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蟲應該怎麼飼養

  胭脂蟲是介殼蟲,是同翅目一類珍貴的經濟資源昆蟲,原產於美洲。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胭脂蟲的養殖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胭脂蟲的養殖技術

  胭脂蟲***DactylopiuscoccusCosta***是同翅目一類珍貴的經濟資源昆蟲,學名:原產於墨西哥和中美洲,寄主為仙人掌類***OpuntiaNill***植物。成熟的蟲體內含有大量的洋紅酸,大約佔幹蟲體重的19%~24%。[1]洋紅酸是一種化學物質,可以作為理想的天然染料,其優點是抗氧化,遇光也不分解。胭脂紅已廣泛地用於食品、化妝品、藥品等多種行業。目前世界上天然胭脂紅色素需求激增,價格日高,促使胭脂蟲業再度興起。中國有廣大的亞熱帶半乾旱地區,這些地方生態環境比較脆弱,不適合發展農業,但卻適合種植仙人掌飼養胭脂蟲。目前,中國還沒有進行胭脂蟲和胭脂紅的生產,胭脂紅一直依賴進口。

  胭脂蟲的生長條件

  1.胭脂蟲生長髮育主要經過以下幾個蟲態:其中雌蟲包括卵、一齡若蟲、二齡若蟲、雌成蟲等4個蟲態,雄蟲包括卵、一齡若蟲、二齡若蟲、預蛹、蛹、雄成蟲等6個蟲態。蠟腺孔為圓形寬邊孔,多為五孔腺,常成群,頭部30~37群,每群多的達10孔,胸部90~130群,每群具20孔,腹部約100群,每群多達30孔。隨齡期增長,寬邊孔的數目也隨之增加。2.在15~38℃範圍內的7個不同溫度條件下飼養觀察各蟲態的存活情況,胭脂蟲在15℃以下和38℃以上,死亡率很高,均不能完成其生活史。由於在15℃和38℃下,胭脂蟲死亡率極高,所以我們只在18~35℃範圍內研究溫度對其發育的影響。結果表明在18~35℃範圍內,各蟲態的發育歷期隨溫度升高而縮短,發育速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加,35℃下的歷期***36.6d***較18℃下的相應值***97.8d***縮短近2/3。胭脂蟲的單雌重及抱卵量並不與溫度成正比,18℃到25℃下,蟲體大小和抱卵量差別不大,25℃下蟲體最大,抱卵量也最大,而30℃、35℃下,胭脂蟲發育較快,但雌蟲個體相對偏小,抱卵量降低。這說明適當高溫雖然可縮短胭脂蟲的發育週期,但過高溫度並不是其生長髮育的最適條件。

  2.胭脂蟲的各齡期隨密度的降低而縮短,密度過高***4.5~5頭/cm2***,生長髮育生較慢,但是在胭脂蟲生長髮育初期***一齡~二齡***,密度對其發育歷期的影響不是很大。二齡以後,隨密度降低,齡期顯著縮短,2.5頭/cm2時的歷期較5頭/cm2時發育歷期***5***d***縮短近1/3。所以我們可將飼養密度控制在2.5~3.5頭/cm2。胭脂蟲的體重及抱卵量與密度成正比,在低密度下***1.5~3.5頭/cm2***,胭脂蟲單雌體重及單雌抱卵量差異不大,這說明胭脂蟲飼養密度不宜過高。

  3.6~24小時梯度光照條件下,胭脂蟲各齡發育歷期隨光照時間延長而延長,24小時光照下的發育歷期較6小時光照條件下的歷期延長10天左右。但完全黑暗條件***0小時光照***下飼養胭脂蟲要比6小時光照時的發育歷期長。隨光照時間延長胭脂蟲單雌重和單雌產卵量降低,6小時光照條件下單雌重和產卵量都達到最高,分別是0.012g和478粒,而24小時光照僅為0.008g和341粒。但完全黑暗條件並不利於其生長。可以看出,6小時光照對其生長髮育及其作為產品的生產最為有利。

  4.寄主生長時間過短和過長均不利於胭脂蟲生長。生長時間為12~24個月的寄主對胭脂蟲生長較為有利,其發育歷期為45.94~48.9天。而採用生長期為6個月的寄主,發育歷期達到60.6天,在生長期為36個月的寄主上飼養的胭脂蟲,發育歷期為53.82天,因此這兩種生長期的寄主均不適合用於飼養胭脂蟲。胭脂蟲的體重及抱卵量幾乎與寄主生長期成正比,在生長期為6~24個月的寄主的飼餵下,蟲體大小和抱卵量隨寄主生長期延長而增大,而在生長了36個月的仙人掌莖片上生活的胭脂蟲單雌重和抱卵量較之24個月的寄主條件下稍有降低。這說明生長期稍長的仙人掌莖片比較適合用來飼養胭脂蟲,但莖片不可過老。以一到兩年生的仙人掌莖片為6.胭脂蟲雌成蟲的營養成分分析表明其主要組分是:水分含量為69.94%、幹物質含量為30.06%、在幹物質中粗蛋白佔43.98%、粗脂肪佔***%/、粗灰分佔5.38%、總糖佔7.045%。人體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也很豐富,含有:K、Na、Ca、Fe、Zn、Mn、Cu、P、Mg、Co等十幾種元素。胭脂蟲雌成蟲蛋白質含量佔總幹物質的43.98%。含有19種氨基酸。其中含有成人所需8種必需氨基酸***THR、VAL、MET、ILE、LEU、PHE、LYS、TYR***和兒童所必需的另外兩種必需氨基酸***HIS、ARG***。人體必需氨基酸量佔總氨基酸量的51.34%。胭脂蟲體內含有10種微量元素,僅佔體重的0.01%,其中以K、P、Mg含量較為豐富,分別為8130.01μg/g、6333.33μg/g、2589.00μg/g。

  5.從胭脂蟲雌成蟲消化道內分離出4種細菌,均為革蘭氏陽性、兼性厭氧的球形細菌,在不同溫度、PH值、NaCl濃度條件下培養菌,4個菌株均在25℃,中性偏鹼,低NaCl濃度下生長較好。經對4個菌株的培養性狀及其生理生化反應特性分析鑑定,可知4個菌株分別隸屬於明串球菌屬、鏈球菌屬、孿生球菌屬,及微球菌屬。

  胭脂蟲的生長習性

  生殖特點

  胭脂蟲DactylopiuscoccusCosta在產卵、孵化、固定、泌蠟、蛻皮、結繭、羽化等方面的行為特性進行觀察,並就該蟲在有性及無性生殖兩方面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有性生殖♀蟲平均懷卵量為269粒/雌,平均產卵量232粒/雌,平均孵化率96.5%,雌雄成蟲性比約為3∶1,♂蛹羽化率可達94.7%,發育起點溫度為5.77℃,世代有效積溫為1600.60日.度。該胭脂蟲不能以無性生殖方式進行繁殖,種群的延續需要以有性生殖方式進行。

  種類特點

  胭脂蟲屬於同翅目,粉介總科,洋紅介科,洋紅介屬。目前,已人工鑑定命名的有9種,原產於墨西哥和中美洲,是一類能生產天然紅色素的珍貴資源昆蟲,其優良寄主為印榕仙人掌、胭脂仙人掌和胭脂蟲掌。用胭脂蟲幹體加工生產的胭脂紅是優質的色素,色亮紅鮮豔,還可進一步加工製成洋紅。胭脂紅廣泛地用於食品、化妝品等多種行業,在生物高新技術及生物標本製作上也有重要用途。

  世界胭脂蟲的主產國是祕魯,年生產胭脂蟲幹體約800噸,出口量佔世界總出口量的80%以上。胭脂蟲幹體的價格基本穩定在20美元/千克。中國無胭脂蟲天然分佈,胭脂紅一直依賴進口。20世紀90年代,從國外引進胭脂蟲人工繁養獲得成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胭脂蟲相關產品的產業化趨勢。近年,隨著墨西哥食用仙人掌的引進種植,仙人掌胭脂蟲傳入中國,並形成了穩定的自然種群,雖然該蟲是食用仙人掌的主要害蟲,但同時也可能成為一種資源昆蟲。

  生態習性

  1、生活週期:胭脂蟲雌雄兩性分化十分明顯。雌蟲為不完全變態,具有4個發育階段:卵、1齡若蟲、2齡若蟲、成蟲。雄蟲為完全變態,具有6個發育階段:卵、1齡幼蟲、2齡幼蟲、前蛹、蛹、成蟲。

  2、生物學特性:胭脂蟲雌蟲在交配後,體形變大,不久即開始產卵,產卵時間主要在晚上。產卵開始時,僅有少數卵產下,持續一段時間後達到高峰。雌蟲1齡若蟲在溫度24℃,相對溼度65%條件下,35-38天后蛻皮;在26℃,相對溼度60%條件下,25-27天后蛻皮。蛻皮後重新固定,常常是固定在原來的地方,但有時會移動,約98%的個體發育為雌成蟲。由於寄主及營養的差異,雌成蟲懷卵量最高達340粒/頭,平均120粒/頭。雄蟲1齡幼蟲與1齡雌若蟲形態相似,不同的是雄蟲離母體不遠,其分泌的蠟絲比雌蟲要短且少。雄成蟲較少見,具翅,飛行能力弱。

  3、生態學習性:據報道,適當高溫可縮短胭脂蟲的發育週期,但高於38℃不利於胭脂蟲的生長髮育。在適溫條件下,溫度低其生活週期延長。低溫是造成若蟲,特別是1齡若蟲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該蟲發育的溫度低限為15.6℃,在32℃時發育最快,20-30℃時,發育與溫度呈正比,30℃時種群增長最快。有遮蔽的地方胭脂蟲的數量比無遮蔽的地方多,降雨能極大地減少胭脂蟲的種群數量,但對其在仙人掌上的分佈無明顯影響。自然條件下,胭脂蟲和其他介蟲一樣,靠高繁殖來彌補高死亡率而得以繁衍。此外,胭脂蟲主要藉助風力繁殖擴散。

        胭脂蟲的人工繁養

  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昆蟲,為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繁養技術十分重要。

  1、繁養方式:⑴室外放養。即大田種植仙人掌,直接接種胭脂蟲進行繁養,待蟲體成熟後進行採收。這種方法受外界影響較大,胭脂蟲產量不高,採收不便,效益較低。⑵室內繁養。即將仙人掌莖片取回,接種上胭脂蟲,在室內進行培育。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避開雨水沖刷,溫、溼度和光照可以控制,放蟲、收蟲較為方便,是胭脂蟲培育較理想的繁養方式。

  2、接種方式:⑴靠接。用已寄生有胭脂蟲的仙人掌莖節與被轉接的莖節相靠,產出的1齡若蟲自然爬行到被轉接的莖節上實現轉接。此法費工多,轉接的若蟲分佈不均衡,不適於規模化繁養。⑵直接轉接。用柔軟的毛刷收集1齡若蟲後,將其直接轉接到寄主上。此法具有蟲體發育整齊,便於成蟲採收的優點。⑶三角紙袋轉接。每紙袋收集已掉糖***雌成蟲尾部分泌出的糖液***近臨產的雌成蟲10頭,用大頭針固定在被轉接的莖節上,產出的1齡若蟲即可自然爬行後寄生。此法適於規模繁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