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思維有哪些特點
中醫最根本的特質是在中國傳統世界觀指導下形成的獨特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不同決定了中西醫對待同一個疾病解決的方式和方法不同,這也恰恰是中醫的價值所在。那麼中醫思維的特點又是什麼呢?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中醫思維的特點,一起來看看吧!
中醫思維的特點
一、注重巨集觀觀察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於戰國至秦漢之際。受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和限制,古代醫家在對人體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進行力所能及的觀察推測和自身體悟的同時,對人類生活的周圍事物,如天文、地理、氣象、動物、植物、礦物以及社會變動等情況進行了廣泛的觀察和分析,並將觀察分析的結果與人的生理、病理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從而得出許多科學的結論。
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學說及病因病機學說等的形成,莫不是注重巨集觀觀察的結果。這裡的巨集觀包括兩層意思:一是總體地動態地觀察和把握人體的生命活動規律。把人類看作是自然界的一個物種,它不是孤立地存在著,而是與整個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絡。因此,對於人體生命的正常活動和異常變化,不能從孤立的人體去看,而是把人體放在自然界的總體運動和廣闊的動態平衡之中進行考察和研究。故中醫學雖是關於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學,但它確實綜合運用了與人體生命活動有關的各門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巨集觀的另一層含義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和人類都是由有形可見的萬事萬物和無形可見的“氣”構成的,而有形可見的萬事萬物包括人類,都是從無形的“氣”派生出來的。它認為無形的“氣”是構成自然界的基礎,而有形之物與無形之氣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只不過是存在和運動的方式不同而已,即無論是肉眼可見的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還是肉眼不可見的“氣”,都統一於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所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四十章》***,“通天下一氣耳”***《莊子·知北遊》***。中醫學正是在這種思維方式中建立了自己的生命觀、疾病觀,並依據巨集觀整體理論指導養生延壽和防病治病。
二、注重整體研究
整體研究是在整體觀的基礎上形成的。哲學的整體觀是關於如何理解整體的一個基本觀點。它主要從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上,回答什麼是整體,以及整體的特徵是什麼。
中醫學整體觀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人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絡,即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和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基於這一觀點,中醫學研究人體正常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時,注重從整體上,從自然界變化對人體的影響上來認識。它既注重人體解剖組織結構、內在臟腑器官的客觀存在,更重視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之間的聯絡及功能,強調人體自身內部以及人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統一和諧。
中醫學整體觀反映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往往是採用由整體到區域性的考察研究方法,即把個體或區域性的事物或現象放在整體中去考察和研究。這種注重整體研究的方法體現在中醫學理論的各個方面。例如精氣、陰陽學說認為,精氣是構成宇宙天地萬物的最基本物質,精氣自身的運動變化產生了天地陰陽二氣,天地陰陽二氣交感合和產生了宇宙間包括人在內的萬事萬物。人產生於自然,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也就必然受自然界的規定和影響。人與自然在構成上的同源性決定了人體生命活動與自然運動規律的統一性。在人與自然統一性這一整體觀思想影響下,中醫學在研究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乃至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等方面,都把人體放在自然界中去考察,進而形成了中醫學特有的天人一體的整體觀。
中醫學不僅認為人與自然界有著密切的聯絡,同時認為人體本身也是一個有機聯絡的統一的整體。構成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都是這個有機整體的一部分。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中醫學在討論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時,總是認為構成人體的各個區域性出現的變化都與整體機能有關。人體是由精構成和分化的有機整體,人體的某一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都具有整個生命活動的全部資訊,區域性實際上是整體的縮影。因而人體外部可診察的某些部分,如舌、耳、寸口、面部、足掌面等,都是人體整個生命資訊的表達部位,都可反映整體生命活動的情況。在診斷中診察這些區域性部位的變化,包括色澤、壓痛點、舌質舌苔和脈象的變化,皆可測知內在臟腑的不同性質和不同層次的病變。因而中醫學在治療疾病和養生保健方面,往往比較注重整體層次的調整。中醫治療學中耳針療法、足部療法及“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和“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等,都是中醫學注重整體調整的具體體現。
三、擅長哲學思維
中醫學是運用哲學思維進行理性認識的集大成者。它在中醫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以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為指導,以儒家道家的“中和”平衡思想為思維方法的主線,以類比、演繹、外揣等為具體的思維方法,對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和異常以及維持正常和糾正異常過程進行理性的認識、歸納和總結。因此,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可以說是中醫臨床實踐過程中所積累的豐富經驗與哲學思維相融合的產物。中醫學藉助中國古代的哲學思維和原理,將其在醫療實踐活動中積累的經驗和通過觀察而獲得的大量感性資料上升為理性認識。在這個過程中,中醫學對哲學本身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中和思維
中和,又稱“中庸”、“中行”、“中道”,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重要的思維方式。中,即不偏不倚,無太過、無不及的平衡狀態;和,是對一切有內在聯絡的事物進行協調,使之達到和諧狀態的過程。因此,中和包涵著平衡與和諧兩層意思。在中國古代,幾乎所有的哲學家都把“中和”這種平衡、和諧、適中、適應等看作是事物內在的最好也是最理想的狀態。“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淮南子·★氾論訓》***。
哲學家研究的物件是客觀存在的世界秩序,提出“中和”思想,正是為了維持已經建立起來的世界秩序,並保持它的平衡或和諧。中醫學研究的物件是人體,人體要保持其內外環境的平衡與和諧,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進行下去。“中和”這種哲學思想正好反映了中醫學這種本質的內在要求,因而“中和”思想成為中醫學的重要思維方式。
“中和”思想的核心是平衡與和諧。這種平衡與和諧的思想貫穿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如陰陽學說認為,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陰陽相對平衡協調意味著健康,所謂“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問·調經論》***;“陰平陽祕,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若體內陰陽的相對平衡被打破,出現陰陽的平衡失調,則人體由生理狀態轉為病理狀態。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陰陽平衡失調,治療的原則是“損其有餘,補其不足”,即所謂“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此外,五行的相生相剋,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人的情志活動,都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只有保持這種無“太過”、無“不及”的狀態,一切才能歸於平和,才能使人的生命活動、自然現象及世界萬事萬物在有序的“治”的狀態下產生、存在和發展變化,否則就會出現“逆”的病的狀態或異常的存在、變化和發展。中醫學對於疾病的治療,在於糾正失“中和”的無序狀態,使其達到“中和”有序。中醫學理論中的整體觀、陰陽五行學說、辨證論治思想、生命觀、發病觀、對病和“證”的治療等,無不是圍繞著不偏不倚的“中和”思想來展開的。“中和”思想雖源於哲學,但它已深深地植根於中醫學之中,並與之融為一體,密不可分,成了中醫學的“核心”和“靈魂”。這種思想之所以能貫穿於中醫學的始終,主要的不是外在的影響,而是中醫學內在本質的必然選擇。中醫學的實踐證實,“中和”思想不僅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構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對指導養生防病、診療用藥都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類比思維
類比,是根據兩個***或兩類***物件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種邏輯方法,是一種由一事物推到另一事物的推理方法。這種方法是科學認識過程中獲得新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歷來為學者們所重視。在科學史上,許多重要的發明都曾經直接藉助於類比法。
類比是以比較為基礎的。人們為了變未知為已知,往往藉助於類比方法,把陌生的物件和熟悉的物件相比較,把未知的東西和已知的東西相比較,進而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或相似點,然後以此為依據,把其中某一物件的有關知識推移到另一物件中去,產生新的理論或知識。這種類比的方法,在科學研究中具有啟發思路、提供線索、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類比法在中醫學中叫做“援物比類”或“取象比類”法。中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常以自然界和社會的事物與人體內的事物相類比去探索和論證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疾病的病理變化以及疾病的診斷防治等問題,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方法學作用。
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中都蘊涵著類比思維方法。精氣學說認為,精或氣是構成宇宙萬物包括人類的共同本原。宇宙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精或氣的同源異構體,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即所謂“天人一體”。以這一思想類比人體,則人體也是一個小宇宙,或稱一個小天地。人體的各個部分、各個臟腑組織器官,都是由稟受於父母的先天之精化生而成的,因而它們之間也是同源異構體,也存在著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聯絡。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依賴於精或氣的升降聚散運動;人體的生命活動,由氣的運動變化所維繫。氣的運動停止,人體的生命活動則終止。
陰陽學說認為,物質世界的形成和發展變化,是由陰陽二氣運動變化的結果。類比到人體,人體的生命程序也由陰陽二氣的運動變化所維繫,並時時受到自然界陰陽二氣運動變化的影響。因此,人的生命活動正常與否,不但與人體內的陰陽運動平衡狀態有關,而且與自然界中陰陽的運動平衡狀態也有密切聯絡。中醫學還依據自然界中隨著太陽的升落而出現的一天之中陽氣的變動情況與人體相類比,指出“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即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
五行學說把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依據木、火、土、金、水的特性歸為五大類,並認為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中醫學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把人體的臟腑組織等根據五行各自的特性,將與自然界“木”相類的臟腑組織及功能活動歸屬於肝,將與“火”相類的臟腑組織及功能活動歸屬於心,以此類推而形成了人體的肝系統、心繫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等五大生理病理系統。五大生理病理系統按照五行生制化的規律運動變化,維持人體各臟腑組織之間的動態平衡,保證人體生命活動的有序進行。
中醫學還把人體疾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症狀和體徵與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和現象進行類比推理,形成了病因理論中的“六淫學說”。例如:自然界的風具有輕揚向上、善動不居的特性,類比到人體的病理變化,則凡具有輕揚開洩、善行數變而主動等特性的病理表現,如肢體關節遊走性疼痛、面板瘙癢無定處、頭痛汗出、抽搐等,皆屬外感風邪為患,治療時應採用祛風的方法。
此外,中醫學還運用類比思維創造了不少治療方法。如中醫在治療火熱上炎時,受到爐火正旺,抽掉爐底柴薪,則火勢自減的啟示,採用寒涼攻下的方法治療。大便一通,火熱下行,上部火熱徵象頓消,這種方法稱之為“釜底抽薪法”。在治療陰虛腸液乾枯、大便祕結時,受到水能行舟的啟發,採用滋陰增液而通便的方法,腸液增多,大便自然通暢。這種方法稱之為“增水行舟法”。其他如“提壺揭蓋法”、“導龍入海法”等亦屬類比思維而創立的治療方法。
類比方法在許多情況下是十分有效的,但也存在著侷限性。因為類比推理是一種或然推理,事物之間既有同一性,又有差異性。同一性提供了類比的邏輯依據,差異性則限制著類比結論的正確性。類比推理的結論可能是真實的、正確的,但也可能是虛假的、錯誤的。因此,類比推理結論的真實性有待於進一步的科學驗證。
為了避免或減少類比推理的虛假性,運用類比推理方法時,應該儘可能多地蒐集類比雙方的有關資料,擴大可比項,增加已知項和未知項之間的相關性,使已知屬性和欲推導的屬性存在著本質的聯絡。同時還要正確運用哲學思想作指導,進而提高類比推理結論的可靠性。
四、強調功能聯絡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受到道家“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四十章》***思想和《周易》象數思維方式的影響,強調事物和事物之間的功能性聯絡。中醫學藏象理論的形成,雖然有中國古代解剖學實踐為基礎而進行的直觀觀察,但更主要的還是通過對臟腑功能活動表現於外的“徵象”進行整體觀察而得來的。如《素問·五藏生成》所說:“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這裡的“音”、“色”,都是臟腑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也就是五臟的“象”。中醫學通過對這些“象”的“目察”、“類推”和“意識”,去探索內在臟腑的奧祕。中醫學運用這種方法確定了五臟與官竅、五體、外榮的關係。即心開竅於舌,主脈,其華在面;肝開竅於目,主筋,其華在爪;脾開竅於口,主肌肉,其華在脣;肺開竅於鼻,主皮,其華在毛;腎開竅於耳和二陰,主骨,其華在發。
人體較為簡單的生命活動,各臟腑形體官竅的某些機能,雖然通過分析臟腑形體官竅的形態結構可以認識,但複雜的生命活動,臟腑之間的機能聯絡,靠分析其形態結構是難以做到的。因此,在藏象理論的建立及對複雜生命活動的解釋方面,中醫學主要不是以分析其形態結構,而是採用功能聯絡的思維來認識的。中醫學以五行學說將臟腑形體官竅構成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統,再以臟腑藏精,精化為氣,氣分陰陽,陰陽二氣動靜協調的理論建立起一個臟腑機能的解釋性模型,來闡釋各臟腑的複雜機能及其相互關係,闡釋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因而中醫學臟腑的概念,不僅是一個形態學的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一個生理病理學的概念,一個功能性的概念。臟腑的結構,可以認為是一個在形態性結構框架的基礎上賦予了功能性結構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態功能合一性結構。臟腑的內涵,是其形態與功能的合一。
中醫的思維方式以哪種思維為主
一般認為思維有兩大類。一類叫邏輯思維,或叫抽象思維;一類叫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就是邏輯學,現在研究得比較系統。形象思維則研究得很不夠,還沒有成為一門科學。
中醫用得多的恰恰是形象思維。當然,邏輯思維也還是用的。比如,中醫說:“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這就是在實踐基礎上總結出來的規律。還有些比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表面上看也是邏輯推理,但內容卻很廣、很複雜。
中醫的特點
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 天人合一”、“ 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 辨證論治。主要特點有:
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 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 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採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恆動觀”。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區方域、晝夜晨昏等***息息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徵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因此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注重因時、因地、 因人制宜,並非千篇一律。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絡、互相影響的。因而從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現象,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別強調“整體觀”。
一、整體觀念
整體是指人體的統一性和完整性。
1.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是由若干 臟器和組織、器官所組成的。各個組織、器官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功能,決定了機體的整體統一性。
2.人與自然的統一性,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自然界的變化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則相應地產生反應。在功能上相互協調,相互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
二、 辯證論治
1.概念:所謂“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係,能夠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症狀能更全面、更深刻、更準確地揭示出疾病的發展過程和本質。
所謂“辯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通過分析綜合、辯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從而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證候的過程。
所謂“論治”又叫施治,則是根據辯證分析的結果來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辯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則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辯證論治的過程,實質上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過程。
2.辨病與辨證的關係
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症狀和體徵的,而證則是疾病過程中典型的反應狀態。中醫臨床認識和治療疾病是既辯病又辯證,並通過辯證而進一步認識疾病。
例如感冒可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等症狀,病屬在表。但由於致病因素和機體反應性的不同,又常表現為 風寒感冒和 風熱感冒兩種不同的證。只有辨別清楚是風寒還是 風熱,才能確定選用辛溫解表還是辛涼解表方法,給予恰當有效的治療,而不是單純的“見熱 退熱”“頭痛醫頭”的區域性對症方法。
三、相似觀念=現代分形觀----中醫的三個哲學觀是取象比類的現代化科學化分形是上個世紀美國人創立的,但分形即--相似的觀念中國幾千年前就有,如著名的 陰陽,五行就是最古老的分形觀,上個世紀 鄧宇等的新發現。是取象比類、象數學、取數比類的現代化科學化,即通過類比、象徵方式把握物件世界聯絡的思維方法,運用帶有 感性、形象、直觀的概念、符號表達物件世界的抽象意義。
- 中醫的思維有哪些特點
- 丹蔘的作用與食用時的不良反應
- 四年級我的家鄉作文
- 發開頭的成語接龍怎麼做
- 卡耐基經典商務禮儀
- 吃梨子的好處以及營養價值
- 關於玫瑰的唯美句子_描寫玫瑰的優美語句
- 父屬雞母屬鼠孩子屬蛇怎麼樣
- 激勵保險銷售員的口號大全
- 瘋狂動物城中英文臺詞
- 醜小鴨變白天鵝打一成語的答案
- 給產婦熬鯽魚湯的做法_產婦鯽魚湯怎麼做
- 嫁女結婚正門對聯
- 單位評價意見範文_工作單位對員工的評價
- 果汁的創意廣告宣傳詞
- 描述幸福的散文
- 幼兒手工製作豆子拼圖作品
- 消防專項工作施工方案
- 秋季運動怎樣比較合適
- 養生鍋可以熬中藥嗎_熬中藥用什麼鍋最好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