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節的風俗習慣

  彝族我國四川西部一個崇拜火的民族,火把節是涼山彝族一年一度傳統的重大祭祀性節日。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節前:每家每戶都準備食品。期間,各村寨以幹松木和松明子紮成大火把豎立寨中,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結隊行進在村邊地頭、山嶺田埂間,將火把、松明子插於田間地角。最後青年男女會聚廣場,將許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們圍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歡騰,徹夜不息。火把節的主要活動在夜晚,人們或點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燒起篝火,興行盛大的歌舞娛樂活動。節日期間,還有賽馬、鬥牛、射箭、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娛樂活動,並開設貿易集市。

  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第一天為“都載”,意為迎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打牛宰羊殺豬,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婦女還要趕製蕎饃、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團圓飯,一起圍著火塘喝自釀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歡樂和幸福。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打燧石點燃聖火,由畢摩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由家庭老人從火塘裡接點用蒿杆紮成的火把,讓兒孫們從老人手裡接過火把,先照遍屋裡的每個角落,再田邊地角、漫山遍野地走過來,用火光來驅除病魔災難。最後集聚在山坡上,遊玩火把,唱歌跳舞,做各種遊戲。

  火把節第二天為“都格”,意為頌火、贊火,是火把節的高潮。天剛亮,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帶上煮熟的坨坨肉、蕎饃,聚集在祭臺聖火下,參加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一起,組織賽馬、摔跤、唱歌、選美、爬杆、射擊、鬥牛、鬥羊、鬥雞等活動。姑娘們身著美麗的衣裳,跳起“朵洛荷”。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黑體拉巴勤勞勇敢、英俊瀟灑的形象選出美男子。選出像妮璋阿芝那樣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美女。當傍晚來臨的時候,上千上萬的火把,形成一條條的火龍,從四面八方湧向同一的地方,最後形成無數的篝火,燒紅天空。人們圍著篝火盡情地跳啊唱啊,一直鬧到深夜,場面盛大,喜氣濃烈,因此享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當篝火要熄滅的時候,一對對有情男女青年悄然走進山坡,走進樹叢,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彝族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的第三天,彝語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這是整個彝族火把節的尾聲。這天夜幕降臨時,祭過火神吃畢晚飯,各家各戶陸續點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約定的地方,聚在一起,搭設祭火臺,舉行送火儀式,唸經祈禱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薩,賜給子孫安康和幸福,賜給人間豐收和歡樂。人們舞著火把念唱祝詞,"燒死瘟疫,燒死飢餓,燒死病魔,燒出安樂豐收年"以祈求家宅平安、六畜興旺。這時還要帶著第一天宰殺的雞翅雞羽等一起焚燒,象徵邪惡的精靈和病魔瘟神也隨之焚燬了。然後找一塊較大的石頭,把點燃的火把、雞毛等一起壓在石頭下面,喻示壓住魔鬼,保全家人丁興旺,五穀豐登,牛羊肥壯。最後,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龍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以示眾人團結一心,共同防禦自然災害。

  彝族火把節有哪些節目

  獻祭

  火把節第一天,涼山彝族每家都會打掃院落與室內衛生,且每戶都會殺牲,並用牲品和酒獻祭祖先與天地神靈。一般而言,他們會在3天中,分別以村寨、家庭、家族為單位舉行打牛、殺雞、宰豬的“獻祭儀式”。

  打牛

  :現在仍有一些村寨要在火把節第一天殺牛祭天地。用於祭天地的牛,必須是騸過的耕牛。由畢摩唸經後,把3個燒得通紅的鵝卵石置於牛身下,用水澆在石頭上,以蒸氣“淨”牛身。殺牛時,打牛者先念“打妖魔,打鬼怪,打凶死鬼,打魔鬼的天使,打災鬼,打餓鬼,保全寨人丁平安,牛羊興旺,五穀豐登……”然後用斧背將牛打昏,才用刀宰,彝族稱之為“打牛”。彝人習慣把牛殺死後,先取牛膽觀察膽汁多少,汁多為豐年,汁少為歉收。牛宰好後,把肉大塊切下,分給集資買牛的全村人,然後取牛頭、膀子、肋骨、心臟、脾和血等獻祭,畢摩面向西方唸經禱告。

  殺雞:

  火把節第一天,涼山彝族普遍都會殺雞祭祀。早上,家中的男主人將節前就準備好的“火把雞”提到自家田地裡,把雞身捱到正在成熟的穀物上中蹭一蹭,表示穀物已免除了一切災害。太陽偏西時,先用放有“吃支”草的水倒在燒紅的石頭上,將嘴裡放有蕎麵的雞在蒸氣上逆轉9圈,以示除穢,彝族稱之為“爾擦所”。接著,男主人捏住雞翅膀下的部位,使之閉氣而死。除毛時,要保留9根雞毛用於第三天晚上送火時焚燒。然後,取雞頭、腳、翅膀、尾、肝等7個部分放在火裡燒。

  宰豬:

  一般在火把節第一天殺雞儀式結束後,或前一天,又或第二、三天的傍晚,一個家族的成員***已成家的兒子們要回到父母所在的小兒子家***要舉行殺豬儀式***當地人稱為“轉腦殼”***。殺豬之前,要準備三根樹枝,一根剝掉皮,一根不剝皮,一根刮成花條條,並且一頭削尖,一頭削扁。剝皮的樹枝代表西方的神,不剝皮的代表北方的神,花條條的代表東方的神。同時,男主人還要準備一個青草編成的草圈,把削好的樹枝插在草圈裡。然後點上一堆草,把豬用草堆發出的濃煙火薰“淨”後抱進屋內。此時,畢摩端坐在上首位置,家裡的兒孫都身披察爾瓦,面向門外,按長幼順序跪拜在地上。畢摩開始唸經文,一位請來的鄰人抱起豬,在眾人頭上逆轉3圈,再牽著豬,圍著火塘順轉9圈。然後,畢摩將三根樹枝合起,點每一個人的頭,口中唸經,大意為全家每個人在通過這一儀式之後,吉祥安康;繼而,鄰人拿繩圍成圈,家中每人面朝屋內,全部鑽過一次後,將青草圈套在豬的脖子上,表示宰殺它,是出於神的意願,是為了奉獻給神享用。

  迎火—玩火—送火

  按時間順序“都載”***火把節總稱***3天分別稱為都桃、都格、都沙。

  都桃,意為“迎火”。

  火把節第一天,待用過晚餐、夜幕降臨的時候,彝寨各家都會點燃火把。就一個村寨點火的先後順序而言,有畢摩的就是畢摩家,沒有畢摩的就是全村最有威望的長者家先點火。一般,火把由一家之主在火塘中點燃,然後從屋子上方順著牆照亮屋內外的每個角落,接著又去照亮牛圈、羊圈,邊照邊念祭火經:“都再了,沙布沙也桃;布底羅底桃”;“嗚,朵樂荷!沙布沙也桃;嗚,朵樂荷!布底羅底桃;嗚,朵樂荷!沙那沙布拖也,朵洛荷!”其大意為:燒掉害蟲,燒掉貧窮,燒掉瘟疫,莊稼豐收,人畜安康!隨後,在院門口交給孩子,孩子們再用它點燃各自手中的火把,唱著火把經去田間地頭巡遊。

  都格,意為 “玩火”、“贊火”。

  火把節第二天,人們相聚於火把場上集體歡慶。晚上,人們仍同第一日一樣,進行點火把、念祭火經、巡走田間的相關儀式,並在火把場上燃起火堆,歡唱歡跳,其唱詞或選調亦多與頌火把節歡樂有關。

  都沙,意為“送火”。火把節第三天晚上,以村寨為單位的彝人在草壩或村頭集中焚燒火把,完成驅邪除禳、祈福儀式:與前兩晚不同的是,各家男主人親自拿著比前兩天長一些的火把,先到各自的莊稼地,再集中到邪祟易聚的地方***一般在村子下方***,各戶將第一天保留的、附著邪祟之鬼的雞毛插在火把上進行焚燒。接著,大家在燃著的火堆旁用3塊石頭搭起鍋莊,在上面放9個小石子和9截草棍,抽火把上蒿枝點火,意指人丁興旺。再用竹子或蒿枝,搭成槽,放入鹽、蕎麵,讓孩子們喚牛喚羊,祈求來年牲畜多多、糧食豐產。等火把燃盡,歷時3天的火把節就算結束了,人們也再次復返到日常勞動生活中。

  狂歡

  火把節第二天,人們以村寨為基本單位舉行狂歡活動。白天,附近各村的男女老少都會背上吃食,穿著節日盛裝,趕到火把場,參加或觀看鬥牛、賽馬、鬥羊、鬥雞、摔跤、選美、朵樂荷等活動。其中,前面5項多為男人們的角力遊戲,與每一項遊戲相對應傳說故事,多與阿提拉巴、支格阿魯等民族英雄相關,表現出涼山彝族的尚武與英雄情結。而後面兩項則更多地為女性們所參與,索地方言阿都土語區的朵樂荷歌舞,採用的是一女子領歌領舞,眾女反覆應和的形式,其歌以祭火經為主調,加入不同唱詞,抒發了彝族女性對生活的感懷。

  都沙

  火把節的第三天,彝語叫“都沙”,“都”意為“火”,“沙”意為“送”,意思是“送火神”或“送節”。

  這一天下午,各家要殺一隻雞,意思是殺雞看雞舌頭順不順,雞舌頭順的話,就認為這一年將吉祥如意,如果雞舌頭不順的話,就認為不吉,另外再選一隻雞殺後看雞舌,假如再不順的話,等到火把節過後要請畢摩來做“除災祈福”的原始宗教活動。雞舌的看法是:雞頭煮熟後先撈出來,讓長者將雞的舌頭和舌根抽拉出來,然後把舌頭上的雞肉刮乾淨,先看雞舌中間,若彎曲,則認為吉;向內彎曲成圓圈,就認為大凶,主人一方要出人命,向外彎曲成圓圈,也認為大凶,客人或親戚一方要出人命;兩邊的向內大彎曲,認為內急;向外大彎曲,認為外急。晚飯做好後,要把供在櫃子上的飯、肉、湯熱好後,由家裡的長者端到大門口拋撒以示敬獻火神,口中念上一段祈求平安,風調雨順的禱詞後,端回屋裡每人分食一點,表示敬火神的食品吃後將會得到火神的保佑。

  等到東南方啟明星露面時,全村各家各戶陸續點燃火把,屋裡邊舞邊念:

  燒呀燒,

  燒死吃莊稼的蟲,

  燒死飢餓和病魔,

  燒死豬、牛、羊、馬的瘟疫,

  燒出一個安樂豐收年。

  老人唸完之後,叫兒女們將火把接到院門口,火把被男女青年們接到野外的田邊,同樣念著火把節的祝詞,帶上第一天宰殺的雞的翅毛等,邊唱邊向北邊離自家房子較遠的某個土坡或崖石邊,向著歷年焚燒邪惡精靈的地方***一般在村子下方***,一路拋著火把,拋了撿,撿了拋***意在哄攆驅趕一切邪惡精靈***,遠遠望去就象一條滾動的火龍。這時滿山遍野火把在閃耀,火龍在山間彎彎曲曲、曲曲彎彎地遊蕩,山頂、溝谷也有星星點點、點點星星閃爍著的火光,好象是彩霞在飛舞,好一個“火樹銀花不夜天”。明代狀元楊升庵曾賦詩讚美火把節夜景:“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斗落人間”。楊升庵這兩句詩把火把節夜間的美景如實地描繪了出來。年輕人就將火把聚在沒有豬屎馬尿的乾淨小坡上,並且每人都要象徵性地往火堆裡丟九根小山草,九塊小石粒兒,緊接著又提起各自未燃完的那節火把,排成長長的火龍,繞山繞嶺地轉。小夥的英姿,姑娘的笑容被映在閃閃的火光中。大家舞啊舞,唱啊唱,漸漸地火把越來越少,火龍越來越短。

  到了焚燒邪惡精靈的地方,人們各自為陣, ***每家每戶都得舉行此儀式,孤寡老人請村裡的孩子代行。***拆開火把,燃起篝火,把第一天晚上殺的雞翅毛、雞腳皮、雞股骨一起焚燒,象徵邪惡的精靈也隨之焚燬了。因為這雞已在各自的宅前屋後、莊稼地裡轉過,人們相信邪惡的精靈已收附到雞身上。然後找一塊較大的石頭,把點剩的火把、雞毛等一起壓在石頭下面,火光必須朝北邊的“得布洛莫”,即魔鬼的住地,這樣就人丁平安,牛羊發展,五穀豐登。頓時,一股股皮毛的焦糊味和蒿枝燃燒的清香味隨著晚風在山野裡瀰漫開來。

  藉著篝火的光亮,人們一邊用蒿枝架起一排排象徵喂牲畜鹽水的木槽和餵豬的石槽,嘴裡不停地喚馬、喚牛、喚羊、喚豬、喚雞,祈求六畜興旺。

  這天晚上的火把要選扎得粗扎得長的,要不然不夠用。送了邪惡精靈後,人們回到場壩燃起篝火繼續歌舞歡樂,迎接豐收的到來。小孩們也聚在一起評價今年的火把誰扎得最捧,商量明年春上哪兒去折蒿枝扎火把,迎接第二年的火把節。

  火把節第三天晚上就是結束節日。夜晚,各村各寨游龍似的火把,如閃爍的星光點點,最後聚集在一處,燃成一堆大火,以示全村人團結一心一致防禦自然災害。人們把雞毛一把一把地扔進熊熊大火之中,火焰映紅了半邊天。這時,人們各自要用火把燃剩的蒿杆做成豬、牛、羊、馬槽型搭好,或把竹子劈成兩半做成牲畜喂鹽槽,再拾些小石頭放在槽型的蒿杆上,一般在每個槽上放九個小石頭,表示無數,口中念道:“通過這次火把節,但願本家糧食堆成山,牛羊遍山坡,美人、勇士、能人、萬物聚我家。”等祝福語,以求家人安居樂業,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