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自然地理複習知識點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陸地和海洋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迴圈

  ***1***組成岩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矽、鋁、鐵

  礦物:主要的造岩礦物有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

  岩石沉積岩: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頁岩,砂岩,礫岩***

  變質岩:大理岩,板岩

  ***2***地殼物質的迴圈

  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的岩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迴圈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 全球岩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 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

  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5***外力作用與地貌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1***海水的溫度

  ***2***海水的鹽度

  ①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②分佈規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遞減。紅海最高***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③影響因素

  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如果沒有北大寒流:降溫減溼,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祕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海洋生物國的北海漁場

  海洋環境汙染:加快淨化的速度,有利於汙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汙染,所以也擴大了汙染的範圍

  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變率大

  ***2***開發利用

  氣候 :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度的夾角

  開發 資源與

  利用 建築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其激發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的選址***宜選擇低雲、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還應與城市保持較遠的距離***。

  二;海洋資源

 (1) 生產漁場:紐芬蘭,北海道,北海,祕魯漁場

  ***2***海洋油氣生產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採***海上鑽井平臺***、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

  ***3***海洋空間的利用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裝卸貨物得場所。

  腹地:為港口提供服務的區域

  ***5***海洋環境的主要問題

  海洋汙染:絕大部分來源於陸地上的生產活動,工業生產的廢

  海洋環境 棄物是主要海洋汙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

  保護石油汙染及其防治

  三:陸地資源

  ***1***陸地資源的型別和特點:

  特點:有限性;利用潛力的無限性;分佈規律性;整體性。

  ***2***陸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係:陸地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物件;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得以進行和發展的動力

  四:氣象災害

  ***1***颱風

  形成:颱風是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檯風發生次數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區

  發生季節:夏秋季節

  監測和防禦: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到近海後,還可以用雷達監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最多

  防禦措施:利用氣象衛星,提高暴雨預報的準確率;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和非工程措施防禦***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乾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範圍得劇烈降溫,並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質災害

  ***1***地震

  分佈: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型別: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性

  ①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得關聯性:一個地域內得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他們在成因上關聯的,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災害

  ②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火災、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地質災害,例如,人為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為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4*** 防禦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實施一些防禦措施,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

  識和減災意識。

  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1、環境問題

  ①環境問題及其發展:

  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洩物具有一定的容納和清除能力***環境自淨能力***。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淨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汙染***包括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噪聲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海洋汙染、放射性汙染***和生態破壞***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壞、資源的枯竭、生物物種的減少***兩大類。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為環境汙染,鄉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較發達地區嚴重***其原因是: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後;發達國家汙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②環境問題的防治:

  從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可見:環境問題是伴隨著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和發展問題而產生的,這四者之間是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從總體上講,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防治環境問題的主要途徑:控制人口增長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搞好國土整治工作;參加國際協作,保護世界環境。

  2、可持續發展

  ①人地關係思想的歷史發展:

  人地關係思想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謀求人地協調。

  ②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

  可持續發展: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內涵概括為: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

  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三個基本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1994年3月,國務院釋出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這是全球第一部國家級的《21世紀議程》。

  中國的環境問題:龐大的人口壓力***我國以佔世界約7%的耕地、3.4%的GDP供養21%的人口***;資源短缺***缺水問題突出***;深刻的環境危機***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汙染仍在發展,並迅速向農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為特徵的生態破壞的範圍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

  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生態農業,所採取的主要措施:調整產業機構,開展綜合利用,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