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受戒讀後感精選作文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極美的小說。寫一個小和尚和一個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朧朧的感情。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受戒》讀後感***一***
近來讀書頗多,主要以散文為主,也兼讀些小說。因為工作和家庭各方面的壓力漸長,即使小說也只些篇幅不長的。其中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受戒》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餘香。總體來說,無論文筆還是故事都寫得很美,有點沈從文小說《邊城》的感覺。小說裡世界彷彿夢裡桃源,只是裡面人並非為了避世,而是本來就生長在那裡,俗世中人有的他們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採用的是回憶式開頭:“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他是十三歲來的。”這與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開頭“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頗為神似。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創作此篇時是否受到了這位法國文豪的啟發。如果是,那麼此作可以說既有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的詩情畫意,又有西方意識流的不拘一格,堪稱是一篇中西合璧的文學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鄉管“出家”叫“當和尚”,感覺就像我們今天去“當老師”、“當記者”、“當編輯”似的。只是一種可以賺錢的職業,並沒有太多神聖的味道。而且明海出家是早就計劃好了的,因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夠種的了,他是老四。於是在他七歲那年,家裡人便決定讓他當和尚。當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關係。文中說道:“當和尚有很多好處。一是可以吃現成飯,哪個廟裡都是管飯的。二是可以攢錢,只要學會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錢。積攢起來,將來還俗娶親也可以;不想還俗,買幾畝田也可以。”換做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包吃包住,收入不菲,工作不累。”這樣好的工作,就連明海自己也覺得在情在理。這是小說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說是“受戒”的緣起。
到了小說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場了,文章寫道:“到了一個河邊,有一隻船在等著他們。船上有一個五十來歲的瘦長瘦長的大伯,船頭蹲著一個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剝一個蓮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船裡,船就開了。”這個女孩子就是小說中的女主角,這一段描寫確實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邊城》中那隻渡船上的老爺爺與翠翠。也許這篇小說起初就是汪曾祺向其恩師沈從文的敬禮之作吧。
在船上,女孩問明海是要去當和尚嗎?明海點頭。女孩問明海當和尚要燒戒疤,怕不怕?明海含糊地搖了搖頭。女孩又問,你叫什麼?明海。在家呢?明子。小明子,我叫小英子!我們是鄰居。我家挨著菩提庵。——給你!小英子就把吃剩的半個蓮蓬扔給明海,小明子就剝開蓮蓬殼,一顆一顆吃起來。這就是小明子與小英子的第一次邂逅。一個小和尚和一個小女孩的懵懂愛情就此泛起了漣漪。
汪曾祺後來在關於《受戒》的感言中寫道:“因為我的老師沈從文要編他的小說集,我又一次比較集中,比較系統的讀了他的小說。我認為,他的小說,他的小說裡的人物,特別是他筆下的那些農村少女,三三、夭夭、翠翠。是推動我產生小英子這樣一個形象的一種很潛在的因素。這一點,是我後來才意識到的。在寫作過程中,一點也沒有察覺。大概是有關係的。我是沈先生的學生,我曾問過自己:這篇小說像什麼?我覺得,有點像《邊城》。”
但是我覺得,《受戒》雖然脫胎於《邊城》,但卻比《邊城》更貼近現實的生活,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邊城》裡的世界幾乎完全是如詩如畫的,是脫離了現實世界的另外一個世界,裡面無論人物還是景物都是那麼唯美。而《受戒》裡的人即使入了佛門,也根本不受清規戒律的約束,打紙牌、吃水煙,吃肉不瞞人,年下還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只是殺豬時多了一道儀式,要給即將升 天的豬念一道“往生咒”,並且總是老師叔念,神情很莊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來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往生再世,皆當歡喜。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當和尚嗎?拿著善男信女的錢,卻做著吃喝玩樂的事。難道是作者在小說中孕育著莫大的諷刺嗎?我不敢想,又不能不想,經歷不同則感受不同,也許每個讀過這篇小說的讀者心中都會有自己的一番認識吧。
小說的第三部分,明子要去“受戒”了,英子問他:“你真的要去燒戒疤呀?”“真的”“受了戒有啥好處?”“受了戒就可以到處雲遊,逢寺掛搭。”“什麼叫‘掛搭’?”“就是在廟裡住。有齋就吃。”“不把錢?”“不把錢。有法事,還得先盡外來的師 父”“還要有一份戒牒。”“鬧半天,受戒就是領一張和尚的合格文憑呀!”當和尚也要文憑,有了這文憑,不僅在本寺,到外面寺廟混飯更容易,明子當然要去搏一搏,同時也為了完成家裡人的期望。
小說的最後,小明子“受戒”歸來,小英子划船去接他,這一段寫得極美:他們一人一把槳。小英子在中艙,明子扳艄,在船尾……劃了一氣,小英子說:“你不要當方丈!”“好,不當”“你也不要當沙彌尾!”“好,不當。”又劃了一氣,看見那一片蘆葦蕩子了。小英子忽然把槳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邊,小聲地說:“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說話呀!”明子說:“嗯。”“什麼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明子大聲地說:“要!”“你喊什麼!”明子小小聲說:“要——!”“快點劃!”英子跳到中艙,兩隻槳飛快地划起來,划進了蘆花蕩。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 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隻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嚕嚕飛遠了……”
小說的結尾,作者這樣寫道:“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原來這都是作者的一個夢啊,怪不得寫得那麼美,只是這夢後來怎樣了,明子會為了娶英子,剛“受了戒”又馬上去“破戒”嗎?抑或這個結尾還蘊含著更深遠的寓意?作者沒有再寫下去,對比《邊城》的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思索空間。
高中《受戒》讀後感***二***
《受戒》篇幅不長,卻寫得十分有畫面感。我讀著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繪的場景,故事性很強。雖然沒有什麼驚人的場面描述,沒有華麗的辭藻,僅是白描的筆觸卻也寫得生動。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飽滿,是完整的人。比如寫明子受戒時,有一個山東和尚受戒燒戒疤太疼,山東和尚罵人了:“俺日***,俺不燒了!”簡直就是村野俗夫!這和尚的反應讓人覺得十分的真實,直爽的山東漢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雖寫的是和尚,卻不是超脫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齋唸佛,不食人間煙火。和尚也在那個世外桃源過得瀟灑,能夠自給自足,靠著自我的本事獲得吃穿,那裡的和尚能夠偶爾吃肉,甚至能夠娶妻。還有小英子家房子獨村獨落,有田沒有全拿來種糧食,而是有半畝種了小英子喜歡的荸薺。這種有些理想化的社會生活,在當時就應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間的感情純純的。從開始到結尾,兩人之間的關係總有些微妙。開頭埋了伏筆,將兩人從空間上拉近,到之後兩人之間不斷的交集。似乎只是孩子間,玩伴間的情誼,沒有明確的錯綜複雜的感情,一向簡簡單單,似水長流,一點一點滲透到故事中,一種朦朧的感情,直到最後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高 潮。最後,文章用一個省略號結尾。
高中《受戒》讀後感***三***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極美的小說。寫一個小和尚和一個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朧朧的感情。全篇有一萬二千多字,幾乎沒有什麼故事情節,但卻極富詩情地展現了三十年代蘇北裡下河的田園風光。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少女的初戀被作家描繪得如詩如畫,醉人心田。文章發表之前,有人問汪曾祺:“你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篇東西呢?”汪曾祺說:“我要寫,必須要把它寫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詩意。”寫成後,汪曾祺宣佈:“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這些話,我們都能夠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創作這篇小說的初衷,也是作家透過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受戒>。
一、詩意和諧的生活空間
<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實際上作者追求和張揚的就應是種“桃花源”式的自然純樸的生活理想。作者特地選取混亂時代極為難得的“人不生病,牛不生災,也沒有大旱大水鬧蝗蟲,日子過得很興旺”的幾年時光,以促成這個桃花源的生成。這個桃花源中諸多的人物不受清規戒律的約束,其情感表露十分直接而且質樸,他們雖然都是凡夫俗子,卻沒有任何某猾、惡意,眾多的人物之間的相互自然的愛意組成了洋溢著生之快樂的生存空間。作者以一種通達的甚至理想化的態度看待這種生活,沒有絲毫的冬烘頭腦與迂腐習氣,他塑造的這個空間是詩意的,而又充滿了夢幻色彩。但是明海和小英子雖然不能完全算作這篇小說的主人公,他們那種純潔、樸素、自然而又有一點苦澀的感情卻確實能夠給這種理想賦予一個靈魂。
在汪曾祺筆下,小和尚明海是聰明的、善良、純樸的,小英子是天真、美麗、多情的。他們之間朦朧的異性情感,呈現出浪漫的、純真的色彩,在人生的旅程中奏出了一曲美的旋律。這種情感發自還沒有受到俗世汙染的童心,恰恰股以成為這個桃花源的靈魂的象徵,所以作者把它表現得個性美。譬如,明海受戒後,小英子接他回來時,問:“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子先是大聲然後是小小聲說:“要——!”英子把船划進了蘆花蕩,小說之後這樣描述:“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著銀光,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某。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隻青樁***一種水鳥***,檫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小說中的少女小英子儲存著最為自然的本性——透明的性情,由這一帶清秀山水培養起來的水一般的陰柔性情。她有著本乎自然的某,純真的情愛。在她身上,似乎找不到焦慮或受壓抑的陰影。她的焦慮與某被掩藏或裝飾了起來,恰如那一片密密的蘆葦蕩子。小英子生存的空間是桃源式的環境。這一片空間裡的人,與自然是充分混溶的。他們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忌諱”的約束。小英子初次見到明子,就很自然地把半個蓮蓬扔給他吃,以後就熟如一家人,明子也老往小英子家裡跑。小英子的母親斥責明子時,徑直叫他“兒子”,之後乾脆把他認作了乾兒子。明子幫著小英子姐妹畫繡花,幫著做田裡的農活,一齊踩水,一齊採荸薺……“男女授受不親”的秩序被徹底打破了,少男少女在一種親密無間的關係裡滋養起了一種最自然的相互依戀的情感。在那裡,某被表述為一種如水一般流淌的、再自然但是的事情。小說自始至終渲染的這種古樸淳厚的民風得到了昇華與深化。“受戒”與“情愛”這兩個看似對立的命題在那裡奇特地統一齊來了。
二、純樸自然的生活方式作者在小說裡敘述的是一種獨特的生存環境中奇異的人情風俗及其人群的生活方式。這個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同時又有一種超功利的瀟灑與美。首先,故事的行為“空間”——“這個地方的地名有點怪,叫庵趙莊”。“庵趙莊”這一符號,指稱著兩重涵義:莊上大都姓趙,莊上有一個庵。莊以族為名,是中國傳統社會注重血緣聚居的一種反映;莊以庵名,則可見這座小小的菩提庵對莊上人家的重要性。“出和尚”便是這個地方的一大特色。例如,在當地,出家僅僅是一種謀生的職業,它既不比別的職業高貴,也不比別的職業低賤,庵中的和尚不高人一等,也不矮人三分,他們照樣有人的七情六慾,也將之看作是正常的事情,並不以之為賤:“這個庵裡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他們能夠娶妻、找情人、談戀愛,還能夠殺豬、吃肉,唱“妞兒生得漂漂的,兩個某翹翹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裡有點跳跳的”這樣的酸曲。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順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原始純樸,不受任何清規戒律的某,正所謂“飢來便食,困來便眠”。廟裡的和尚是如此,當地的居民也是如此,英子一家的生活,男耕女織,溫飽無虞,充滿了一種俗世的美:
“房簷下一邊種著一棵石榴樹,一邊種著一棵梔子花,都齊房簷高了。夏天開了花,一紅一白,好看得很。梔子花香得沖鼻子。順風的時候,在荸薺庵都聞得見”
小說中自然、純樸的民俗世界實際上是汪曾祺自然、通脫、仁愛的生活理想的一個表徵。他說:“有評論家說我的作品受了兩千多年前的老莊思想的影響,可能有一點。……我自我想想,我受影響較深的,還是儒家。我覺得孔子是個很有人情味的人,並且是個詩人。……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極致。……我覺得儒家是愛人的。因此我自詡為‘中國式的人道主義者’”
<受戒>中表現的就正是這種傳統文人追慕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這種“生活境界的美的極致”。他對人的關心、尊重和欣賞,超越了政治、形態等功利層面,直指人的生命形式和生存形態,這便是他塑造這些人性完全被釋放了的和尚形象的原因,也是他淡泊和諧的審美追求得到的進一步落實。
高中《受戒》讀後感***四***
卷帙浩繁,遨遊書海明朗乾坤;舒暢精雅,暢想美妙純真情意;平靜淡然,逍遙遠離世俗塵繞;意深情綿,道盡世俗哀愁難怨……
這是一個個性的作品,從資料上看,簡單質樸,然而深深挖掘,才知本應屬於時代下的產物,確實如此的清新脫俗,無傷無痕。湖南衛視<宮>的上演開啟古裝穿越劇的高-潮時代,這讓我不禁啞然於<受戒>的超純愛戀,彷彿消減在世俗之外,一場沒有悲傷的確是刻骨銘心的超時空感情故事。彷彿室外桃源,估計這是一個連陶淵明都傾羨的世外“園林”吧!
從作品中我們解讀到了一種不可能變成可能,一分難以理解變成理所當然,一間世俗禁錮下的毛草屋變得熠熠生輝,然而,正是這樣一間沒有粉飾的房子,讓我們從沒有如此暢快過。明子,一個小和尚,英子,一個小村姑。多麼簡單的兩個名字,很有中國風的感覺,英明,似乎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呢。讀過文章也很多了,這篇文章,的確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擁有良好空氣的蘆花蕩,英子那真切可愛的小腳印,明子那“巧奪天工”的畫作,英子姐姐秀麗的讓人讚不絕口的刺繡,每個和尚的所做所說所感所夢,這些,都是文章的亮色,也是構建桃源的基本框架。那裡,和尚吃酒又吃肉,甚至能夠娶妻生子;那裡,村姑善良又質樸,甚至助人為樂不求功。那裡的生活彷彿是把現實世界的美醜消解到只剩下完美,把那些在我們世俗社會被認為大逆不道的事變成了理所當然,自由的船帆,把我們這些活在別人世界裡的可憐蟲喚醒,它告誡我們不要在再成為時代的犧牲品世俗觀念的殉葬者。
縱觀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獨到的視角,還有那清新的筆觸。讀著讀著,彷彿有<邊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雋永的風景畫裡有的是快樂善良的人民,美不勝收淡雅古樸的山水,但與沈從文截然不一樣的是,一個是用帶有點點悲傷的結尾結束勾勒,而另外一個則是一種明快的語調告訴給我們完美的結局。但兩者多多少少還是都擁有一些神祕的色彩,讓人意猶未盡,不想拔出,就像我在品味一個脫離塵世煙火的人們都未曾見過的美食,吃過一口,還會惦記第二口,但是每一口卻還有與上一次不一樣的味道,我想,這樣的作品才是大家的作品。留戀忘返,漣漪泛起。如果,讓我再從深點的層次挖掘這篇文章的亮點,就應是作家的寫作手法吧!我個人認為汪曾祺是借用了西方作家比較擅長的反諷手法,用這種點睛的筆調錶現下的完美其實是不存在的,不現實的,不能被世俗世界理解的,這不僅僅違背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學的道德觀,更是對在中國如此盛行的佛教的諷刺與反觀。諷刺,諷於外,更諷於內,很難想象,那代表清心寡慾的戒疤,能夠在瞬間變得毫無好處,很難理解,那滅人慾的時代竟有如此自由完美的愛戀。在那裡,當和尚並不是為了信仰,而只是一種合理的謀生手段。有時候,我會想,此刻的旅遊景點,供養著很多和尚道姑,他們的謀生想法
是不是受了這本書的影響,這只是我的滑稽之談罷了,只是,還是感覺有點可悲的,雖然,<受戒>中有的是這樣的和尚,但是至少他們擁有純真的心,但是,此刻的假和尚早以喪失了人的本性,為了自我的利益為了賺錢,甚至能夠不折手段,不禁心生悲涼。很顯然,我們世俗的社會很難再擁有這麼淳樸的感情了,說是高樓大廈鋼筋水泥阻斷了我們的情也好,說是現代化的理念西方思想的滲透埋葬了我們的靈魂也好,總之,人,要想活的逍遙,活的無拘無束,活的自由燦爛,並沒有那麼容易,我們需要解答靈魂深處的問題,尋求內心的安寧,需要一顆明朗的心。
讀了一篇好的文章,就猶如和智者進行過一次對話,我只期望,在未來的中國文壇上,能夠出現更多的秀茵之作,讓我們的心靈不再向如今滿目瘡痍的土地一樣貧瘠。一篇<受戒>,雖然簡短,但是意味深長,真的期望自我能夠沿著這條擁有寬度又擁有光的大道上一向前行,也期望,真能有那麼一天,我的愛戀能夠消解在“你有沒有車,你有沒有房”之中,談一場沒有世俗,即使平淡,只要幸福的戀愛。
高中《受戒》讀後感***五***
曾經,不止一次地置身於《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這裡我彷彿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並不顧一切地愛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確切的說,這是一個原始的烏托邦,在庵趙莊人們的心中,和尚和種地,織蓆,箍桶,畫畫等行當沒什麼不同,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人,與世道的艱辛,人生的苦澀都無關。如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從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趙莊芸芸眾生的一斑。
至於荸薺庵裡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嚮往了,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裡清規的羈絆。這裡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樑黃懺之類,從此就可以吃現成飯,可以賺錢,可以還俗,可以娶親,還可以買田置地,過優哉遊哉的神仙日子。庵裡的老師傅終日枯坐唸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裡沉醉。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著經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裡從不穿袈裟,經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著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著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裡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這裡的和尚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裡是一個“佛門淨土”,分明就是一個現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我們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聲如鐘磬,聰穎好學,在隨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時,遇上了小英子,漸漸的,他們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經常上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間朦朧的初戀就悄然萌生了,他們一起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他們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特別是他們挖荸薺後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腳櫻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過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多美的描寫啊,把少男少女初戀時的心態描摹得曲盡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後他們一道進城,一個去善因寺受戒,一個給家裡買東西,他們同坐一條小船,一道歸去來,最後終於逼出了小明子的心裡話: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此沉靜,如此美好,人就會不自覺地與環境渾然一體,產生無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夢境,讓我無限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