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花種植技術
芍藥花其根乾燥為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肺、脾經,具有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之功能,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土壤
排水要好,芍藥喜涼爽氣候,我國溫帶至亞熱帶地區都適宜栽培,具有春發芽、秋生根的特性,在夏季。高溫炎熱季節,植株呈半休眠狀態,喜歡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忌鹽鹼土。由於芍藥是肉質根,耐旱但怕積水,如土壤板結積水很容易使芍藥肉質根腐爛,所以低窪地、鹽鹼地均不宜栽培。
因此,地栽宜選擇涼爽陽光充足之地,盆栽忌澆水過多。入冬至早春的整個休眠期,土壤都應保持溼潤,不可太乾,但排水要暢通,忌積水,否則地下塊根易腐爛致死。
二、分株
芍藥一般採用分株繁殖。俗語稱“春分分芍藥,到老不開花”,因此芍藥通常於10月份待其地上部分枯萎後進行分株,春季不宜移植。分株時需將根株掘出,用利刀順根部裂縫處切開,使每叢帶有3至5個飽滿充實的芽及下面的根群,切忌傷害芽眼,然後栽於施過基肥的沙質土壤中,覆土3至4釐米,保持土壤潤而不漬,一般分株栽植後第二年即能開花。
盆栽芍藥可結合分株一兩年換盆一次,換盆時應多保留些宿土。如株叢不大,就不要分株。
三、花期
芍藥在植株生長期間特別是現蕾期和開花期不可缺水。同時,要及時疏蕾,側蕾出現後應摘去,以便養分集中,促使頂蕾花大。花凋謝後,應及時剪去花梗,以免結籽,消耗養分。
芍藥花謝後半個月,即6月下旬要進行施肥,以及時補充芍藥開花期所消耗的養分,為芍藥進入第二個旺盛生長期打好基礎。
芍藥花養殖方法
在種植芍藥花前,要選用地勢高燥、排水良好處,要求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砂質城土。在鹽鹼較重的地段種植,需要換土;在地勢較低處種植,要築高臺,應有充足的清潔的灌概水源。芍藥忌連作。大田栽培一般每3~4年輪作一次,否則長勢減弱,病蟲危害嚴重。因土地侷限不能按時輪作時,要於栽植前1-2個月進行保深翻。深度60~100釐米,每666.7平方米可施腐熟糞幹1500~2000千克或200~250千克的餅肥,切記不可施用沒有腐熟的生肥。
1、種植時間:不論播種苗還是分株苗的定植,在菏澤均為8月下旬***處暑***至9月下旬***秋分***,在揚州為9月下旬***秋分***至11月上旬***立冬***。一般都結合分株進行。
2、種植規格:庭園觀賞栽培株行距可用1米×1米,栽植點可呈“品字形”排列,這樣栽植可以均勻合理地利用土地,利於植株的勻稱生長,但田間操作有時不便為便於田間管理和觀察記載,常用橫豎成行的“方塊形”排列方式。栽植穴的規格,深度約35cm,上口直徑18cm,挖坑要上窄下寬,觀賞栽培繁殖時不去粗根,藥用栽培使用去根後的催根苗***浙江東陽作法***,穴裸25釐米左右。若直接用去根後的芍頭栽位,深度還可淺些。
3、種植方法:穴底施以腐熟的糞幹或餅肥。與底土摻勻。栽前芍藥苗用甲基託布津700倍液加甲基異柳磷1000倍液的混合液處理,以防病蟲危害。手持芍藥苗,使根疏展地放於穴中,當填土至半坑時,抖動並上提苗株,使根系與土壤結合緊密。苗株上提高度,以芽與地面相平為準,經澆水土坑下沉,正好為適宜的栽植深度。栽植過深,芽不易萌發出土,即使出苗,生長髮育也不旺盛;栽植過淺,根莖露出地面,夏季受日光曝晒,易導致死亡。最後填土至穴滿,搗實,上堆10釐米左右的土堆,以防寒保墒,也起標誌和保護作用。視土壤墒情,若土壤溼潤,栽後可不澆水,一般應栽後即灌水。
芍藥花的種植主要以傳統的繁殖方法進行栽培,可以進行分株、播種、扦插、壓條等方法種植,其中以分株法最為易行,被廣泛採用。播種法僅用於培育斷品種、生產嫁接牡丹的砧木和藥材生產。觀賞品種的快速繁殖,是一項急待解決的課題,一直寄希望於組織培養,國內外都進行了許多工作,至今雖有進展,但距實際應用尚有相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