也不一定會向世人說是自己做的,“君子”不會向大家誇耀自己的成功,而想著繼續努力,這不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精神嗎?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真正的君子不是從光鮮的外表和花言巧語來分辨的,而是應該看他的行動。他認為:“君子應吶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把自己所想所說付諸行動,用行動來證實。語言不重要,畢竟行動才是語言的火花!

  “君子”是《論語》中的主角,而我們應該立志成為君子,將這個主角在我們生活中延續下去!

  篇三

  今天我又一次品讀清代文學家李毓的作品《弟子規》,心潮澎湃,深受教育。

  《弟子規》共分八個部分,首先《總敘》篇為我們介紹了《弟子規》正文七個部分的題目。《孝》篇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與兄弟和睦相處;《謹》篇向我們端正了日常行為,要有一個好習慣;《信》篇教育我們要誠信待人。《泛愛眾》篇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所有群眾,不分貧富;《親仁》篇告訴我們必須要仁義,否則人品不好;《學文》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要有好的學習計劃、態度。這就是古代學生的“日常守則”。

  《弟子規》通篇講述了做人、做事的規則,正所謂無規矩不成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大規則,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做人、做事講規則、講原則,人可樹,事可成,但前提是一定要熟知、清楚規則,所以我們應學習《弟子規》,更應謹記、傳承這一國學經曲,但是,傳承絕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口頭或是書本上,而是要體現在行動上。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我們在學習生活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的話馬上改正,沒有的話也要引起警惕。“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老師佈置做的作業,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學習效率不高。

  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形形色色的大舞臺,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有著不同的角色,而唯一不同的是,無論扮演的是什麼角色,都要牢記《弟子規》中的訓戒,具備一定的素質,規範自己的言行,牢牢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古人聖訓,流傳百年,讓我們謹記精髓、傳承國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