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銅錢有什麼風水作用怎麼用

  銅錢,古代銅質輔幣,俗稱銅錢,是指秦漢以後的各類方孔圓錢,在風水上這些銅錢具有很多作用。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古銅錢的風水作用,僅供大家參考!

  古銅錢的風水作用

  古銅錢在現今雖不能流通使用,但它卻在風水上有其特殊的意義。無論是想加強運勢,或者化解家宅內外遇到的煞氣,古銅錢都能派上用場。

  一般風水上常用的古銅錢有五帝錢和六帝錢。五帝古錢是指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種古錢,六帝古錢則是在五帝古錢後加一個道光錢。

  古銅錢可用於擋煞

  一般家居的煞氣,主要是分兩方面的,先討論室外的煞氣;室外的煞氣一般是來自大門口及視窗等主要的入氣處,來自大門的煞氣有很多,一般常見的有檔煞、反弓煞、白虎開口煞等,化解來自大門口的煞氣,最好的方法是將五帝古錢按順序放在大門的門檻下。左起為嘉慶、乾隆、雍正、順治、康熙、道光。這樣做有助化解室外衝的煞氣及不致令宅內之氣外洩,要注意是門檻要高四分,及要將古錢順序放好,***在屋內面對大門,順序是道光、康熙、順治、雍正、幹隆、嘉慶***。同時要將古錢字腳向內及錢面向上,有皇帝名是為字面,假若將字腳向外,會招致宅內洩氣。如果大門不能做門檻,可將五帝錢串好,掛在門檻上便可,效果當然比不上放在門檻下那麼好。窗外的煞氣比大門的煞氣為多,但因窗門不是人出入之處,氣之流動是沒有大門口之動機那麼大,常見的煞氣有反弓煞、衝射煞、刺面煞、反光煞、天斬煞、白虎煞及見煙囪或旗杆所造成的煞氣等等,如果你家窗外見到這些煞氣,除了擺放有關風水物品外*** 如八卦鏡之類***,最好在風水物品上加上一串六帝古錢,或將一串六帝古錢排在窗前,這樣便可解其煞氣。至於室內的煞氣的化解,內煞氣比較簡單,主要是來自廁所,門與門衝、牆角衝射、橫樑壓頂及家低放置不好所造成的煞氣,我們只須六帝古錢一串掛在面對煞氣之處,便解其煞氣。

  古帝錢可旺宅旺財

  第一個方法是將六帝古錢順序放在大門檻之下,除了有擋煞的作用外,對改善宅運是有一定的幫助。如果大門口得到病符或五黃凶星飛到時,最好改用六帝古錢。***在五帝古錢後加一個道光錢***。

  第二個方法是將五套五帝錢,分別順序放在屋內四個角及中央,因為屋內面積比較大,所以不能用一套五帝錢,因其力量是不足夠的,五套五帝錢的放法是面對大門,左方角放五個順治,右方角放五個康熙,中央放五個雍正,後左方角放五個幹隆,後右方角放五個嘉慶。 ***這個做法要五套五帝錢埋在地下,所以最好是入夥前做好***。

  另一個旺宅同時旺財的方法,是將五帝古錢順序放在屋內地主之紅磚上;其擺放的次序分別是,以地主牌為後方,前方放順治,右方放康熙,中間放雍正,左方放幹隆,後方放嘉慶,放好後將香爐壓在中間雍正錢上便可,注意是字腳向地主牌處。

  而用於個人方面,可將一串六帝古錢,順序串好配帶在身上,可放在銀包及手袋內或吊在手袋肩帶,可令自己運氣轉好有助運同時亦有辟邪之效果。

  古銅錢的增效作用

  古錢是很有用的風水用品,將古錢加在風水物品上,更可增強風水物品實質之功效。例如加在貔貅上,可加強貔貅的旺財效果,加在麒麟上亦能增加化煞之功。

  古銅錢的用處

  有許多恐怖電影,當遇到伏妖驅魔的時候,道士都會用一把古銅錢製成的劍***叫做銅錢劍***來收妖伏魔。

  現今再沒有使用銅錢來作貨幣,所以真的用銅錢來串成的銅錢劍是很少的,不過,現在市面上亦有許多仿製品。

  曾有讀者認為古銅錢劍是可以用來辟邪的,所以任意選個方位掛在屋內,。但後來給一位略懂風水的朋友看過,說擺放古銅錢劍是不好的,因此他頓覺疑惑地來信詢問。

  其實屋裡是否適合擺放古銅錢劍呢?以下試來做個分析研究:

  一、古銅錢劍是用來辟邪的物品,若果屋裡沒有陰靈出現,是沒有需要掛起古銅錢劍;

  二、劍多少會帶點殺氣,所以隨便在屋裡擺放劍型的物品,家人的健康都會很差,容易受傷。

  所以古銅錢劍是不適宜掛在屋裡面,若擺放在流年殺位或者不吉利的位置家人健康會受損。但是,若果窗外到一些殺氣或屋尖衝射過來,不防掛一把古銅錢劍來化解,但要小心適當處理。

  首先要用羅盤量度吉位,然後才能擺放,以免傷及屋內或隔壁鄰舍的人 。

  銅錢傳說來歷

  銅錢方孔銅錢應天圓地方之說,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鑄錢以此為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統一了貨幣。廢除刀、布、貝等錢幣,以“半兩”做為貨幣。即用秦國後來的園形方孔銅錢,鑄文“半兩”,重十二銖***一兩為二十四銖***,稱之為重如其文的“半兩”銅錢。從此,這種由圓孔環錢演變而來的“半兩”,在我國陸續流通了兩千多年。

  漢代所鑄的方孔錢仍稱“半兩”,但重量不斷減輕。如呂后二年***前186年***減為八銖,文帝五年***前175年***減到一銖以下,稱為“莢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又鑄三銖錢。並於元狩五年***前118年***廢“半兩”,改行五銖錢,鑄文“五銖”。這種五銖錢從東漢開始使用,各朝沿襲,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廢止,使用時間長、幣值較穩定,成為我國曆史上一種重要的錢幣。

  王莽稱帝期間,實行寶貨制,時稱錢為“泉”,又增加了“泉貨六品”和“布貨十品”兩套錢幣。泉貨六品又稱“六泉”,是王莽寶貨制中六種圓形錢幣的總稱。即小泉、么泉、幼泉、中泉、壯泉和大泉。小泉直徑六分、重一銖,值錢一文,上面有“小泉直一”文字。其他泉幣的直徑、重量、價值各不等。六泉都是不足值的錢幣,但小泉和大泉兩種錢幣流通甚廣。布貨十品又稱“十布”,也是王莽寶貨制中的十種布幣的總稱,即小布、玄布、幼布、原布、差布、中布、壯布、弟布、次布和大布。小布重十五銖,長一寸五分,值一百文。其他依次遞增一銖,長增一分,面值增一百文。大布重二十四銖,長二寸四分,值一千文,流通較大。其他各布難以辨認、極易混淆,流通不便。

  中國古代錢幣還經常以皇帝年號來命名,亦稱“年號錢”。由五胡十六國的成漢國率先鑄造。338年,李壽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為自立為帝,國號為漢、年號漢興。開始鑄“漢興錢”。不久,南朝宋於孝建年間***454年***鑄“孝建五銖”,北魏孝文帝於太和十九年***495年***鑄“太和五銖”。年號錢成為定製自宋代開始。宋代年號更改頻繁,鑄的年號錢也特別多。元以後,歷代所鑄的錢,基本上都是以年號命名的。如元代的“至元通寶”、明代的“洪武通寶”、清代的“乾隆通寶”等。通寶,是中國唐以後錢幣的一種名稱,因鑄文中有“通寶”字樣而得名。在錢幣上鑄“通寶”字樣,起源於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五銖錢而鑄的“開元通寶”。開元通寶重二銖四壘,十枚重一兩。從此,銅錢不再是重如其文,以重量來鑄名了,改稱“通寶”流通。錢幣也真正開始成為貨幣符號,不再以貨幣自身價值來交換了。以後歷代都沿用通寶,並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鑄於幣面。如後梁的“開平通寶”、南唐的“大唐通寶”、北宋的“太平通寶”,遼的“重熙通寶”、金的“大定通寶”、元的“至正通寶”、明的“洪武通寶”。而辛亥革命後廣東、福建等地的“民國通寶”則是我國最晚的通寶錢幣。