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狗比拼誰才是更好的寵物

  貓咪和狗兒是人類最為鍾愛的兩種寵物。那麼,兩者之中,究竟誰更勝一籌,更適合陪伴人類呢?小編今天整理了外國關於貓狗各方面內容的研究,現將研究專案和結果分享出來,讓大家看看貓與狗誰才是更好的寵物。

  英國《新科學家》就智力、情感等11個指標進行了評比,狗最終以微弱優勢勝出這場“貓狗大戰”,當選人類“最佳寵物”。

  世界分為“養狗人”和“養貓人”,兩個陣營都認為自己所養的寵物比對方的略勝一籌。不過,直到十年前,他們都還沒有明確的科學論據可以證明各自的主張。後來動物行為學家對狗展開了一系列獨特實驗,測試犬類動物的認知和行為能力,不久前又讓貓兒參加了類似的實驗。通過11個方面的比較,結論如下:

  貓狗比拼:大腦

  研究發現,狗的大腦平均重64克,遠遠超過貓咪——它們的大腦重量只有25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狗的平均體重也比貓大多了。如果用大腦重量與體重的百分比來比較,那麼貓兒反而稍占上風。

  愛貓者不要因此得意。一般來說,小型動物的腦重與體重之比是要略大於體型大些的動物。這意味著貓的大腦重量頂多是符合正常預期,沒有什麼稀奇的,反而狗的腦重平均值要略高於預期水平。

  總之,僅以腦的尺寸看,貓和狗難分勝負。這可能是件好事,因為腦的大小並非確定智力水平的關鍵因素。事實上,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寵物有多聰明,最好還是觀察它們的行為,而非求助於神經解剖學資料。不過,有一個解剖學資料對於解釋動物的資訊處理能力有著重要意義,那就是大腦皮層裡的神經元數量。在這方面貓把狗打得落花流水,它們的大腦皮層裡有3億個神經元,而狗只有可憐巴巴的1.6億個。

  本輪勝出者:貓

  累積比分:貓1:0狗

  貓狗比拼:馴養歷史

  好幾個研究團隊將狗的DNA與其最近親的灰狼的DNA進行了對比,想確定狗最早被人類馴養的時間。

  在1997年最早進行的一個實驗中,加州大學羅伯特·韋恩手下團隊得出的結論是13.5萬年前。現在,隨著狗的全部基因組測序工作完成,韋恩現這個日期可能有點兒早。不過,鑑於考古界發現了3.1萬年前的狗兒遺骸,以及狼和狗的基因之間存在巨大差距,他仍然懷疑狗被人馴化至少是5萬年前的事情。不過,斯德哥爾摩皇家理工學院的彼得·薩沃萊寧教授認為應該是在1.6萬年前。他指出,最初的馴養地是在中國的長江以南,最初被馴養的狗不是工作犬,而是準備送到飯桌上的。

  關於貓兒被馴養的時代爭議頗多。古埃及象形文字和陵墓考古表明,在公元前3000年時,貓就已經存在於人類的家庭中了。隨著我們的祖先開始耕種,他們的糧倉引來了害蟲和老鼠,由此引來了貓。2007年,研究者比較了全球範圍內家貓和野貓的基因,證實家貓最初是在地中海東部肥沃的新月形平原地區被馴養。塞普勒斯一個9500年前的墓葬裡,發現了一隻小貓遺骨躺在主人的遺骨旁邊。這相當感人的一幕表明,與狗相比,貓應該是一個後來者。

  本輪勝出者:狗

  累積比分:貓1:1狗

  貓狗比拼:關係密切度

  狗和主人的關係與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極其相似。一個有安全感的寶寶在陌生環境中的行為方式很有特點:當母親在身邊時,他***她***會表現得大膽、快樂,勇於探索,母親離開時他***她***會顯得焦慮,他***她***會暫時跟著別人玩耍,但媽媽回來時,會立即把目光轉向她。

  狗在“陌生情境測試”裡的表現如出一轍。那麼貓在這方面有什麼不同嗎?匈牙利羅蘭大學的亞當·米克羅西教授在狗身上做過這種試驗後,又在貓咪身上小試牛刀,發現它們一點兒都不配合。對它們而言,實驗室的環境佈置讓人不安,這可能是因為貓更加不習慣離開自己的領地。不過,米克羅西猜測貓跟主人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類似狗,只要他能說服它們接受試驗。

  不過,即使是最偏心的貓主人也承認,貓咪喜歡獨立。這要歸咎於進化。貓天生是不合群的動物,而狗則是從群體性很強的狼進化而來,有加入團體的本能,而人類的馴化則改變了這個本能的聚焦點。讓一條4個月大的小狗選擇,它會更願意跟人做伴,而不是選擇狗做朋友。看來它們就是無法不愛人類。

  本輪勝出者:狗

  累積比分:貓1:2狗

  貓狗比拼:普及程度

  一種動物是否適合做寵物,最有說服力的論據應該是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把它們養作寵物。在這方面,貓是無可置疑的贏家。儘管全世界範圍內的數字很難獲得,但最新研究表明,在養貓最多的10個國家裡,有差不多2.04億隻寵物貓;而在養狗最多的10個國家裡,寵物狗的數量還不到1.73億。

  本輪勝出者:貓

  累積比分:貓2:2狗

  貓狗比拼:理解力

  一條名叫裡克的博德牧羊犬以能夠懂得200多個單詞的意思而聞名。它是一個聰明的男孩,但即使是理解力差得多的普通狗兒一般也能辨識出幾十條命令的不同意思,並且做出迴應。它們還會主動去拿主人需要的東西,而且語言並非它們和主人交流的唯一手段。

  狗可以追隨人類的姿勢,比如手指或點頭,藉此發現食物或其他東西。這聽上去沒什麼出奇,但黑猩猩要做到這一點得頗費一番力氣。狗還會一直與人保持眼神交流,並用眼神把主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目標方向。哥倫比亞大學的亞歷山大·霍威茲教授說,它們還會通過觀察我們的表情來獲取資訊、安全感和指示。

  不過,對於那些喜歡高估其狗兒理解力的人,霍威茲也有一個提醒。他的實驗表明,狗極具特點的“心虛表現”事實上並不意味著它們理解自己在哪方面做錯了,那只是面對責罵做出的本能反應。

  米克羅西說,在認知方面,貓和狗頗為相似,所以可以預計它們的行為模式與狗兒相仿。但一大差別是貓兒沒有那麼順從或那麼容易受激勵,使得人類很難與它們協同工作。不過,米克羅西的團隊發現,貓在辨識人類手勢並藉此尋找食物方面沒有狗那麼能幹。當食物被藏起來無法拿到時,狗更擅長用眼神交流來尋求主人的幫助,而貓咪通常是徒勞地試圖自己完成任務。讓人類幫忙拿到想要的東西似乎是作弊,但這表明狗兒更樂於也更有能力與主人互動,所以,裁定它們在此輪勝出是極為公平的。

  本輪勝出者:狗

  累積比分:貓2:3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