蠍子養殖需要注意的幾大事項

  我國最常見的品種是東亞鉗蠍,此蠍也是我國藥材市場的主要品種,以乾燥體入藥。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

  :溫度

  根據本人20年的實踐經驗,我認為32~35℃是蠍子生長、發育、產仔、成活率最理想的溫度。如果能將溫度控制在此範圍之內,蠍子的懷孕期為30天,一隻母蠍加上未受孕的天數一年可產三胎。

  仔蠍從出生到生長成成蠍只需要5個月時間。但溫度要控制好,不能超過38℃。否則,蠍子會因溫度過高產生脫水。由此可見,蠍子的整個生長過程完全是由溫度的高低所控制,所以投資者應根據自己的財力建造蠍房,以便控制蠍子生長所需的相應溫度。

  :溼度

  蠍子吸收水份一是通過體表吸收水份,這主要取決生存環境的溼度;二是通過進食及飲水直接獲得。

  但是溫度的高低對溼度及飲水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蠍子冬眠時,蠍窩內土壤的含水量為15%;蠍子冬眠甦醒後,蠍窩內,土壤含水量可提高到20%;當蠍子開始生長髮育時,蠍窩內含水量可提高到25%以上;當蠍子生長髮育加快時,蠍窩土壤含水量必須提高到30%以上,並且還要有清潔的飲水供其吸取。也就是說,溫度低,溼度要小;溫度高,則溼度要大。

  :飼料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特種養殖產業中,也是如此。

  養殖蠍子首先必須滿足蠍子食用的需要,否則就不能養好蠍子。養蠍飼料包括各種昆蟲,各種家畜,家禽的鮮肉等動物性飼料和植物性飼料、小麥麵糊、玉米麵糊等;其次注意飼料的營養價值是否能滿足蠍子生長髮育的需要。從這個角度出發,動物性飼料最能滿足蠍子生長髮育的需要。其三是看飼料是否能和蠍子長期共處,這一條也是飼料的關鍵。因為蠍子生長髮育所需的溫度較高,而動物性飼料鮮肉在蠍窩內因溫度太高,最容易發酵變質。

  這樣,不但影響蠍子生存環境,也不利於蠍子生長,而且一旦蠍子吃了發酵變質的飼料,就會生病。所以,人工養蠍也可人工養殖或捕捉各種昆蟲。可捕捉的昆蟲有蟋蟀、螞蚱、蠐螬、鼠婦、妯蜒、蚯蚓、蜈蚣等。但是捕捉昆蟲受到季節和天氣的影響,難以滿足蠍子食用的需要。

  目前,最成功的飼料是採用食物鏈的方式獲得,即人工養殖黃粉蟲、地鱉蟲、無菌蠅等。黃粉蟲的營養價值完全可以滿足蠍子生長髮育的需要,所以養蟲喂蠍是最佳飼養方法。如果以黃粉蟲作為飼料時,必須摻入適量的產蛋雞配合飼料和少量的胱氨酸,以增加仔蠍脫皮之營養所需。

  :產仔

  人工養蠍的目的是為了取得好的經濟效益,所以,要做到以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收入,就必須嚴把產仔關。因此,要掌握以下幾點:

  密度要適宜當蠍子快要臨產時,飼養密度要絕對地降下來。具體方法為:壘窩的瓦片厚度為25px,可以給兩個瓦片四角各墊方園25px3大小的瓦片,使瓦片與瓦片中間留有25px空間。1m3的蠍窩所壘體積為0.80m3,母蠍容量不能超過500只,而且越少越好,這樣可提高仔蠍成活率。此外,壘窩的瓦片一面粗糙,一面光滑,必須將粗糙的一面朝上放置,以利於蠍子產仔和仔蠍脫皮時能緊緊抓住瓦片,使仔蠍脫皮成活率提高。

  公母蠍要分離當蠍子臨產時,一定要將公母蠍及時分離飼養。有條件的養殖者可採用單穴式飼養。即一個母蠍放一個瓶子或杯子,但瓶子或杯子要放75px厚的蠍窩墊上,以便增加和保持環境溼度。

  臨產蠍的辨認方法:蠍子尾巴和蠍子背部中心線在同一條線上。

  蠍子懷孕後,尾巴則偏移到另一側;平時蠍子尾巴是向上捲起,臨產前4天左右,其尾巴尖部會拖至地下,且活動緩慢。這時,可用手抓住蠍尾巴,將母蠍慢慢翻過身來。此刻在母蠍肚皮上,養蠍者可清楚的看到肚子內有白色米粒狀的小蠍,此時,應儘快分離母蠍。

  飼料需充足母蠍產仔期間一定要讓其吃飽吃好。臨產期間,在晚上約20~21時,應經常投喂飼料,清晨還必須將未吃完的蟲子及時撿出。蠍子喜歡捕食活動力較強的昆蟲,這是因為蠍子視力低下,需靠超聲波捕食。如果蟲子活動減少,蠍子就不容易捕到,所以要求早上撿出晚間投放的昆蟲,是因為蟲子活動生長的溫度比蠍子生長的溫度要低了5~10℃。昆蟲剛放到蠍窩時,因忍受不了蠍窩的高溫,活動就會加快,使超聲波長適宜於蠍子捕食。要給足飲水母蠍臨產期除了需要環境溼度外,還要給投喂蠍子的黃粉蟲喂上新鮮菜葉,讓蠍子吃那些含水量大的蟲子。這樣,能增加蟲子體內含水量。同時,還要將無毒的海綿蘸上少許水,以不滴落為原則,放入蠍池或瓶中,以便讓母蠍能充分補充體內所需水份。

  母仔蠍要適時分離為了使仔蠍成活率提高,母蠍應在產仔後10天左右及時分離開。及時分離原因有兩條:

  其一,可以使母蠍早日恢復元氣,並使母蠍在18天左右的發情期中早日懷仔;

  其二,避免仔蠍被大蠍殘食。產仔環境蠍子在產仔期間,環境要絕對安靜,要防止噪音和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