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飼養大批烏龜
中國各地幾乎均有烏龜分佈,但以長江中下游各省的產量較高。廣西,山東各地也都有出產,尤以桂東南、桂南等地數量較多。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飼養大批烏龜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飼養大批烏龜的方法
一、烏龜的生活習性
1、水陸兩棲性。烏龜是用肺呼吸,體表又有角質發達的甲片,能減少水分蒸發。性成熟的烏龜將卵產在陸上,不需要經過完全水生的階段。
2、食物的廣泛性。烏龜屬雜食性動物,在自然界中,動物性飼料主要為入蠕蟲、小魚、蝦、螺螄、蚌、蜆蛤、蚯蚓以及動物屍體及內臟、熱豬血、腐肉等;植物性飼料主要為植物莖葉、瓜果皮、麥麩等。
3、明顯的階段性。一是攝食階段。4月下旬開始攝食,約佔其烏龜體重的2—3%;6—8月攝食量旺盛,約佔5—6%;10月攝食量下降,約佔1—2%。二是休眠階段。烏龜是變溫動物,其體溫隨著外界溫度而變化。從11月到翌年4月,氣溫在15度以下時,烏龜潛入池底淤泥中或靜臥於覆蓋有稻草的鬆土中冬眠;5
月到10月,當氣溫高於35度,烏龜食慾開始減退,進入夏眠階段***短時間的午休***。這一階段烏龜忙於發情交配、繁殖、攝食、積累營養,尋求越冬場所。
4、群居性。烏龜喜叢集穴居,有時因群居過多,背甲磨光滑、四肢磨破皮了仍不分散。
二、養龜池的建設
應選擇避風、向陽、灌水方便之處養龜池。
***1***土地。一般水深1—1.5米,池底坡度為1:2或1:3要設進、出水口。池內用約佔池面積1/3的地方放養浮萍、水花生或水葫蘆遮蔭,池周圍砌0.5—1米高的牆,牆基入土30釐米,防龜外逃。牆內留長1.5米、寬1米左右的空地***面積大可留幾個***;或池中留一個約佔總面積5%左右的小島,在空地河小島上堆積適量砂供烏龜產卵。
三、人工繁殖技術
首先要選好種。最好選250克以上的親龜,因為這種龜性腺發育已經成熟,卵巢呈澄黃色,略帶灰色,可以交配交卵。選用人工繁殖的種龜,產卵次數多,也易馴化。
雌性成龜不論交配成功與否都要產卵。產卵期各地有所不同,平原水域地帶一般五月底開始產卵,七,八月時產卵的高峰期,九月產卵結束。雌龜一年可產三、四批,每批一穴,每穴3—7個。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烏龜往往有叢集產卵的習性,有時能有幾隻雌龜在同一穴中產卵幾十枚。
烏龜卵的孵化有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兩種。
1、自然孵化。自然孵化也有兩種方法,其一:在親龜池向陽的牆腳下挖20—40釐米寬,20釐米深***長度不限***的砂坑,然後用黃砂將坑填平,將龜卵按1釐米的距離,排在砂土裡,保持一定的溼度,由太陽照晒增溫,50—60天時間即出稚龜。其二:在親龜池周圍堆若干個小砂堆,讓成熟的種龜夜間爬上岸,在砂堆處挖穴產卵,任其自然孵化,大約50—70天即出幼龜。
2、人工孵化。將採回龜卵放在高25釐米***長度不限,寬度因地制宜***的木箱中,箱底鑽若干個小孔,底鋪15—20釐米的砂,將龜排在砂中,再向卵上撒放2釐米左右厚的細紗,砂上蓋溼毛巾,保持室內溼度25—35度。空氣乾燥的晴天,每天向砂上灑水1—2次,空氣溼度較大,可減少灑水次數。箱上蓋好溼布,在稚龜出殼時,可防稚龜逃跑,防敵害侵襲,防蚊蟲叮咬,這樣50—60天稚龜出殼,出龜率達90%以上。
四、烏龜的飼養管理
出殼後的稚龜很嬌嫩,應單獨飼養和精心管理。一般採用另砌一隻水泥池,池內陸地佔三分之一,水佔三分之二,同時,適當投喂熟蛋白、蛋黃、熟麵條、米飯、碎魚、蝦等精細飼料。一般當年稚龜最好和成龜分開越冬。稚龜越冬的方法大都採取室內放小木盤一隻,盤中放20-30釐米厚的砂,將稚龜放入砂中,再在稚龜身上撒0.5釐米厚的細紗,上面用紗布遮蓋,適量噴些溫水,就能安全越冬。
成龜食性廣,小魚、小蝦、螺螄、蚌肉、蔬菜、稻麥等都能吃。一般當水溫上升到15度以上開始吃食。6—9月是盛食期,11月開始食量下降。當水溫下降到15度以下進入冬眠。春秋兩季氣溫較低,餵食時間放在上午8—9時,盛夏期間,烏龜早晚活動,投餌應在下午4—5時。烏龜吃食時在水腫吞嚥。烏龜的吞餌量時約為體重的4%左右,隔日投喂,喂後要及時清理殘食,防止汙染造成傷害。要勤話換水保持水質新鮮。烏龜的生長與餵食質量有關,一般常餵動物性餌料,每月可增重量50克左右。
烏龜的敵害主要是蛇、水鼠、黃鼠狼、野貓等。夏季烏龜常在夜間活動而水鼠、黃鼠狼也夜間出入,烏龜雖有硬殼保護,但仍容易被敵害咬傷而至死亡。另外,在龜卵腐敗變質時,往往招引大量螞蟻危及卵和稚龜,對龜的飼養大為不利。因此必須注意清除這些敵害,使養殖的烏龜得到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利於烏龜的繁殖和生長。
1.烏龜的生殖習性
***1***雌雄鑑別 烏龜是一種卵生動物。再性成熟前,雌雄龜較難區別,而到性成熟時,雌雄龜從外表特徵就能鑑別出來。
***2***交配與產卵
雌龜體重達700克以上,即可用於交配繁殖,雌雄配比2:1,如雌龜體重超過700克,需配較大雄龜才能交配繁殖成功。交配的適宜溫度20—30度,交配實踐多再晴天傍晚5—6時,雨天在下午2—4時。交配過程一般只需3—5分鐘。
烏龜的產卵期各地有所不同,平原水域地區一般5月底開始,7,8月時產卵高峰期,9月結束。一隻雌親龜年產卵3—4次,每次一穴5,每穴2—7枚。人工飼養的烏龜有叢集產卵的習性,有時能有多隻在同一穴產卵幾十枚。雌龜產卵前選擇土質疏鬆的斜坡和隱蔽的數根旁或雜草處扒土成穴,穴口大小約8—10釐米。深9—12釐米。產卵時間多在夜間或黎明。龜卵煉出後放在事先準備好的孵化箱中孵化。
***3***人工孵化
龜卵的人工孵化是將採集的龜卵放在高25釐米的長方形木箱進行。箱子的底板要鑽若干個小孔,底鋪15—20釐米的細紗,砂上蓋溼紗布,保持室溫25—35度,每天下午在砂上灑水一次,灑水標準一般用手握砂不成團,不滴水為宜。若空氣溼度較大可減少灑水次數。為防害侵襲,可在孵化箱上蓋紗罩,這樣經50—60天可孵出稚龜。
2.烏龜的飼養管理
***1***稚龜的管理
剛出殼的稚龜,抗病力不強,為了提高其抗疾病能力,可用10%生理鹽水或用1ppm的高錳鉀水消毒,消毒期間不餵食,3天后可喂熟蛋黃、蛋白,也可喂些熟畜、禽血,7天后移進暫養池。暫養池一般為5—10平方米的長方形水泥池,其中水面佔2/3,放養前需用10%生石灰消毒,放養密度100只/米平方米左右。放養後第4天開始投食,食臺可用木板或竹筏漂在水上,食臺一般佔總面積的1/10左右。投喂的飼料一般要精細,如熟禽蛋、麵條、米飯、豆渣、碎魚蝦肉等。當年出殼的稚龜越冬時可移到室內,室內放一隻木盤,盤內背上均勻地灑0.5釐米厚的細紗,砂上用紗布遮蓋,適量噴些溫水就能安全越冬。
***2***成龜的養殖
龜池一般為土池,水深1—1.5米,池堤坡度1:3,池內設進出水口,放部分水浮萍或水花生遮蔭,四周砌0.5米高的圍牆,牆內留1*1.5米的小島,島上放砂供龜產卵;若是水泥池,池深1—1.5米,水深0.8米左右,放泥20釐米,池內設進出口,池中留1*1.5的小島,島上四周長草,中間放砂供龜棲息產卵。土地、水泥池的放養密度均不宜太大,一般10只/米***平方米***左右。
烏龜的食性較廣,小魚、蝦、螺螄、蚌肉、蔬菜、稻麥等都能吃,一般當水溫上升到15度以上開始攝食,6—9月是盛食期,11月開始食量下降,當水溫降到5度以下時進入冬眠。春秋兩季氣溫較低,餵食時間最好在上午8—9時,盛夏期間烏龜早晚活動,投食時間應在下午4—5時,日投餌量約佔體重的4—5%。盛食期烏龜每月的體重可增長50—70克左右。
烏龜生活的水體要清新,水的透明度要在30釐米左右。龜是變溫動物,水溫變化會直接影響龜體溫度的變化,因此,池水水深要隨季節而增減。春季溫度較低,水要淺,一般0.5米左右;夏季溫度高,水要深,秋季水溫逐漸下降,水又要淺;冬季水位要穩定,因為龜的體溫隨氣溫、水溫的升降而變化,如果氣溫劇烈下降,水位時高時低,龜只能用自身積累的營養物質來調節體溫,當體內營養物質消耗盡時,就會死亡。
3.烏龜的敵害與病害防治
烏龜的主要敵害時蛇、黃鼠狼、水鼠、野貓等。烏龜雖有堅硬的外殼保護,但頭尾和四肢在夏天夜間活動時易被敵害侵襲受傷直至死亡;人工孵化時因少數腐敗變質龜卵常招來大批螞蟻,危害害卵和稚龜,對龜的飼養大為不利,因此,必須注意清除這些東西。
烏龜的外形特徵
烏龜分為頭、頸、軀、尾和四肢:與其他 爬行動物有顯著區別的特殊形態構造是具有龜殼,寬短的軀體包含於龜殼內。龜殼有拱起的背甲和扁平的腹甲構成:腹甲在體側延伸,以骨縫或韌帶與背甲相連,這個伸長部分稱為甲橋。頭、四肢和尾從龜殼邊緣伸出,一般均能縮入殼內***除平胸龜例外***。背甲和腹甲均由內外兩層構成:內層由若干骨板組成,外層由若干角質盾片組成。稜皮龜科完全沒有 角質盾片,表明覆蓋以革質面板,其骨 板也退化為許多小骨片。龜類上下頜均無齒,頜緣被以角質鞘,稱為喙。龜有肌肉質舌,不能伸出。有眼瞼及瞬膜,瞳孔圓形。 聽覺不敏銳,觸覺及嗅覺較發達,肺呼吸。瀉殖肛孔圓形或縱裂,有交接器單個。殼略扁平,背腹甲固定而不可活動,背甲長10一13釐米、寬約16釐米,有3條縱向的隆起。頭和頸側面有黃色線狀斑紋,四肢略扁平,指間和趾間均具全蹼,除後肢第五枚外,指趾末端皆有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